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会的皇帝可以说一声令下,下面的人没有敢不从的,有一句话说的好“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作为从贫民起身的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更是猜忌心极重,死在他手中的功臣可以说是很多了,但有这么一个清官就因为被小人诬陷导致身死,临死前作了一首诗,朱元璋听到后一怒之下处死了监斩官,这个人就是孙蕡。
孙蕡这个人自幼就饱读诗书,就连作诗时都不曾做过草稿,张口就来,质量还不低。恢复科举制度的明朝,他就抱着试试的态度参加了考试,不曾想轻而易举地就考中了进士。很快朝廷就给他封了官,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但是在他的治理下县城中的百姓生活的很是幸福。
因为本身也极为的豪爽洒脱,所以在朝廷之上人缘也不是很差,很快就被人举荐到了明太祖那。皇帝一看这人确实有些本事就给他升了官,但是后来举荐他的人出了事,而他呢,也被牵连其中被削去了官职,发配到了边疆做苦力。但是他这个就好像不问世事一般,即便被贬了他不去懊恼悔恨,每天都自娱自乐和身边的工友谈笑风生,好像被贬不是一件坏事,反而是一件好事一样。
就在他越来越觉得苦力生活很舒服的时候,明太祖又想起了他,又把他召了回去。但好景不长皇帝在处理一个大臣的时候,被小人诬陷他跟大臣也有关系,明太祖一怒之下就下令处死了孙蕡,临死之前回想自己的仕途感慨万千的他写下了一首诗:
“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店,今夜宿谁家。”
后来这首诗传到了明太祖的耳中,调查清楚后知道自己错杀了一个清官,同时也没有发现孙蕡的才能,悔恨的朱元璋就把责任都推在了监斩官身上,下令把监斩官抓起来处死了。
当然了,这段历史并不是小编自己瞎编的,而是有记载的。据《碧里杂存》记载:
孙蕡,字仲衍,号西庵,五羊人。为翰林典籍,无书不读,诗高古。坐为蓝玉题画诛,临刑口占曰:“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死后,太祖闻知此诗,曰:“有如此好诗,不覆奏,何也?”并诛监斩者。
在明元末明初的诗坛上,孙蕡是确实有过人之能的。孙蕡的诗,有《西庵集》存世。他的诗风丰富多样,历代诗界评价很高。四库总目评论曰:“孙蕡当元季绮靡之余,其诗独卓然有古格。”《粤东诗海例言》则称“西庵自汉魏、六朝、初盛中唐,无所不学,而炉锤独运,自铸伟词,固卓然名家。”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谓孙蕡“五古远师汉魏,近体亦不失唐音,歌行尤琳琅可诵”。黄佐《广东人物传》评论孙诗“气象雄浑,兴喻深致”。徐泰《诗谈》评论孙诗“清园流丽,明珠走盘,不能自定”。我们可以说,孙蕡继承和发展了张九龄诗歌雄直风格,创造了富有特色的岭南诗风,成为岭南诗派的主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