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日本遣唐使更震撼,但近代的李鸿章到美国时是震撼加绝望。
遣唐使是日本在唐朝时期派遣到中国学习的使节团,时间大约在7世纪到9世纪之间。
当时的日本处于飞鸟时代到平安时代初期,社会制度、文化技术都相对落后,而唐朝则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长安是国际大都市,文明高度发达。
遣唐使们看到唐朝的繁荣,一方面感到震惊,甚至产生自卑感,但另一方面,他们也是带着学习的目的而来,更多的是敬佩和渴望学习,而不是完全的绝望。
毕竟他们有机会学习并带回先进的文化和技术,这对日本后来的发展有巨大帮助。
李鸿章在1896年访问美国。
当时的清朝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成效有限,而美国则处于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期,纽约等大城市已经有了高楼大厦、电车、电力照明等现代化设施。
李鸿章作为清朝的高官,亲眼目睹西方的强大,深刻感受到清朝的落后和危机。
尤其是考虑到当时中国正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这种对比让他产生更深的绝望感。
因为清朝的体制问题积重难返,改革阻力大,而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已经迅速崛起,李鸿章意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且改革困难重重。
遣唐使的震撼中蕴含着文明新生的希望,而李鸿章在目睹西方工业文明时,已清醒意识到清帝国无法通过有限改革扭转颓势。
这种对体制性衰落的认知,叠加个人政治生命的终结感,使其绝望更具历史沉重感。
正如梁启超所言:“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这种身处末世却无力回天的困境,让李鸿章的绝望超越了单纯的文化冲击,成为传统帝国面对现代性挑战的时代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