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衍,曾帮助秦国收复河西,后来又率领各国联军抗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他前后所作所为是互相矛盾的,公孙衍先是在秦国担任万人之上的军事长官,后来却一直抗秦,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公孙衍在秦国担任军事长官一职,指挥秦军打败魏国取得河西之地
春秋战国是“礼乐崩坏”的时代,各国变法开始废除分封制,导致最下层士人没有收入来源,于是他们就在各国游说,谁认可自己就追随谁。公孙衍当然也不例外。在战国时代,没有狭隘的国家概念,哪里能实现自我抱负,公孙衍就为谁效力,恰逢秦国商鞅变法后国力日渐强盛,是大展宏图的好去处。
秦国也接受公孙衍的投奔,士为知己者死,他不遗余力地为秦国献出自己的力量。虽然秦王封公孙衍为“大良造”,掌管军事,但毕竟公孙衍是魏国人,为了检验真心,秦王派他去打自己的国家。
在公元前333年,公孙衍率领秦军向魏国进军。此时,魏国没有吴起也没有魏武卒,面对秦军强大的攻势,根本抵挡不住,于是割地求和。他们割让的阴晋之地,正是吴起和魏武卒崛起之地。
河西是秦国走向中原的关键位置,中原是各种物资资源的集结地,控制着粮食的命脉,又有掌握粮食的命脉才能占据优势。对秦国来说,这次胜利占领阴晋就是除掉一个心头之患。后来,公孙衍再次率领秦军占领河西要塞,通过这场战争,秦国实际已经占有了此地,魏王于是顺水推舟,献上河西求和。
公孙衍有意给魏国一条活路,秦王得知后大怒罢免他的官职
魏王见公孙衍指挥秦军大胜魏国,又知他被秦王重用,于是派出公孙衍的同窗带着重金前去游说,让他劝秦王放了魏国。公孙衍是魏国人,这个国家是他的故土,一向手段强硬的公孙衍被同窗的说辞打动,于是同意为魏国拖延时间,先进攻别的国家。
此时,秦国出现了一个张仪,他识破计谋告诉秦王,并挑明利害关系,说秦国进攻西面的游牧民族就是错误的举措,魏国一旦恢复国力、军力,秦国就很难对付它。秦王这才幡然醒悟,直接撤了公孙衍的官职。
再度复出的公孙衍在各国游说,多次发起合纵抗秦均以失败告终
公孙衍于是回到魏国做将军。这时候的魏国国力不强,全国上下千疮百孔。思考许久,他决定拉拢其他国家,一起行动进攻秦国。首先,他找到齐国有名的将军,向他表明只需出动五万人就可以打败赵国,将军心存疑惑和他一商议才明白,这只是劝两国国君合力攻打赵国的计策。果然,两国联军战胜赵国。
秦王因此事警惕,害怕各国合纵攻击秦国。张仪想出各种方法阻挠公孙衍的三国联军,他先是攻打魏国,逼迫它依附秦国,后又和齐国、楚国两国大臣商议,牢笼两国,于是成功破解三国联军。无奈之下,公孙衍又开始拉拢燕国等四个国家,想要再次出击,联合起来共同抗击秦国。
联合条件就是这五个国家互相承认对方为王,此时魏国和韩国此前已经称王,其他三国都是被高抬了身份,于是欣然答应合纵。但是这种做法遭到了齐国、楚国、秦国的反对,在这几个大国的坚决反对之下,联合行动以失败告终。
联合失败后,张仪同时担任魏国和秦国的宰相,推行他的连横政策,进攻齐国。齐王迎战,大胜秦军。秦国失败后,张仪被齐国、楚国赶回秦国,公孙衍主张合纵再次就任魏国宰相一职。燕国、韩国、楚国、魏国、赵国联军再次进攻秦国,实际上,出兵的仅有赵国、韩国、魏国三个国家。
结果联军再次失败,魏国请求和解,赵国一直未求和。于是,秦国和齐国乘胜追击没有求和的赵国,赵国惨败。
计谋再次失败,公孙衍不被魏国信任,于是出任韩国宰相,再次合纵,仍未果,最后出逃。
公孙衍的战略眼光是没有错的,甚至连义渠这种小国都拉拢过来一同伐秦。他多次组织联盟讨伐秦国失败,不能说是他的计谋有误,而是说明各国之间各有想法,都没有很好地执行他的策略。
纵观战国局势,联合对抗秦国是弱小国家求得生存的最好方法,如果各个国家能按照计划也能推翻秦国的统治。
总结:
公孙衍出任过秦国军事长官,但是后来因为给魏国活路让秦王大怒,最终被秦王罢免。后来,他回到魏国担任要职,联合各国抗击秦国失败,然后在担任韩国宰相时再次合纵抗秦,依然失败。他的失败不是因为策略有问题,而是各国国君各有心思,无法团结一致所致。
参考资料:《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