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朱元璋成为这个时代的最终胜利者,他的成功离不开一个人的帮助,那就是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
这位为明王朝的开创立下赫赫战功的常胜将军,既不是名门之后,也没有武学根基,是个彻头彻尾的草根人物。
幼年贫苦,不减志气
和朱元璋一样,常遇春也出生在贫苦农民之家,年幼时常常食不果腹,身材黄皮寡瘦,却还是得托着小小的身躯冒着烈日到田间耕种,就这样日复一日,就仿佛黑暗的世道一样看不到尽头。
青少年时期,常遇春的身体也终于长得结实起来,望着永无止境的在地里弯腰耕种的乡亲们,联想到自己将来也可能像他们一样,拼死拼活却连肚子都填不饱,他忽然对这种生活产生前所未有的厌恶。
他决定要出门闯荡。
理想虽然丰满,但是他身无长物,在社会上根本毫无立足之地,只能到处卖力气打打零工,生活十分艰辛。
社会给他上的第一课并没有击垮他,他深知世道险恶,唯有自保才能存活下去,于是萌生了学武的念头,靠着打零工挣来的钱,到处拜师学艺。
巧的是他不仅身强体壮,而且天赋异禀,武学上的知识一点即通,短短几年,就从一个毫无根基的新手成长为精通骑射和百家兵器的武林高手。
误入歧途,落草为寇
达到满级的常遇春,终于可以在社会上一展宏图,然而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动荡不安的元末,蒙古人黑暗腐败的统治,让这个社会毫无太平可言,到处都是战火硝烟。
一时间别说能有所作为了,连保住性命都十分困难。纵使是像常遇春这样身手矫健的人,都无法正常生活,常常挨饿受冻。
终于,他无法再忍受身体的折磨,一时糊涂误入歧途。
乱世最多的就是趁火打劫的人,趁着动乱的时候,一个叫刘聚的盗贼集结了批狐朋狗友藏于绿林当中,到处打家劫舍,以此为业,势力不断拓展,渐渐成为一颗难除的毒瘤。
常遇春一开始的确打算老实过日子,但是既然这日子已经没法过了,为求自保,一番内心挣扎后,他还是决定投奔刘聚,落草为寇。
纵使只是一派小小的地方黑暗势力,常遇春竟然也展现了非同寻常的勇猛,成为刘聚最为器重的手下。
从此之后,常遇春再也没有填不饱肚子的时候,但是每次帮刘聚抢劫完之后,看着受害者恐惧的表情,他总是觉得浑身不自在,分得再多得银两都无法掩盖内心的空虚。
他所追求的,难道就是用这种肮脏的手段来牟利吗?这样做,与置民于水火的元政府有何不同?常遇春开始自省,慢慢的,越来越厌恶这种鸡鸣狗盗的生活。
他本来还指望着刘聚能趁着时机做点儿大事,像当年的汉高祖刘邦一样,虽然一开始被迫为盗,却因此蓄积力量,最后一争天下。
但是刘聚明显没有这种大志向,只是想欺凌弱小,以此牟利,就是个小人而已。跟着他,只能越来越堕落。
加入红巾军,一展宏图
彼时常遇春的未来老板朱元璋还在郭子兴手下艰难的打工。
郭子兴是一个疑心病非常重的人,朱元璋立功颇多,不仅得不到信任,反倒总是被怀疑意图谋反。
朱元璋在郭子兴手下没少吃苦,要不是马皇后一直暗中帮助,可能早就没命了。
即使如此,朱元璋一直对对他有知遇之恩的郭子兴心怀感激,多次为他冲锋陷阵。
在红巾军内乱郭子兴被抓的时候,朱元璋亲自率兵救回了他。南下攻取徐州时,也是毫无保留的将手中的兵权交给郭子兴。
处处受到排挤打压的朱元璋从来没有没有动摇过自己的忠义之心。
虽然给没本事的富二代郭子兴打工,成果也都被他夺走,但是在到处征战的过程中,朱元璋也靠自己的德行意外赢得了美名。
在镇守和州时,朱元璋看到了城中哭喊着寻找父母的孩子,意识到了散兵游勇给百姓生活带来的痛苦,从此申明军纪,不许军队滋扰百姓,此事流传颇广,使他深得民心,为将来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也无意间入了常遇春的耳中。
此时常遇春正好随着刘聚来到了和州抢夺财物,常遇春早已听闻朱元璋在起义军中的威名,此时正好来到了他所管理的和州,心中开始有些动摇。
常遇春乔装成一个街头百姓,到处跟随朱元璋的队伍,暗中观察他的所作所为,接连几日,发现他却是如同传闻中的那般体恤爱民,果敢有为,再回首看看刘聚,简直就是混账小人,越看越不顺眼。
常遇春发现,朱元璋就是他一直要找的那个人,只有跟着他才能真正成就一番大事业。
但是当他好不容易下定决心来到朱元璋的军营里应聘的时候,却遭到了朱元璋的怀疑与嘲讽。
此时和州城在朱元璋的治理下井井有条,也并不缺人手,朱元璋看常遇春膀大腰圆,行为粗犷,觉得他就是想来军队里混口饭吃,态度十分冷淡。
常遇春没有等来想象中的满面热情,不禁怒争一通,大致是讲:我在刘聚那里从未有一日为饭食烦恼过,只是看你朱元璋是个有作为的人,才放弃以前的好日子来陪你受苦打江山的,你竟然怀疑我?
