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皇位继承人的挑选上,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差点导致大明朝的覆灭。当初,太子死后,朱元璋首先想到的就是四子朱棣,朱棣在朱元璋的二十六个儿子中是最能干的一个,当时,朱棣是燕王,把他的属地治理得井井有条人丁兴旺,但朱元璋担心废长立幼坏了规矩,以后引起皇权之争,所以立了太子的儿子朱允炆,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
建文帝时期其实也治理得不错,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皇帝,但他上任后开始加大力度对各路蕃王的权力和封地进行削减,短短几个月就废掉了五个封王,引起各股势力不满。
有一个传说是这个版本,说在朱允炆即位的第一年冬天,朱棣在北平的燕王府邸大宴宾客,其时天寒地冻,朱棣出一上联让人对:“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在座的姚广孝应声而对:“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是主。”这好比挠痒痒挠到了正处,一直有夺位之心的朱棣听罢大喜,便暗地里进行着夺位的准备。
不管这个传说的真假,朱棣早有谋反之心是肯定的,他明白建文帝迟早也会动到他的头上,便暗地里开始准备,由于那时他已经没有了兵权,武器也上交国库,他只能暗中打造兵器,招兵买马,而对外却又装傻充愣、韬光养晦。
直到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役时,他的兵力也不过十万,和朝廷的百万级兵力相比,根本没法比,所以,建文帝也没太重视,给于军队的权力也很限,导致军队的士气不振。
刚开始,朝廷军队也打了一些胜仗,毕竟,人数的优势在那里放着。不过,朱棣本身就极具军事天才,再加上他扰络一些各地的起义军和投降过来的人,深得民心,渐渐转败为胜,势如破竹。
建文帝一看不妙,这才慌了神,开始着急了,有人就献计说,给朱棣封王把他调到江西去,先给他好处稳住他,等人去了再收拾他。但建文帝没有采纳,他认为和自已的亲叔叔再怎么打也是一家人。这一来,下面的人哪还敢再尽力去战。得罪了朱棣,搞不好自已却成了替罪羊。
这样一来,朱棣很快成功篡权,建文帝之死一直是个迷,有的说被朱棣杀了,也有的说被朱棣囚禁到死。
朱棣登基后,年号永乐,也就是永乐帝,是明朝第三个皇帝。在位期间将由靖难之后的疮痍局面发展至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史称“永乐盛世”。这是明朝最鼎盛的时代,在海内外都有极强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