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惚几十年,虚度人世间。问心莫有愧,晚霞
尚满天。——李成器
如果生活在古代,那么最想体验的是谁的人生呢?毫无疑问,绝大多数人的回答一定是:皇帝。
封建时期,皇帝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享受四方朝拜,命令说一不二,可以说是是所有人梦寐以求的位置。
当然,这种万人之上的位置不是简简单单就能达到的,史书中的朝代更迭基本上都是用鲜血染就的。
为了得到皇位,绝大多数人满心算计,弃亲情于不顾,到最后往往成为了一个孤家寡人。
可有多数就有例外,在历史上,还真的有这样一个储君,将自己唾手可得的皇位让给了自己的弟弟。这便是唐睿宗的儿子李成器。
01 复杂的皇权更迭
提起唐朝,相信除了大唐盛世外,人们印象最深的事情便是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了。
这是一场充满了算计的皇位之争,在宫门里留下的鲜血全都来自一母同胞的亲生兄弟。
这让人们不得不感叹皇位争夺的残酷,也让人觉得李世民给唐朝带来了一个不好的开始,万一后人们有样学样,那唐朝岂不是要乱套了。
事实证明,前人做事,后人未必会学。
同样身为唐朝人、身为李世民的后代,李成器的做法就和李世民完全不同,将本属于自己的皇位让给了弟弟。
说起李成器,就不得不提一提他的父亲李旦。
李旦是武则天的儿子,所以他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十分复杂。
在李旦的哥哥李显当皇帝的时候,武则天就已经开始把持朝政,独揽大权,后来她不满足于现状,废了李显,立李旦为帝,并且将当时只有六岁的李成器立为了皇太子。
可惜李旦的皇位也没能坐稳多久,因为武则天终究还是不满意这种与皇位一墙之隔的感觉,所以她废了李旦,自立为女皇,李成器的太子之位也随之成为了废谈。
武则天铁血手腕,能在她手下活命已经是万幸,所以李旦抛弃了自己全部的野心,在武则天手下谨小慎微地生活着,只求能保住自己和家人的性命。
那时候的他一定没想到,世事无常,自己竟然还能有一天重新坐上皇位。
他的三儿子李隆基发动了政变,帮李旦扫除了一切的阻碍,让其再一次成为了皇帝。
可李旦并没有因为称帝而消除一切的烦恼,因为此时他有一个更大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立
谁为皇储。
按理来说,李隆基帮他打回了天下,是最大的功臣,储君之位非他莫属。
可是,古人向来立储都要选择嫡长子,李隆基功劳再大,也不如李成器的嫡子之位。
更何况,李成器原本就是太子,是因为自己当初被废,他的太子之位才随之被剥夺的,现在自己既然又成为皇帝了,那么这储君的位置是不是应当还给他呢?
02 主动让出储君之位
李旦为了这件事昼夜忧愁,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让他没想到的是,在自己犹豫不决的时候,李成器先站了出来。
他对李旦说,虽然立嫡长子的规定自古有之,但是也不能不分时间地墨守陈规。倘若现在是太平盛世,那么按照规矩走是应当的,可是现在正处于国家动荡的危难时期,天下的眼睛都在看着皇室,所以储君之位至关重要,必须选一个有真才实干的人。
这一番话让李旦非常震惊,他从来没想过,自己的儿子竟然能够如此深明大义、顾全大局,为了李家江山更好地维系而宁愿放弃皇位。
此外,李成器这样的说法和做法绝对不是惺惺作态,绝不是为了让李旦同情他而故意为之。
李成器在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字字恳切,甚至说出了“必须立弟弟为储君,否则我去死”这样的话。这让李旦怎能不动容?
后来,李旦下定了决心,将李隆基立为了皇储。
这样的做法极大地稳定了民心,毕竟,在原本就动荡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再次看到兄弟反目战乱不断的戏码上演。
而李成器的主动让位,不仅保全了自己和李隆基的兄弟之情,保全了江山的稳定,还为自己挣得了一个好名声,让他即使没有统治天下,也能收获民心。
03 聪明的做法
不得不说,李成器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所以才能想出这样聪明的做法。
在他的心中,是有着对自己非常清晰地认知的。
无论是文成还是武就,他都不见得比弟弟李隆基更优秀,如果他当皇帝,那一定没有李隆基表现更好。
况且,皇位本就是李隆基重新打回来的,如果这时再把储君之位给自己,那未免有些显得脸皮厚了。
所以,李成器在权衡之下,还是决定了主动找到父皇李旦,以自己的主动退出来解决这件事。
他是让出储君之位是情真意切的,所以在李旦犹豫的时候,他能够说出“必须立弟弟为储君,否则我去死”这样的话。
他的这一让,不仅保住了和平,保住了与弟弟李隆基的兄弟情分,还保住了自己往后余生的荣华富贵。
李隆基登基后,对李成器很是尊敬和感激。
他将李成器封为了宁王,给了他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荣耀,并且始终保持着深厚的兄弟情谊,无论是朝政还是寻常生活都愿意和哥哥分享。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都说帝王猜忌防备之心极强,面对这样一个将皇位让给自己的哥哥,李隆基真的能一点都不介怀吗?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再称赞一下李成器的为人处世了。
他是一个享受当下的人,在成为王爷之后,就安心地享受起了自己的生活,从不费心思管不属于自己的闲事,也不与权臣有过多的交往。
也正是因为这样,李成器不仅成全了自己的悠闲余生,也成全了李氏江山的一个新的顶峰,一个“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