朱元璋被他这番话说的楞了一下,随后笑着问他:“那你能和我一起我过江打仗吗?”
常遇春立马拱手,坚定地说道:“渡江之日,愿为先锋,将军指哪便打哪。”
这是朱元璋对常遇春的一次试探,但从结果上看,朱元璋的眼光果然没错。
至正十五年,常遇春刚跟随朱元璋不久,队伍准备渡江南下,在采石矶与元军展开了激烈的水战。常遇春划着一条小船,一路势如破竹,勇猛非常,当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朱元璋从未见过如此骁勇善战的人,从此将常遇春拜为上将军,随行左右。常遇春在彻底取得朱元璋信任,就是在这场采石矶战役中。
常胜将军常遇春
常遇春为朱元璋创下的第一件大功,是在至正十九年的时候攻取了衢州城。
这一战异常惨烈,常遇春作为先锋部队,率领骑、步、水三军兵临衢州城下,善战的元兵,将城池修建的固若金汤,自古以来,打仗都是易守难攻,攻取这样一座城池更是难上加难。
几乎没有战场经验的常遇春竟然对攻城兵器了如指掌,命人先将衢州城仅有的六座城门团团围住,然后建造吕公车、登云梯、龙爪等攻城工具,准备一举进发。
然而这些看似已经极为完备的准备只是表象,与此同时,常遇春还命另一支部队在西城门下悄悄开挖地道,当元军将注意力全放在城墙上时,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地基已经被人凿空了。
就这样,常遇春突出奇兵,将元军一举击溃。
接管了衢州城之后,常遇春又展现了出色的政治能力。
为了彻底消除元朝在衢州的势力,常遇春又设置了帅府和枢密分院判官等高级职能机构,代替原本的行政机构。
由此可以看出,勇猛是常遇春最大的特点,但是他并不是有勇无谋。
朱元璋曾经告诫过他三国时期关羽兵败被杀之事。关羽一生戎马,骁勇善战,又颇通笔墨,就是不善于在作战中运用谋略,才最终兵败吕蒙之手。常遇春一直记在心中,不断学习提升。
在九华山流传着常遇春的两个传说,一是在行军之时,恰逢大旱之际,队伍饥渴难耐,常遇春利用奇法,竟然在干涸的山间找到了地下的泉眼,解决了眼前的危机。
另一个故事是朱元璋与陈友谅第一次在龙湾产生冲突时,常遇春率领三万部队在九华山一带伏击,成为打败陈友谅的主力。
龙湾大战后,陈友谅损失惨重,对朱元璋常遇春等人恨之入骨,休整三年后,将自己发明的超级军舰倾巢开出,浩浩荡荡的来到鄱阳湖准备和朱元璋展开决战。
这场实力悬殊的世纪战争,最后在常遇春的火攻之下一举扭转局势,为朱元璋彻底铲除了统一路上的最大阻力。
陈友谅一生恃才傲物,心机颇重,却总是在常遇春手下一败涂地,可见常遇春的智谋何其杰出。
对朱元璋来说,常遇春可谓是天赐奇才,他的江山几乎有一半是常遇春打下来的,然而这样一位功高盖世的千古名将,却只活了40年就早早离世。
洪武二年七月,常遇春从开平南归,行至柳河川的时候,突然病逝。朱元璋听闻之后大为震惊,感慨常将军为大明基业辛劳一生,眼见着天下将定之时,却来不及看到太平盛世就撒手人寰,实乃天下共悲!
朱元璋将常遇春埋葬在钟山之下,并亲自为他哀悼。常遇春的两个孩子也都被封为国公,可谓满门尊荣。
常遇春的早逝令人惋惜,但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所谓狡兔死走狗烹,常遇春功高盖世,朱元璋晚年时期疑心颇重,性格暴虐,如果常遇春真的活到了那个时候,可能将面临和韩信一样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