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时今日,我们出门在外,无论选择任何方式,都不用担心迷路,因为现在的各种导航APP和地图十分发达与方便获得。就算几十年前,那时司机也能带着各地交通地图,在陌生的地方也可以找到目的地。当然了,如果实在找不到,那时也可来个“指路十元”之类的服务。
那如果在一切欠发达的古代,人们出行那要怎么认路呢?
虽然古代交通工具方面落后,但基础的道路交通网还是比较普及的,不然中央政权也不好管理地方,而地方信息也不好通达中央。而这套道路网络体系,比较系统的便是发端于秦朝。
以离我们最近的清朝为例,其官道分为三级,第一级“官马大道”,也就是国道,连接各大省城。第二级是“大路”,主要是省城连接下辖各重要城市。第三级是“小路”,是连接各个乡镇的道路。当时沿着官道走,基本能走遍全国各个城镇。
那当时的古人如何知道官道的走向呢?当然靠的也是交通图——路程书。特别是宋朝后,由于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商人走南闯北,需要具体的道路指导,各类水陆路程书和地图就此不断出现。
而这些路程书的出现,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极大的方便,也大力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而使用路程书和地图时,要如何辨别方向,不走偏呢?其中古人有不少方法,其中比较实用的就是看道路两旁的树木,可凭借经验辨别道路的走向,一般沿着整齐排列的行道树前行,基本不会走偏。
那除了方向,又如何辨别路程呢?古代也有类似里程碑的玩意叫“堠”,每隔一段设置,其与驿站一道形成路程标识的体系。而至于岔路口,也是有相应的指示牌的,叫“挡箭碑”,其上会标注道路目的地的相关信息。
还有就是古人其实远程出行不大爱走陆路,多会选择走水路,沿着河道城镇城镇前行,这样就更不容易走错路了。而也因为如此,很多水路发达的城镇古今多为经贸发达之地。而大运河的开凿也是因为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