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年交陶澍
张一湖
道光第一能臣陶澍
道光十六年,左宗棠主讲醴陵渌江书院。在这里,他巧遇了当时“经世派”大臣的领袖、道光朝第一能臣、两江总督陶澍!
陶澍,字子霖,号云汀,湖南安化县人,生于乾隆四十三年(1779年)十一月三十日。父亲陶必铨(字士升,号萸江)以教授为业,陶澍自幼跟随父亲读书。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陶澍就读岳麓书院,嘉庆七年(1802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使馆纂修、四川乡试副主考、监察御史、户科给事中、川东兵备道。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新即位的道光帝擢陶澍为山西按察使,道光元年兼署布政使,擢安徽布政使。道光三年正月擢安徽巡抚,正式成为封疆大吏。道光五年,陶澍调任江苏巡抚。道光十年,加太子少保,署两江总督,寻实授。道光十九年六月病逝于官。
陶澍被誉为“道光朝第一能臣”,是道光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和经济改革家之一,中国近代化先驱人物。他官江苏巡抚、两江总督期间,开海运,革漕盐,兴水利,禁鸦片,富国强兵,雄镇东南,为朝廷所倚重,为百姓所倚仗,为士民所景仰。陶澍倡导以学问为实行,注意网罗、培养经世致用人才,促成了晚清时期一个重要政治文化“派系”的形成,这个“派系”,世称“经世派”。经世派以陶澍为领袖和主要代表,核心骨干有贺长龄、林则徐、魏源等。
道光十五年十一月,陶澍奉旨进京觐见。他将两江总督篆务交给江苏巡抚林则徐署理,赶赴京城。道光帝对陶澍常怀思念。陶澍一到京城,道光帝几乎天天召见他,有时甚至一天两次召见。据贺熙龄《御书印心石屋记》记载:
道光乙未冬,宫保述职入觐,时总制两江已六年矣。天子嘉其劳,召对十四次,垂询所学及家世甚详,亲书‘印心石屋’斋额以赐之。越日,复询知其山川岩壑之胜,重挥宸翰,为擘窠四大字,命摩崖以垂不朽。隆恩异数,旷古未有。[1]
这次进京,陶澍得到了一个天大的恩荣,乃至被传为千古佳话。那就是道光帝两次为陶澍书写“印心石屋”四字。陶澍在本人亲撰的《恭谢御赐印心石屋四字匾额折子》中则尤为清晰、准确地记录了这件事情的经过:
本月初四日,军机大臣恭捧御书“印心石屋”四字匾额,传旨赐臣,谨即叩头祗领。
天题宠锡,卿云增石墨之华;宸翰亲颁,矞采发山川之色。感深鳌戴,庆溢蜗庐。伏念臣楚省菲材,山乡下士。昨于召见之顷,仰蒙垂询家世,兼及里居,比经缕悉具对。臣家洞庭西南,资水之滨,两岸石壁屹立如门,潭心有石,方正若印,名曰“印心石”。幼随臣父结屋读书其上。门临活水,喜寻溥博之源,石借他山,常凛琢磨之义。……乃承斋额之荣颁,特赍印心之嘉号。拜易简玉堂之贶,飞白腾芳;开文翁石室之图,汗青在望。从此摹悬素壁,用箴如水之臣心;还当镌泐贞?,长焕辉山之御宝。
所有微臣感激荣幸下忱,谨缮折恭谢天恩,伏乞皇上圣鉴。谨奏。
道光十五年十二月初五日在京具奏。本日奉到朱批:“知道了。”钦此。[2]
道光皇帝为陶澍手书“印心石屋”
从这封折子来看,道光帝不但是为陶澍写了“印心石屋”匾额,而且还专门派了军机大臣(是军机大臣,不是太监)恭恭敬敬地捧着送给陶澍。这是何等的恩宠和荣耀!从这里可以看出,道光帝对陶澍的喜爱,已经远远超出了寻常君臣间程度。
