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朝为何没人行刺皇帝,看看紫禁城的防卫,皇帝身边有多少人
创始人
2025-09-01 01:05:43
0

在小说和影视剧中,为了增加情节的刺激性,往往会添加皇帝被行刺的桥段。就好比吕四娘行刺雍正,天地会行刺乾隆等等。可是在清朝正史中,却很少见到有皇帝被行刺的记载。

那么在清朝历史上,为何没人去行刺皇帝?看看紫禁城的防卫有多严,皇帝身边有多少人,你就明白了。

清朝最根本的制度,就是“八旗制度”。最开始只有“满洲八旗”,随着清朝的强大,后来又增加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而八旗制度,被完美地运用到了京城防卫,以及地方的驻防中,为大清朝的稳固统治,提供了基本保证。那么在清朝皇帝身边,到底有多少警卫力量呢?

一、皇宫警卫

这部分主要有侍卫处和亲军营。其中侍卫处又分为三种:内廷侍卫、大内侍卫、宗室侍卫。这些人都必须从上三旗中挑选,个个都算精英,他们出身较高,待遇也最好,可谓前途无量。这就是《延禧攻略》中,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想嫁给傅恒的原因。

这种就算是皇帝最亲近,也是最信任的护卫了。他们一般保持在600人左右,属于皇帝安危的最后一道防线。毕竟要通过严防死守的紫禁城护卫,最后杀到皇帝身边来,只有小说或影视剧中的绝顶高手才能做到。

所以他们相对来说,平时会比较轻松一点。这种轻松不是说他们没事做,而是对于防卫的警惕性会松一点,不用时时紧绷。

除了侍卫处以外,还有亲军营,他们同样也是上三旗中挑选出来的,大致人数在1400人左右。

二、内务府包衣护卫

相信看过清宫剧的人,对于“内务府包衣”都会比较熟悉,他们属于出身比较低微的一群人,世代都为皇家的奴仆。或许很多人都以为,出身内务府包衣的人,都是给皇家做粗活的,比如洗衣服、刷恭桶之类的。

但其实在清朝,内务府包衣也要负责护卫工作。根据史书记载,内务府中就有三旗包衣前锋营、护军营、骁骑营。这些都直接归内务府大臣管理,编制在7000人左右。

三、前锋营、火器营、神机营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几个部门都比较神秘,但其实也就是皇帝护卫力量的一部分。前锋营主要就是负责宫内巡防工作;火器营顾名思义,就是掌管火器,为警卫部队配备武器等等,另外他们也要负责在皇帝出巡时,提供护卫服务;而神机营在明朝是负责掌管火器的,但清朝增设火器营后,神机营就主要注重战斗力了。

这些兵员都是从八旗原有的禁卫军诸营中选出的,最初组建的时候,编制大约在14000人上下。到了同治年间,人数就增至3万之多。

四、步军统领衙门

光说步军统领衙门,可能有些人还没有反应过来,它的全称其实是“步军营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再说白一点,就是我们常说的“九门提督”,这下或许很多人会说,原来是它啊。

据《清史稿》记载,九门提督的职责就是:

“掌九门管钥,统帅八旗步军五营将弁,以周卫徼循,肃靖京邑。”

而除了他们本身的步军统领衙门要管辖外,他们还要掌管八旗步兵营、巡捕五营、内外城十六门管理机构等等。这些部门的编制加起来,就多达6万余人。

由此可见,从离皇帝最近的御前侍卫算起,到负责巡防的前锋营,再到涉及到城内外的九门提督,紫禁城的护卫人数就多达10万左右(当然,可能有部分重合,不过不多)。

而不管是哪个部门,说白了,都是为皇帝服务的。因此,根本没人能够顺利杀到皇帝身边来,所以御前侍卫也就相对轻松一点。

(参考文献《清史稿·职官四》《清代通史》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中... 唐亡后,中华大地陷入一段长达半世纪的军阀混战时期(五代十国),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最后雄主赵匡胤拥兵自...
原创 宣... 童达清供稿 第1710期 2025年4月19日至20日,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三届二次理事会在宁国市...
原创 朱... 朱元璋发明一系统,令十五万贪官一筹莫展,如今工资单还在用 我们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从小家境贫寒,由于自...
原创 武... 在中国早期的封建王朝当中,几乎一直都是由贵族垄断官场,寒门子弟难有出头之日。虽然朝代的更替会引发新一...
原创 唐... 老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今天小编就说一说历史上唯一一个在掏粪行业里成为状元的人。(这不仅...
原创 汉... 【防御工事的设置】 我们常说的烽火台,其实只是前哨防御工事的一部分。 烽燧,或者亭,简单理解就是我们...
原创 传... 浓郁的乡愁 说到乡愁可能你最先想到的就是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
原创 开... 在1955年授衔的十位大将中,有一位叫徐海东的将军,他是毛主席最喜欢的将军,他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他...
原创 在... 在古代,平民想要当官那可不容易,唯一的正经途径就是科举。许多读书人头悬梁锥刺股,就是为了金榜题名。但...
珍稀宣统三年大清铜币二十文样币... 在安徽皖西,章先生手中珍藏着一枚极具历史价值的宣统三年大清铜币二十文样币。这枚钱币不仅是家族传承的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