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历史中,明清两朝对王爷的管理方式那可真是大相径庭,一个严禁王爷入京,一个限制王爷离京,这背后的门道可深了去了,咱们今儿个就来唠唠。
先说明朝。朱元璋出身贫寒,一路摸爬滚打坐上皇位,对权力那叫一个看重。他想着,老朱家的天下,得靠自家人来守啊,于是一口气封了 23 个儿子为藩王,还赋予他们兵权,镇守边疆。这算盘打得挺响,想用 “朱家军” 巩固政权。可又怕这些藩王拥兵自重,造起反来,所以立下严苛规矩,藩王没皇帝诏书,绝对不能入京,兄弟之间也不能同时进京朝见,还专门写了本《皇明祖训》,告诫后世子孙。
一开始,这制度还真起了些作用。像燕王朱棣镇守北平,把蒙古人挡得死死的;宁王朱权坐镇大宁,麾下八万精兵,威风凛凛。可到了建文帝这儿,他想削藩,动作太急太猛,直接把朱棣给逼反了,这就是著名的靖难之役。朱棣赢了之后,虽然登上皇位,可也后怕呀,于是就把藩王的兵权全给剥夺了。到了明末,那些藩王都成了啥?一个个肥得流油的 “米虫”!李自成攻打洛阳的时候,福王朱常洵家里金银财宝堆成山,可守城的士兵呢,饿得连武器都拿不动,这明朝能不亡嘛!
再看清朝。满清入关后,那是吸取了明朝的教训,搞了个 “封爵不出京” 的政策。王爷们都被圈在京城,虽然日子过得荣华富贵,但爵位是一代比一代低,从亲王到郡王,再到贝勒。而且,没皇帝允许,王爷连京城四十里地都出不了。康熙那时候,蒙古亲王布尔尼叛乱,从那以后,清廷连蒙古贵族都给圈养在北京了,这就有了著名的 “内扎萨克” 制度。
这清朝的政策,表面上看,确实避免了藩王割据的局面,可也带来了一堆麻烦。八旗子弟在京城养尊处优,很快就腐化堕落了。晚清的时候,那些王爷们连骑马都得仆人扶着,战斗力基本为零。皇族内部斗争也越来越激烈,康熙朝的九子夺嫡,各王府之间甚至用密码信来联络,乱成一锅粥。外敌入侵的时候呢,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城里住着 32 位亲王、郡王,愣是没一个能站出来挡住英法联军的,实在是丢人现眼。
你要说这明清两朝的政策,哪个更绝?还真不好说。明朝把王爷封在外地,本意是让他们守边疆,保家卫国,结果后期藩王成了朝廷的累赘,还差点颠覆政权。清朝把王爷圈在京城,想就近看着,防止割据,可又导致王爷们腐化堕落,内部斗争不断。说到底,这两种政策都是封建王朝家天下思维的产物。明朝的藩王在农民起义中,就像待宰的羔羊,任人宰割;清朝的王爷在列强入侵时,也是丑态百出。当恭亲王奕訢为了密谋辛酉政变,都得化妆成萨满偷偷出京的时候,这制度的荒谬就暴露无遗了。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些封建王朝的兴衰荣辱。咱们看这段历史,也能从中品出些滋味来。各位看官,要是觉得这故事有意思,麻烦动动您那发财的小手,点赞关注走一波,保准您往后日子顺风顺水,财源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