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马上就到了,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中国人每年都会过。而对于上班族和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放假的日子。但过了这么多年的端午,或许你对端午其实是有些误会的,比如说很多人认为吃粽子、划龙舟的端午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来的。这是大部分的说法,小部分的人或许还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或者是曹娥以及介子推之类的说法,但这些说法或许都不对。
端午这词最早出自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可端午的习俗实际上更早,起码在春秋战国之前便已存在,人物纪念说经过考证,皆是出现在节日出现之后。说法也不止屈原一个,甚至连越王勾践、晋文公、介子推都在其中有,人们的印象是屈原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爱国诗人。他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在其影响之下,逐渐的屈原便与端午节联系在一起了。
所以人物纪念只是后世牵强附会的说法,并不准确,胡适更是直接指出《史记》本来不很可靠,而屈原、贾生列传尤其不可靠。不过胡适有些怀疑过头了,他认为屈原其实不存在,因为除去史记,屈原这个人并没有出现在史书上。这一说法其实也不好说,毕竟先秦时期的许多记载都在战火中被毁,就连秦王朝的史料记载其实都不算多。
更早一些,端午区是吴越先民拜祭龙祖的节日,属于一种龙崇拜。同时,它还会有祛病防疫的习俗,端午这一天是龙升天的节日,人们便扒龙舟来祭龙。夏季刚好是一个驱除瘟疫的季度,这也是草药药性最强的一天,所以在这一天采的草药效果是最好的。也因此,才有了挂艾草、午时水等等习俗,而粽子有个名字叫粽籺,它属于籺的一种。而籺呢,是逢年过节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
端午节还有一个说法是恶月恶日,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古人看来,出生在五月五日的孩子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不能抚养成人。他们认为这一天出生的孩子抚养成人,男孩会害了父亲,女孩便会害了母亲。甚至一度有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的说法。恶月其实指的便是五月,东汉的王充提出恶的起源应该是来自于太阳。
人们对于进入夏天之后自然与生态产生的巨大变化很是恐慌,因此有了恶月的说法,也有了许多的忌讳。其实放现代的解释便是人们自然知识缺乏,夏季天气干燥,容易流行瘟疫,蛇虫繁殖又会咬伤人,人们便有了五月忌的观念。东晋有位大将名叫王镇恶,他恰好是五月五出生的,祖父给他娶的名字便是镇恶。艺术皇帝宋徽宗很不巧也是五月五生的,所以他从小被寄养在宫里。
不过这恶月恶日的说法大多是流行在古代的北方,大多还是辟邪防疫的说法。古老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在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中,民俗的复杂程度只有端午节能跟春节相比,在历史发展中,它早就演变成了多种民俗为一体。有意思的是,全国各地虽然都过端午节,但其实因地域文化不同,各自的端午节都有些不一样。
到了现代,端午节在世界上的影响其实也很广,许多国家也会有庆祝端午节的活动。注意的是,许多人认为韩国申遗的江陵端午祭是盗窃了端午节,其实并不是的,它只是在名字上比较相似,但内容大为不同。近年来国家也逐渐的注意到了传统节日的保护,中国的端午节也在2009年9月成为了中国首个被选入世界非遗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