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生育世子之功,嘉靖帝大展“皇家风范”,一次给予了裕王妃十万匹丝绸(折合人民币将近4个亿)的赏赐。现在,浙江的“改稻为桑”陷入了僵局,淳安、建德两县又有数十万灾民挣扎在生死线上,胡宗宪抗倭又急需粮草供应,所以,裕王打算让裕王妃将赏赐还给朝廷,暂解当前的困境。
我们先来看下裕王和裕王妃的一段对话:
裕王:“小户人家,眼皮子就这么浅?”
裕王妃:“臣妾家是小户人家,可这跟眼皮子浅没关系。”
就此来看,裕王妃似乎并不想将这份厚厚的赏赐归还,但拒绝归还的理由却并非裕王所言“眼皮子浅”,而是有着自己的理性分析:
“皇上一赏就是十万匹绢,穿不了,也不敢卖,家里屋子小,还在为没有地方搁着犯愁呢。真要能退还给江南织造局,明日就可退了。”
既然不想退,还要证明不是因为不舍得,就得给出充分的理由说明,裕王妃给的理由确实不好反驳!
“尊者赐,不敢辞。王爷几时见有人把皇上恩赏的东西退回去过?王爷想想,臣妾的娘家真要上个疏把皇上恩赏的东西退了,万岁爷会怎么想?外面会怎么想?皇上作恶人,我们来卖好?”
有理有据有见识,能说会道懂心思,在那样一个封建皇权社会,一个小户人家出身的女性能有这般见地,属实不简单。
嘉靖皇帝一生就好个面子,淳安刚出现织造局贱卖灾民田地的打脸情况,你就把他赏赐的丝绸退了回去,这不就等于告诉嘉靖皇帝:别干那么没出息的事了,你给的东西我不要了,你卖了换钱吧!
来看裕王的回答:
“哪儿就扯到作恶人卖好上去了?浙江改稻为桑闹成这样子,今年五十万匹绢要卖给西洋,再闹下去不准还要死多少人你知不知道?”
一直觉得裕王和裕王妃对话,就好像田有禄和海瑞对话一样,境界不同、眼界不同,甚至裕王经常会出现脑子短路的情况。
一阵争论以后,裕王妃给出了这样一句话:
“王爷,这是两回事。也就二十几天便是皇上的万寿了,臣妾赶着把这件袍子绣完,给他老人家敬寿。到时皇上肯定还要恩赏东西,我们不要也就是了。”
注意,这句话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也是裕王情绪爆发的起点所在!这句话,裕王妃错在了哪里?
袍子还没秀完,皇上的万寿还没到,你就确定皇上会再赏赐东西了?
类比到裕王妃产子,还没生,就知道自己已经立功,就知道皇上一定会给予重赏!
能吃过头饭,可不能说过头话啊!
裕王此时的情绪已经开始变坏,但裕王妃说的又不无道理,不便发作,便只能另外寻找发泄点。于是,他高声唤来冯保,上来就是一阵训斥:
“回来还躲着?打量有多大的功劳,一身弄得湿淋淋地给谁看?”
冯保的“一身湿淋淋”,不就是裕王妃刚才炫耀的“秀袍子”功劳吗?
冯保“打量的功劳”,不就是裕王妃提前预知的嘉靖帝赏赐吗?
这一句指桑骂槐,让冯保有点摸不着头脑,但看看裕王,再看看裕王妃,冯保立马明白了原因,接着说道:
“回主子,奴才原本打着伞,一口风给刮跑了。”
冯保的这句回答极为讲究:
原本打着伞,说明冯保并不想接着淋雨来表功;能将雨伞吹跑,说明冯保在雨中跑得很快,间接表明了自己实心任事的态度;更重要的是,他还暗示了裕王这样一个道理:有些事,并不是我们想要表功,只是为了给您办事才会“跑的慌张”,才会“惹您生气”。
同样,裕王妃也不是为了表功,只是替你考虑罢了!
说完这句话,裕王不再出声,冯保则接着转向了裕王妃,问了这样一句话:
“王妃,世子睡了?”
裕王妃如何回答,我们不必理会,我们只需要注意冯保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问出这句话?
冯保是世子的大伴,照顾世子是第一工作要务,返回王府就第一时间询问世子的情况,这又是实心任事的充分体现!更重要的是,冯保这是在提醒裕王:别忘了,你还有个儿子呢,裕王妃生的,这份功劳你得念着!
