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莫看雍正重用了不少汉臣,但他的一条死规矩害了清朝
创始人
2025-09-01 02:33:12
0

来源|头条号向敬之

1

雍正推行新政,用了不少汉臣,如大学士朱轼、张廷玉,总督田文镜、李卫,尚书励廷仪等。

尤其雍正与张廷玉,如电视剧《雍正王朝》所渲染,形影不离,蜜月期持久不败。雍正驾崩前特地留下遗诏,命汉臣张廷玉与满臣鄂尔泰一起,同允禄、允礼两大和硕亲王,组成他留给乾隆的顾命大臣团队。

雍正弥留之际,不忘对四位顾命大臣做性格分析:

庄亲王允禄,心地醇良,和平谨慎,但遇事缺乏担当。好在错误不多。

果亲王允礼,至性忠直,才识俱优,是国家有用之材,但身体不好经不起折腾,虽有贤王之名,却不能为国家办好政务。

允禄和允礼,分别是雍正的皇十六弟、十七弟。允禄在雍正朝历官正蓝旗汉军都统、镶白旗满洲都统、正黄旗满洲都统;允礼是允祥之外雍正诸兄弟中最亲信的一个,分管镶蓝旗和镶红旗的旗务。允祥死后,雍正命允礼总理户部三库事务,兼管工部和宗人府。临了,雍正对他们委以重任,又臧否兼半,足见对他们二王还是有顾虑,希望诸王大臣体谅他们,“勿使伤损其身”,“而损贤王之精神”。(《清世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九)

雍正画像

说完二王,雍正就说两大学士:

他改变遗诏“著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辅政”的排序,先说张廷玉:“张廷玉气量纯全,抒诚供职,其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接着才说:“大学士鄂尔泰志秉忠贞,才优经济安民察吏,绥靖边疆,洵为不世出之名臣。”

张廷玉和鄂尔泰都被雍正遗命要保证他们荣耀终身,“配享太庙,以昭恩礼”,但仔细分析遗诏中的评价,张廷玉是洞察圣心、辞令达意的大秘,而鄂尔泰为治国安邦、内外兼修的大才。

《清世宗实录》为乾隆朝史官所修,自然要按乾隆的政治需要来笔写所谓的先帝史。但从乾隆十四年底的一份谕旨来看:“试思太庙配享,皆佐命元勋,张廷玉有何功绩勋猷,而与之比肩乎?鄂尔泰尚有经度苗疆成绩,而张廷玉所长,不过勤谨自将,传写谕旨,朕诗所谓‘两朝纶阁谨无过’耳。而靦然滥膺俎豆,设令冥冥有知,踧踖惶悚,而不能一日安矣。此在朕平心论之,张廷玉死不当配享太庙,其配享实为过分。”(《清史列传·张廷玉传》)

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张廷玉配享太庙,即享受祭祀和崇奉之意。乾隆说他“滥膺俎豆”,说得粗俗点,就是滥竽充数。

结合乾隆对张廷玉的痛斥,来分析《清世宗实录》中对张廷玉、鄂尔泰的最后评价,无疑是遵循了乾隆的意见。当然不能否认雍正就喜欢张廷玉唯诺是从的性格。

2

有清一代,张廷玉以唯一汉臣的身份,被满洲皇帝安排配享太庙,纯属奇迹。清朝的最高领导人是满人,但从朝代论来分析,它是中华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

张廷玉能够成为一个荣耀的点缀,可视为雍正对汉臣重用的一个方面。

而早在雍正八年以国家的名义建成京师贤良祠,以新近病逝的怡亲王允祥为首的同时,雍正首批指定了另外十人入祀,即满人图海、赉塔、顾八代、马尔汉、齐苏勒五人,汉军靳辅和杨宗仁两人,以及汉人张英、赵申乔与陈瑸三人。

赵申乔和陈瑸是康熙朝卓有政绩的重臣。而张英仕途最大的亮点,就是康熙十六年四月,圣祖谕令武英殿大学士明珠、勒德洪等“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博学善书者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张英脱颖而出,成为了南书房第一批有编制的词臣。他住进了内务府在内城安排的房子,被康熙不断重任,六十三岁起做过两年文华殿大学士。

雍正帝与张廷玉剧照

张英的政绩不显,而最出名的是一首关于六尺巷的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在后世成了一个廉政的经典故事,但从严治吏、推崇廉政的雍正将他入祀贤良祠,却非因为这个故事,而是因为张英曾做过他的师傅,更重要的是张廷玉的父亲。

是时张廷玉已为保和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雍正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侍值者多,容易泄漏消息,于是在隆宗门内设立军机处,作为承旨出政的总汇。张廷玉负责拟定军机处的主要制度:“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清史稿·张廷玉传》)张廷玉任职内阁,典掌军机,又兼理吏部、户部要职,俨然是雍正的首揆。

清朝执行满汉复官制度,张廷玉在《澄怀主人自订年谱》卷六中记载,内阁大学士行走班次,“系满大学士领班”。如此可见,朝会时,参预军政要务的张廷玉还得紧跟在另一位保和殿大学士、满洲镶黄旗人马齐的后面。而在允祥去世后,雍正又命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马尔赛,与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详议军行事宜,翊赞机务,张廷玉又得屈居满洲正黄旗人马尔赛之后。

