长平之战赵国元气大伤,为什么还可以打败秦国取得邯郸之战的胜利
历史文鉴
发布时间:2022-04-0722:14
关注
前言
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大败赵国,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此役秦军斩首和坑杀四十五万赵军,自此赵国举国上下再无16岁以上男丁。一年后即公元前259年秦将王陵率二十万大军围攻邯郸,战争进行了几个月秦军不仅没有攻克邯郸还损失了数万人马。这怎么可能,邯郸应该是一座孤城,秦国怎么可能打不下来。二十万秦军打不下来邯郸,不光我们不信,秦昭襄王也不信。于是同年11月秦昭襄王继续增兵并派王龁代替王陵为秦军统帅继续进攻邯郸。结果战争前前后后持续了三年,秦军不仅没有攻下邯郸还损失惨重。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二十万秦军为什么攻不下邯郸?
赵国并非孤军奋战,还有魏国和楚国的援助
长平之战赵国孤军奋战,结果四十五万赵军全军覆没震惊天下。长平之战前赵国是唯一一个可以和秦国对抗的国家,现在赵国四十五万大军全军覆没,如果秦国攻克邯郸灭亡赵国,那么秦国一统天下就在眼前了,所以天下诸侯是不会坐等秦国灭亡赵国的。所以尚有一战之力的魏国和楚国在秦国增援后也迅速率军支援赵国了。这里还出现了两个典故,一个是毛遂自荐,一个是信陵君窃符救赵。率领魏国军队的是信陵君魏无忌,率领楚军的是春申君黄歇。战国四君子一下出动了两个这在历史上也是唯一一次,可见列国对救援赵国的重视。所以长平之战后赵国虽然没有多少军队和战争资源了,但是赵军不再是孤军奋战了,他有魏国和楚国的大力援助。也就是说邯郸之战不是秦国和赵国打的,而是秦国和赵魏楚三国联军打的。
赵国虽元气大伤但尚有一战之力
不错长平之战赵国是损失了四十五万大军。但是赵国常年和游牧民族生活在一起,赵人尚武,全民皆兵。邯郸之战距离长平之战近一年,这一年的时间虽然不会让赵国多出来多少成年士卒。但是这一年的时间足以让赵国从恐慌中走出来。也足够让在各国边境上的赵军回防邯郸。一年的时间赵国也成功进行了一次秋收,多少也有点粮食了。赵国邯郸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并且易守难攻,经过赵国一百多年的经营,秦国想攻下邯郸决不容易。再看看赵国上层建筑,这时的赵国有,廉颇,李牧,乐毅,庞媛等等良将众多赵国宗室也担当起救亡图存的重任。例如平原君赵胜散尽家财招募士卒。所以赵国暂时守住邯郸还是有把握的。也就是说此时的赵国还没到灭亡的时候,一年的时间准备足够赵国组织全国力量抵御秦军了。
《大秦帝国之崛起》中的赵将廉颇
秦军虽众,然已国累兵疲
秦国的确是赢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而然秦国也付出了二十多万人阵亡的惨重的代价。长平之战自秦国伐韩到战争结束长达三年之久,紧接着邯郸之战又打了三年。秦国的国力也达到了极限邯郸之战前白起曾劝秦昭襄王不要出兵邯郸说“
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
死
者过半,国内空
”七个字“死
者过半,国内空”,
说出了秦国的处境
。赵国是本土作战,秦国是出境作战,秦军的后勤辎重压力非常大,秦国从巴蜀之地也就是现在的四川运粮去现在的河北邯郸,这么远而且还得翻山越岭非常困难。三年的长平之战秦国是举国之兵投入战场,三年了谁还想再打,而且是大老远的去攻打别人的国都,没人愿意打了。再看看各国统帅,赵国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并且最擅长的就是防守。而秦国那,白起不愿出战,秦昭襄王派的是王陵,王陵历史上并没有过多的记载,想必也没什么本事吧。所以邯郸之战秦国虽然在兵力上占有巨大优势,但是此时的秦国国力空虚,士兵厌战,这样的国家和军队怎么能打胜仗。
《大秦帝国之崛起》中前去督战的秦昭王
邯郸之战秦国惨败,前前后后秦国损失了近二十万士兵,六国也收复了许多失地。关于这场战争秦国为什么会失败主要有三条,一:赵国并不是孤军奋战,楚国和魏国出兵大力援助赵国,秦国是一国对抗三国联军。二:赵国虽然在长平之战后元气大伤但是国力尚在,良将犹存,赵国尚有一战之力。三:常年的征战,秦国的国力早已疲惫,士兵也厌倦了无休无止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