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桓帝刘志就是在厕所里和太监们联系,最后发动政变干掉了权臣大将军梁冀。史称厕所政变,感兴趣可自行网上搜寻。
刘志能行,刘协怎么就没可能呢?说衣带诏肯定不能成,这话不合理,这叫马后炮。因为曹操日理万机,他一个疏忽,没准就能成。
至于为什么刘备要签字。
第一点,很重要,刘备素有大志,他没有钱也没有赞助商,只有一个口号,叫匡扶汉室。他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这个口号,这个口号在他身上价值不可估量,他不签这个字,人设塌房。全完。
第二,三国志对件事记载的不详细,只在武帝纪和先主传里略有提及。在资治通鉴里详细一点,并且给出了你这问题的答案。资治通鉴记载了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的原型,车骑将军董承最开始找刘备的时候,刘备是没明确表态的。后来曹操找刘备喝酒,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句话吓到了刘备,刘备感觉到威胁,于是回去就参与了。
第三,根据三国志记载的时间线,刘备大概建安四年十二月中下旬离开的许昌,带兵截击袁术。而衣带诏事发的时间是建安五年正月。
也就是说刘备刚走十多天,衣带诏就事发了。那为什么早不事发晚不事发,偏偏刘备一走就事发,所以这里不排除衣带诏失败跟刘备有直接关系。
因为这段史料后汉书的记载是“事泄”,三国志和资治通鉴的记载是“谋泄”。都差不多,总之没记载究竟怎么泄的秘。当然了,三国演义写的被家丁听见了,然后家丁和侍女搞破鞋被发现了,家丁怕死找曹操告发去了。这纯属是瞎编,说实话编的也不太好。
我们从史料里的内容做合理推测。
《三国志武帝纪》:(建安四年)十二月,公军官渡。袁术自败於陈,稍困,袁谭自青州遣迎之。术欲从下邳北过,公遣刘备、灵要之。会术病死。程昱、郭嘉闻公遣备,言於公曰:“刘备不可纵。”公悔,追之不及。备之未东也,阴与董承等谋反,至下邳,遂杀徐州刺史车胄,举兵屯沛。
《资治通鉴》:会操遣备与朱灵邀袁术,程昱、郭嘉、董昭皆谏曰:“备不可遣也!”操悔,追之,不及。术既南走,朱灵等还。备遂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行太守事,身还小沛。
这两段史料可以看出来,曹操派刘备去击袁术,程昱和郭嘉是极力反对的。曹操后悔却晚了,刘备占据徐州脱离曹操的掌控了。
那么站在曹操的角度来看,刘备属于造反了。马超造反,曹操杀了马超全家二百多口。袁绍袁术起兵,董卓杀了袁家一百多口。但刘备在许昌没有族人,曹操的怒气没地方发泄,自然要调查刘备临走之前都经常接触那些人。因为谋反这种事不可能是一时兴起决定的。肯定早就有这个想法,因此要调查许昌还有没有刘备的同伙和余党。这合逻辑吧?
所以不排除是刘备的造反,把这件事牵扯出来了。
第四,关于人性的终极理解,我认为也不排除是刘备占据徐州之后,通过手段操作告发了董承。
董承什么人?国舅?除了国舅呢?
董承是前朝董太后的亲侄子,一直在西凉军中效力,是董卓的嫡系部队。董承的领导牛辅,是董卓的女婿。
也就是说董卓祸乱洛阳,冒充董太后族人行废立之事,董承这个亲侄子必然参与其中的。没有董太后侄子董承说话,董卓是不可能坐实董太后族人这一外戚身份的。
那为什么董卓傀儡汉献帝董承不管,曹操傀儡汉献帝董承就冒出来匡扶汉室了呢?
很明显董承也不是省油的灯,打到了曹操下一个挟天子的就是他这个国舅爷了。
而国舅爷辅政名正言顺啊。从大将军窦武,到大将军梁冀,再到大将军何进,东汉一直是国舅爷掌权。因此刘备害怕董承万一真的成功了,不过就是下一个权臣,局面更加不好控制。
因为曹操迎汉献帝和袁绍撕破了脸,这个时候官渡之战即将爆发,曹操面对着整个河北巨大的压力,再加上刘备偷了他的徐州,曹操处境其实十分危急。而如果一旦董承那边成功,以国舅爷名义辅政,袁绍失去了进攻许昌的政治理由,身为汉臣的刘备也必将听从董承的调遣。无论从真心匡扶汉室的角度还是刘备私人创业的角度,董承成功对坐拥徐州的刘备都没有好处。
因此也不排除刘备用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