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野史小说中,甚至在当下的清宫戏中,庄妃劝降洪承畴可谓是家喻户晓的桥段。这段故事,置身于风云变幻的明末清初,又带有香艳的情节,成为了街头巷尾津津乐道的话题。
但是庄妃劝降洪承畴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事情是从1642年的松锦之战后,祖大寿投降,洪承畴也兵败被俘开始。皇太极最终劝降了洪承畴,极大打击了明朝的军心民心。然而,野史中却说是皇太极的庄妃前去探监,说服了已经抱着必死决心的洪承畴,甚至不惜委身于他。
作为小说,这个情节相当精彩,但作为严肃的正史,既找不到实证,也经不起推敲。在清朝档案之中,没有留下此事的只言片语。如果说是清朝政府为了遮羞而删去了,那我们来按照常理分析。
皇太极比他的父亲努尔哈赤更为优秀之处,并不是在沙场征战方面,而是在于政治手段。他放弃了努尔哈赤时代的一系列恐怖政策,采取温和的态度对待明朝降臣。这个策略,有利于争取其它帮助,增加自己的实力。
因此,即便洪承畴是手下败将,皇太极也是积极争取。事实上,洪承畴作为蓟辽总督,领兵部尚书衔,是抗清的最高统帅,他的投降对明朝的士气打击很大。
然而,凡事都是有代价的。为了拉拢洪承畴,皇太极当然可以赏赐黄金白银,封官加爵,甚至送去不计其数的美女。但是,实在找不到一个理由,让皇太极将自己的女人双手奉上,何况庄妃是已经有封号的妃子,当时还为皇太极生下了福临。纵观中外历史,还没有如此慷慨对待降臣的皇帝。
有些小说也觉得这样不合情理,因此说庄妃是为了给皇太极分忧,或者是为了讨皇太极欢心,自己偷偷出宫前往大牢的。很遗憾,从人性来分析,我不觉得如果庄妃这么做,就能让皇太极高兴。
更何况,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又不是住着帐篷的游牧民族。他们已经建立了国家,有了国号,定都盛京。更为关键的是,他们仿照明朝,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其中就包括后宫制度。皇太极有许多妃嫔,其中一后四妃是地位最高的,庄妃就是其中之一。她住在宫中,无缘无故是不可能通过重重守卫出宫的,更不可能又通过重重守卫进入关押要犯的大牢。
而且,还有一个尴尬的地方,是野史回避不了的。洪承畴虽然长期与清军作战,但他并不会说满语。庄妃来自蒙古科尔沁部落,13岁就嫁给了皇太极,洪承畴投降的时候,已经在后金和清朝生活了17年,会说蒙古语和满语,但她就是不会说汉语。
那么,两人相遇,没有翻译,什么事情都不能交流。总不可能在眉来眼去,谈情说爱的时候,还要随身带着翻译吧?
所以,洪承畴投降清朝,并非庄妃的美人计。其实,在正史之中,说得很清楚。洪承畴战败被俘,原本打算是要绝食殉国的,皇太极也以为拿他并没有办法。然而,汉族文人范文程去探监时,就看出了不对劲。洪承畴虽然住在监牢,却非常注重仪表,一片灰尘掉在衣服上,他都小心擦拭。这样的人,怎么会不爱惜自己的生命?
后来,皇太极带着战俘祭祀完太庙,告慰了列祖列宗之后,看到洪承畴衣着单薄,连忙解下自己的貂裘给他披上。这让洪承畴的心理防线,完全崩溃。因为当时的崇祯,虽然不是昏君,却太容易暴怒,猜疑心也很重。即使是一方大员,不合心意说杀就杀,这也让洪承畴寒心。两相对照,洪承畴最终选择了投降,实在与庄妃没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