两年过去,即雍正十年正月,在云贵广西总督任上推行改土归流的鄂尔泰,一是搞新政颇见成效,二是报祥瑞不断翻新,被雍正帝特旨招至京师会谈。

雍正说你不要回去了,留在京城任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办理军机要务。

此前文渊阁大学士逊柱和东阁大学士尹泰,都兼了多年兵部尚书,但雍正并没让他们进入军机处。鄂尔泰甫一进京,雍正就命他入阁拜相,参预军机,并以年老让做了十五年兵部尚书的大学士逊柱不再兼任,将权力交给鄂尔泰。雍正对鄂尔泰极其重视,特授了鄂尔泰一等伯爵,世袭罔替。

3

无论比在阁时间,还是论军机处资历,张廷玉都是老人,而鄂尔泰皆后来者居上。

即便雍正在张廷玉回老家祭父,肉麻地写信:“朕即位十一年来,朝廷之上近亲大臣中,只和你一天也没有分离过。我和你义固君臣,情同密友。如今相隔月余,未免每每思念。”(《清史稿·张廷玉传》)但他还是对鄂尔泰与张廷玉分厚薄。

雍正潜在地厚鄂薄张的背后,就是一面崇满抑汉的镜子!

曾对他不好声色做过证明的礼亲王昭梿,在《啸亭杂录》中又揭秘了其中的真相。

一次,都察院的满洲副都御史出现空缺,吏部一时报不上合适的人选。于是,雍正命内阁九卿秘密保荐。

鄂尔泰举荐工部右侍郎许希孔。许是云南昆明人,雍正八年的进士,该与在云贵一跃飞天的鄂尔泰有过交集。或者,鄂尔泰看中了许氏是个人才,也是自己主政云南时登龙门的骄傲。

鄂尔泰信心满满,认为雍正会给他这位重量级人物面子。哪知雍正径直说:小许是汉人,没有任职资格!

鄂尔泰画像

鄂尔泰力挺许希孔,说:都察院职掌事务重大,我是为朝廷推举人才计,一片公心,希望皇上不要固守满汉之分的规矩。

最后碍于鄂尔泰的情面,雍正还是录取了许希孔,顶了这个“定制”的满官职位。

“汉人任满缺”,成了一项特殊的人事任免制度。但在称张廷玉为“大臣中第一宣力者”的雍正心里,那一道固有的旧制,无形中成了一条难以逾越的政治规矩。

雍正虽然对鄂尔泰和张廷玉二人非常倚重,但对于他们之间的明争暗斗、互不尊服,始终不调和。就像他喜欢鄂尔泰、李卫、田文镜,却默认了他们的相互攻讦。

张廷玉与鄂尔泰共事十余年,往往同朝议政,却竟日不说一句话。一方有所过失,另一方必微语讥讽,使之无地自容。雍正熟视无睹,放任自流,潜在地在权力中枢划定满汉界限。他最后放心地将二人留给乾隆辅政,抑或合理利用与相互制衡。

帝王心术是高深莫测的,也是瞬息万变的。雍正大肆重任张廷玉、李卫、田文镜等,但早在修改公示的康熙遗诏中,以“自古得天下之正莫若我朝”,标榜康熙首倡满洲统治承继了中华王朝正朔,具备了王朝统治的最大合理性和合法性。这既是康熙的政治制度,也是雍正的满汉区分。后来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旗帜鲜明地说:“本朝之得天下,加之成汤之放桀、周武之伐纣,更为名正而言顺。”

时至清朝中期,富有雄才大略的雍正以帝王之尊,在庙堂之上固执地厚此薄彼,在不同角落深化满汉之间的族群对立,挟裹着清初入关时强烈的民族征服和民族偏见。这是经历过长期战事而重构社会秩序的一大思想误区。他的这种崇满抑汉的政策不足,直接影响到后继之君乾隆秉承声气,堂而皇之地宣扬“自古得天下之正,未之有比也”(《清世祖实录序》),大张旗鼓地为本朝争正统玩形形色色的政治手法,于直接服务自己的满汉大臣如此,就是在马戛尔尼及英国使团带来的新事物面前,更以一种天朝上国的孤高姿态,鼓捣着一种严重缺乏政治自信的立国理念甚嚣尘上,最后迷失了东方强国的航向,成了另一种“未之有比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安茶馆】学茶艺最重要的是什... 学茶艺最重要的是**“以茶为核心,实现‘技’‘心’‘礼’的三重统一”**——既要掌握精准的泡茶技法,...
原创 原... 1945年夏季,广袤的日本大地上,并非迎来轰炸的预兆,而是飘洒成千上万的警告传单。这些传单并没有带来...
原创 山... 根据史书记载,中国的历史最早起源于距今五千年的三皇五帝时期,但究竟什么是历史呢?根据西方体系或者说世...
原创 上...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关注”按钮,方便您未来随时获得相关推送,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您的支持是我...
原创 古... 在现如今的交通规则中,我们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行人要靠右走,车辆右行,如果超速或者超载,就要扣分罚款...
原创 岳... 宋高宗赵构,在1141年四月的时候,把 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将领都调离军队,把他们安置在临安枢密院...
原创 明... 全文共1789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外戚和宦官干政是困扰几千年封建帝王的两大问题,前者是帝王妃子或...
原创 明... 元末明初时期,中华大地上群雄逐鹿,出现了很多大将。在朱元璋帐下,最得力的两个将领就是徐达和常遇春。尤...
原创 “... “靖康之耻”是一个大家都不会陌生的词,指的是金人入主中原,直接导致北宋灭亡的事件。这次历史事件中不只...
原创 原... 蒙古灭西夏用了差不多21年,灭金则用了23年,为何迟迟啃不下南宋,这是为什么呢?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