道光帝为陶澍两书“印心石屋”,这是陶澍一生所收获的最高政治荣誉。之后,陶澍即将道光帝所书“印心石屋”四字刻在安化小淹印心石屋南崖,又在印心石屋北崖(原陶澍父亲教书之处)建造了一座御碑亭。此外,陶澍还将“印心石屋”刻在了长沙岳麓山和金陵博山、苏州沧浪亭、镇江金山、焦山等处。陶澍将各处“印心石屋”绘制成图,并加以备注、说明。其首以《印心石屋山水全图说》开篇:
谨按:资水发源都梁,为《禹贡》荆州九江之一。凡过郡二、州县九,东会湘水,北会沅水,入洞庭湖。源流长一千八百里。从宝庆府城外,纳邵水,西径新化县,转神山东北,入安化境,以次收纳山溪之水数十条。《水经注》谓资水一名茱萸江,迸流山峡。臣所居资江滨之小淹,正在山峡稍东三里许。石壁对立,两岸如重门,澄潭滢洑,深十数丈。有石出于潭心,方正若印,名曰印心石。臣父曾结屋授书其上。兹荷御赐宝书大小二幅,宠及林泉,光生蓬荜,实臣下难逢之异数。谨绘全图,以识荣遇焉。[3]
陶澍乐此不疲,一是宣扬了道光帝的“天恩”、“宸翰”,一是向世人显示自己所得恩宠,亦即自己在道光帝心中的地位。
说起印心石屋,自然就怀念自己的家乡,想起祖宗的坟茔。而陶澍已经十七年未曾回藉了。于是,他趁机向道光帝告假回藉修墓,并计划在修墓后即至江西视察军务,然后返回金陵。道光帝欣然批准:准假一个月。
道光十六年正月,陶澍离京,奔赴湖南,行至郑州,忽然得到两淮盐运使愈德渊病逝的消息。陶澍生怕两淮盐务出事,有负圣恩,于是只能先公后私,拨转马头直奔江苏。陶澍奉旨回乡,中途改变行程,还是要向皇帝禀报的。道光帝得陶澍奏疏,自然心情舒畅,高高兴兴地降下谕旨,吩咐陶澍忙完两淮的事,再到安徽、江西阅兵,完事后,就从江西回湖南修墓,修墓毕后,则由水路出长江,直达金陵。——让人们颇感兴趣的是:就是这一个意外的变故,促成了陶澍与左宗棠的会面。因为,如果陶澍从京城直奔回藉,那么修墓事毕后,很大可能还是由资水入洞庭湖,出长江,然后到江西、皖南阅兵,一路回到金陵。这样的话,陶澍与左宗棠就错失相会相交的机缘了。
道光十六年七月十五日,陶澍派人将两江总督和两淮盐政印信送交江苏巡抚林则徐署理,他则于同日启程赴安徽、江西阅兵。九月九日,阅兵完毕,陶澍由萍乡水路入湖南界,十九日入安化县,回到老家祭祖修墓。
萍乡水路,即萍水。萍水自萍乡向东,进湖南界,汇入渌水,渌水入湘江。渌水经醴陵县城,而左宗棠主讲的醴陵县渌江书院正位于渌水之畔。陶澍自江西进湖南,定于醴陵县打尖。醴陵知县不敢怠慢,即为陶澍准备行馆。万事俱备,忽觉还差一样事物,那就是行馆的楹联。陶澍可是当世风流,天下有名的“消寒诗社”的领袖,楹联切切不能草草。知县油然而然想起了声名赫赫、近在咫尺的左宗棠,于是将这一光荣艰巨的任务拜托给了左宗棠。
陶澍的地位、影响力不用说了,左宗棠对陶澍是仰慕的。同时,陶澍还是胡林翼的岳丈,所以,左宗棠对于陶澍油然更多一层亲敬之意。他略一沉吟,一幅千古名联登时跃然纸上: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
大江流日月,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春殿,即皇帝办公的地方。上联写的是陶澍进京觐见期间,道光帝十四次召见陶澍,两次为陶澍题写“印心石屋”的事件。这是让天下人都羡慕的事件,是陶澍一生中最大的殊荣。下联“八州子弟”是何典故呢?看过了东晋名臣陶侃的史料后就会知道,陶侃曾“都督八州诸军事”,故称“八州都督”。陶侃所管辖的“八州”,指的是荆州、雍州、益州、梁州、交州、广州、宁州、江州,而以荆、湘为中心。“八州子弟”,就是陶侃公曾经管辖过的地方的百姓。陶侃是谁?陶澍的祖上也!所以,下联写的是陶澍祖上的辉煌功绩。一副对联,即写了本人的荣光,又写了祖上的勋业,而且都写到了痒处,写到了点子上,充分显示出作者渊博的知识与非凡的功力。