只是,冯保这接连的提醒和暗示,一向精明的裕王妃却并没有听出端倪,直接抢了裕王的话语权,接连给出了三个问题:
“快说宫里的事吧。”、“都怎么骂的?”、“还听到什么?”
注意,在裕王妃和冯保对话的过程中,裕王有着数次想要发问的表现,都被裕王妃抢了先;冯保在面对裕王妃的问话时,甚至不再面对裕王妃,直接转身面向了裕王回答,但裕王妃仍旧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越位。
冯保回答完以后,裕王给出了命令:
“到前面告诉王詹事,让他把徐阶、高拱、张居正叫来!”
没等冯保回答,裕王妃再次强硬插了进来:
“不能叫他们来!一是情形还不明了,再则越是这个时候越是装作不知道好。”
先以命令的口气直接推翻裕王的命令,然后再给出理由说明。裕王妃的这句话有着较为明显的三处错误:
逻辑顺序错了,说话对象错了,自我角色认定错了!按照裕王的说法,裕王妃的错归纳起来就有一点:不懂规矩!
只是,裕王还是没有发作,只是没指明问话对象的问了一句:
“你说呢?”
裕王妃一脸错愕,心中肯定在想,裕王咋啦,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问到一个下人?直到现在,裕王妃还没意识到这是裕王给予自己敲打的开始。
这样的问题,不该问冯保;同样,这样的问题,也不该裕王妃置喙!
冯保赶紧回道:
“回主子,这可不是奴才能说的、当说的。”
好了,裕王要的就是冯保的这句话,要的就是冯保的懂规矩,如此,裕王才能找到充分的理由训斥不懂规矩的裕王妃!
可裕王妃还是没听出来冯保的暗示,没看到裕王的不满,更没意识到自己已经错的离谱了!冯保离开以后,裕王妃接着劝说:
“王爷,不是臣妾说您,这个时候急不得。严嵩和严世蕃把持内阁都二十年了,两京一十三省他们的人不在少数。皇上要动他们也没有那么容易。咱们只是观望着,等到真有了旨意再把徐阶他们叫来商量不迟。”
说的很有道理,也非常有见地,裕王妃能够成为“万历四人组”中的关键一员,并不是没有道理。
这句话一出,裕王终于爆发了:
“到前面告诉王詹事,叫他立刻把徐阶、高拱、张居正叫来!”
你不让我这样做,我偏就这样做,像极了一个任性的孩子!怪不得有人说《大明王朝》高估了嘉靖,低估了隆庆,这样的裕王能创造了“隆庆新政”的有为之君?我不信!
裕王妃一脸错愕,静静等待着裕王的爆发。裕王开始了:
“给了鼻子就上脸!不要忘了,你们家可是挑脚上架盖房子的出身!”
先来一句出身的羞辱,这是训斥别人的惯用办法,把你的位置拉低,他才能站在制高点俯视你,教训你。
“不要打量着生了个世子就有天大的功劳。再这样子不讲规矩,我明天就将世子过继到陈妃名下。你要是忘了,本王现在就提醒你,在裕王府里还有个正室,你只不过是个侧室。”
恃宠而骄、恃功而傲是皇家大忌,裕王先给裕王妃扣上一个大帽子,然后再依据于此,予以具体恐吓。
别忘了,我可以让你没有“宠”的资本,没有“功”的来源,我看你老实不老实,听话不听话!
“看见冯保了吗?连一个奴才都比你讲规矩!”
冯保刚才的那句话,发挥了作用,用一个奴婢来羞辱裕王妃,来衬托裕王妃的不懂规矩,裕王的训斥还真是讲究方式方法,讲究策略战术。
裕王妃,直到现在才知道自己错了:
“千错万错都是臣妾的错,王爷不要气坏了身子。”
虽然反应有点晚,但毕竟认错的态度是诚恳的!
不懂规矩到肆无忌惮,忘记身份到忘乎所以,裕王妃很精明,甚至颇有胸怀天下的难得格局,但作为一位封建时代的女性,尤其是一位生存在等级森严、规矩严苛的皇家女性,裕王妃表现出精明就是失败,更何况她还将这份精明无数次用在了表面,用在了教育裕王上。
认准自己的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要不然,你会尝到这个社会和这个世界的残酷教育,这就是现实。从古自今,从未改变,请君细细品!
(本文仅基于《大明王朝1566》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