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此人能力遭质疑,却堪称晚明第一忠烈,全家殉国,坟墓被球场覆盖
创始人
2025-09-01 07:03:23
0

高阳人孙承宗算得上晚明历史上的一个风云人物。

《明史》对他的赞誉极高,称:孙承宗以宰相的身份再次出镇边疆,算是粗有成效啦,可惜朝廷的阉竖小人从中使坏,孙承宗本人被迫下野,赋闲于田野,最后阖门忠烈报国,而国家又没有恤典。这个国家是如此忠奸不辨、好歹不分,想企求不会倾覆,怎么可能呢?当时的形势,对明军而已,那是攻不足而守有余,以孙承宗的才能,虽说尚不足以收复辽东,但如果坚持用他守边,则守土维持原状不成问题。偏偏廷论纷呶,亟行翦除。那是天眷有德,气运将更,再也没有办法了。

这啰里啰嗦的一大段话,总结成一句,就是:谁也救不了明朝的灭亡,孙承宗例外。

虽然《明史》把孙承宗捧得这么高,但仔细研究一下明朝史料,就发现有些问题。

孙承宗是在天启二年凭借自己是天启皇帝老师这一资历进入朝廷政治核心的。这时候辽东局势每况愈下,沈阳城已丢,防线收缩到宁远山海关一带。

孙承宗满腔爱国热情,以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身份到辽东督师,一掷千金,修筑大小城堡几十座,步步为营,想把城堡一点点修向沈阳。

但是,柳河一场败仗下来,辽东十二万人,逃散了六万多人。这逃散的六万人中,有一些是在三岔河直接溜号的,但有更多是在大凌河、松山、宁远,甚至山海关就跑路了的。

孙承宗的治军水平和作战水平,因此遭到了群臣弹劾。

最终,孙承宗只好辞职不干。

《明史》对孙承宗总体评价中提到的“孙承宗以宰相的身份再次出镇边疆”,是在崇祯二年的己巳之变中。

彼时,皇太极率领十万精兵绕道突破喜峰口,直抵京师。

年近七旬的孙承宗得朝臣成基命等举荐,再次出山。

皇太极孤军深入,长年累月,既对明朝京畿地区抢掠、侵扰已达到目的,就班师出关。

孙承宗调度各地来京的勤王之师,跟着清军出到关外,踌躇满志地收拾关宁防线。

但是,在关外与皇太极的争锋中,大凌河城惨遭失守。

这种情况下,孙承宗匆匆告老还乡。

孙承宗两次下野,并不是《明史》所说,是“朝廷的阉竖小人从中使坏”,的的确确是他本人丧师失地后的引咎辞职。

孙承宗的能力虽然有限,但浩然忠义之气却足以标榜后世、万古流芳。

崇祯十一年,多尔衮率军侵扰京畿保定一带,兵临高阳城。

赋闲在家的孙承宗率领百姓誓死守城。

在经过激烈的高阳保卫战中,孙承宗的六个儿子、两个侄子,十二个孙子和侄孙相继殉国。

城陷后,孙承宗保持了大明臣子的气节,从容自缢,壮烈殉国,时年七十六岁。

孙承宗全家男女老少共百余人遇难。

《明史》中记,崇祯帝得知孙承宗殉难,“嗟悼,命所司优恤”,但只是“复故官,予祭葬而已”。

老实说,孙承宗全家忠烈殉国,可谓碧血横塞、浩气贯天,崇祯居然连个谥号也不上,无怪修《明史》的清朝史官感叹“最后阖门忠烈报国,而国家又没有恤典”了。

所幸,南明弘光帝登位后,还是给孙承宗“赠太师,谥文忠”。

沧海桑田,世事变幻。

历经时代变迁,现在的河北高阳西庄村几乎没有留下任何与孙承宗相关的遗迹,仅在高阳西庄村南二里的温馨家园小区内篮球场一侧存留着一块碑,碑上刻:“明大学士孙承宗之墓。”但是,孙承宗的墓已经看不见了,兴许,已经被篮球场覆盖住了吧?

彰显千秋大义的爱国英雄,身后连葬身之墓也被铲平了,真令人唏嘘不已。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徒... 秋风星落五丈原,这一美誉便一直为后代臣子梦寐以求,但因武侯事迹太过璀璨,引为标准,因此历代臣子鲜少有...
原创 梁... 梁山水泊一百单八将,各个英雄无敌,各个本事高强,有人擅长水攻,有人擅长火攻,也有人擅长骑兵攻击;今天...
原创 皇... 文/行走天涯 皇帝问一人几日能将敌军击退,这人答3日,结果敌退他死,国灭! 五代十国在我国历史上是一...
原创 清...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辛亥革命前夕,清朝皇室成员队伍已经扩大至14万人。只不过,虽然在清王朝...
原创 民... 民国时期,虽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但是我们始终都该相信,即便是在最为糟粕的土地上,也有那么一朵洁白的...
原创 明... #头条群星8月榜# 最近看到这样的问题比较多,说,明朝到了近代会比大清强吗?明朝遇到鸦片战争会怎么样...
原创 康... 清朝初年的名将图海,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人物。他用铁血和智慧为康熙朝的稳定立下不朽功勋,然而...
原创 李... 历代皇帝开创国家,手底下必然有一帮能征善战、多谋善断的忠臣良将。因为想要在乱世中崛起,绝不是一两个人...
原创 张... 我们看《三国演义》,肯定会对里面两位姓张的将领有印象。一个是张飞,一个是 张 郃。张飞是刘备的结义三...
岳飞下令处决四十个逃兵,心软放... 绍兴元年(1131年)正月,鄂州大营的辕门前积雪盈尺。四十具无头尸体横陈雪地,颈腔喷涌的热血在零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