左宗棠自题联
这一日,陶澍来到醴陵,离舟登岸,官场迎候,自然非同一般。一行人簇拥着陶澍来到行馆门前。在这里,陶澍抬头这么一看,顿时停住了脚步!随即询问醴陵知县,楹联为何人所撰?醴陵知县如实回答,是左宗棠所写。陶澍一听是左宗棠,更为高兴。因为,他的宝贝女婿胡林翼就经常向谈起并举荐过左宗棠,知道胡、左是至交好友,而且,左宗棠还得到陶澍的好友贺长龄、贺熙龄的赏识和好评,今天真是机缘巧合,正好请来相见。于是,陶澍便请知县出面,邀请左宗棠到行馆相见。左宗棠很愉快接受邀请,来到行馆拜见陶澍。
左宗棠来到行馆,执晚辈礼拜见陶澍。陶澍与他交谈,立刻被他的学识气宇所折服,当即留他在行馆过夜,两人“倾谈竟夕,与订交而别”[4]。陶澍以一品之尊、六旬之年,与年仅二十五岁的一介教书先生左宗棠结为了忘年之交!
次年,即道光十八年(戊戌),左宗棠参加会试,再次落榜。他在返回途中特地迂道到金陵拜会陶澍,在金陵盘桓了一段时间。左宗棠到金陵时,正值陶澍大病一场之后。在此期间,陶澍提出要与左宗棠订为儿女亲家,即求聘左宗棠长女为其子陶桄之妻。原来,陶澍先后娶了七房妻室,共生了八个儿子、九个女儿。但是,除陶桄外,陶澍其他的七个儿子都夭亡了,有的是刚出生不久就夭折,也有长到十几岁生病死亡的。对陶澍来说,这应该是一种长期的打击和折磨。现在,自己生病了,眼看来日无多,仅剩一根独苗陶桄,年仅六岁(陶桄生于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而且,就在一年前,陶桄的生母又去世了,陶桄将来能不能健康长大、继承家业呢?左宗棠的到来,让陶澍觉着眼前一亮,起了托孤的念头。陶澍主动求左宗棠长女为陶桄妻室,其实就是要左宗棠护持自己的幼子长大成人。但是,由于门庭、辈分差距太大,左宗棠并没有答应陶澍。(左宗棠不答应这门亲事,在当时是有实际理由的,这一点从后来曾国藩批评左宗棠与陶澍联姻、不顾辈分一事,可以得到证明。)
道光十九年,即陶、左金陵相会后第二年,陶澍病逝。此后,经贺熙龄、胡林翼谋划,聘左宗棠到陶府教授陶桄并代为打理家务,之后,陶澍夫人旧事重提,要与左宗棠订亲,贺熙龄积极撮合,最后实现了陶澍生前愿望,陶左联姻了。
道光帝为陶澍两书“印心石屋”,是天下君臣间的佳话;陶澍与左宗棠结为忘年交、结为姻亲,是天下读书人间的佳话。左宗棠以一介布衣而名在公卿间,跟他与当时天下读书人的领袖人物陶澍、贺长龄等人的交往有很大的关系。
[1]《贺长龄、贺熙龄集》。
[2]《陶澍全集》第四册,奏疏四,卷六十一,江督稿,《恭谢御赐印心石屋四字匾额折子》。
[3]《陶澍全集》文集补遗一。
[4]清·罗正钧:《左文襄公年谱》。
————?————
编撰:
左宗棠书院、湘阴县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促进会
制作:
湖南省湘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左宗棠书院开山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