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 —— 韩国和汉字之间的“爱恨情仇”。你们知道吗?韩国曾经三次试图废除汉字,但每次都没成功!更有趣的是,现在韩国人的身份证上还必须写上汉字名字。这背后有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充满戏剧性的文化历程吧!
看看韩国的历史,汉字传入朝鲜半岛的历史能追溯到公元前108年,当时汉朝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四郡,汉字就这样从中原来到了半岛。到了高丽王朝时期,汉字已经成为官方文字,贵族们以掌握汉字为荣,用来记录历史、法律和各种典籍。
汉字在韩国历史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一种文字符号,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韩国的许多历史文献、文学作品都是用汉字写成的。
那么韩国为什么会想要废除汉字呢?这就要从他们的三次“去汉字化”运动说起了。
第一次尝试发生在中日甲午战争后。当时朝鲜王国脱离了清政府的附属地位,国王李熙下令废止汉字,想要撇清与清政府的关系。不过这次行动很快就失败了,原因很简单 —— 大家都习惯用汉字,突然不用了,日常生活都没法正常进行。
第二次尝试是在1945年韩国独立后。这次行动背后有更多的民族自尊心因素在推动。韩国刚刚摆脱日本的殖民统治,急切地想要展示自己的民族特色,加上受美国文化影响,他们认为表音文字比表意文字更“先进”。韩国国会通过了“韩文专用法”,要求公文用韩文书写。但是这次改革也太草率了,结果许多韩国人一夜之间变成了“文盲”,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扫盲教育。 政府文件和报刊杂志还是韩文汉字混着用。
第三次尝试发生在1968年,韩国总统朴正熙宣布从1970年起全面实行“韩文专用”。政府发布了七项指示,包括所有公文一律不准使用汉字等。这一政策确实执行了较长时间,一度使汉字在韩国的公共场合消失。
那为什么这三次尝试最终都失败了呢? 问题出在韩文本身的局限性上 。韩文是一种表音文字,同音字特别多,这就导致很多词语写出来完全一样,但意思却可能完全不同。
给大家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吧!韩语中“방수”(bang-su)这个词,既可以表示“防水”,也可以表示“放水”,拼写和发音完全相同!2009年韩国高铁就因为这个问题出过大事故 —— 设计要求枕木需要“防水”处理,但制造工厂理解成了“放水”,结果添加了吸水性材料,导致15万多根枕木全部成为次品!
汉字的表意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这也是为什么韩国人的身份证上必须标注汉字名字,不然同名同姓的人会多到让人头疼!
除了身份证,现在的韩国还有很多地方保留着汉字:大型祭祀或哀悼场合会用汉字写挽联;结婚仪式上宾客送礼金时也会写上自己的汉字名字;旅游景点、交通指示牌上也会有汉字标注。
2005年,韩国政府宣布在公务文件和交通标志等领域恢复使用汉字。2019年开始,韩国小学高年级教材也恢复了标注汉字。 这些变化反映了一个现实:完全废除汉字在韩国是不可能的任务。
对任何国家来说,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很重要,但也没必要为了强调自己的独特性而割断与历史的联系。 文化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连续性和多样性,而不是单一和排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