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建国初期,刘邦曾经说过一番话道明了他为何能够建立西汉王朝:论军事能力我不如韩信厉害,论战略眼光我不如张良睿智,论后勤保障我不如萧何细腻。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韩信、萧何和张良是西汉最大的三个开国功臣,可是他们三人最后的处境如何呢?张良隐居在自己的封地害怕出门,萧何刚刚从大牢里出来就深居家门不出,韩信因为过度膨胀,再加上刘邦和吕雉的忌惮,最后被杀死在了长乐宫。但在这种动荡的局面下,依然有一个小人物混的风生水起,最后还做到了汉朝的丞相之位,此人就是一直默默无闻的陈平。
陈平的从军经历一共有三段,第一时期为加入陈胜、吴广的反秦浪潮中,奈何这种农民起义队伍因管理制度不完善,最终泯灭在了秦军镇压的浪潮中。随后项羽在会稽起义,而陈平就加入了项羽的队伍中去了,可是在项羽的反秦集团中得不到重用,再加上范亚父的挤兑最后不得不转向刘邦的队伍。我们都知道刘邦的性格非常“流氓”,而这种性格恰好能够与陈平向合,可以说陈平在刘邦集团混的风生水起,最后在刘邦打败项羽之后,因陈平有从龙之功而被封了大官。从上面这件事情中可知:陈平并不是一个忠臣,换句话说他就好比一个墙头草,风向哪里刮他就向哪里倒,也正是因为这个性格让他在吕雉专权的时候活了下来。
智救樊哙
在刘邦大限将至的时候,他认为如果吕雉想要篡夺刘姓江山,那么樊哙一定会第一个站出来支持他,所以刘邦最想樊哙死去。刚好樊哙这时候正在外地平叛,如果樊哙死于敌人之手,那么吕雉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于是派遣陈平和周勃去做这件事情。可陈平知道刘邦将不久于人世,如果自己杀了樊哙,事后吕雉找自己算账就非常麻烦了,就告诉周勃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把樊哙缉拿,然后送回长安让刘邦自己处理,周勃一听就答应了他。当他们押送樊哙刚走到半道上时,刘邦去世的消息就传来了,也因为他们没有杀樊哙,所以陈平在刘邦和吕雉的第一次角逐中活了下来,假如陈平、周勃真的把樊哙给杀了,那么回到长安的那一刻也就是他们人头落地的时候(樊哙是吕雉的妹夫)。
力挺吕雉
刘邦死后、吕雉当权,这个时候吕雉就想为自己的娘家谋福利,决定封一批吕姓人为王。不过,刘邦在世的时候曾经说过:不是姓刘的人不得封王,丞相王陵等一干人以这个祖制为理由阻止了吕雉的行为,而在这个时候陈平站了出来说:高祖刘邦当权的时候自然是这样,可现在是吕后当权,制度当然时不一样的。这句话让吕雉大喜,虽然最后封王的事情没有做成,但是吕雉却让陈平取代了王陵的丞相位置。
灭杀吕氏、迎合代王
吕雉活着的时候陈平极力迎合她的主张,可在吕雉死后陈平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灭杀了吕氏家族。当时他联合周勃等一干老将,先是用计谋夺取了吕家的军权,随后又诱杀了吕家的有生力量,最后迎接了刘邦的儿子刘恒进京称王。代王刘恒称帝后,当所有人认为自己可以掌控这个弱小的皇帝时(只有陈平表现的比较低调),却没想到刘恒以雷霆的手段迅速掌控了朝中的权利,而后刘恒罢免了周勃让陈平一人担任左右丞相,此时陈平的地位达到人生的顶峰。
看了上面三个故事,或许很多人会认为陈平是一个两面三刀的小人,可是这三件事情却恰恰体现了陈平的三个优点:懂趋势、懂人心。大趋势是每一个人都无法阻挡的,我们只有顺应趋势才能在社会上更好的活下去,而陈平也只是选择了正确的趋势并不算是墙头草。同时,他能够看清人的内心,懂的上位者想要什么东西,毕竟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也是一种正确的做法。
或许陈平的这种性格和他从小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一个出身低微但又拥有鸿鹄之志的人,他所选择的事情和道路必然是与别人不同的,就好比当年的韩信能够忍受胯下之辱,才有后来封侯拜相的机会。如果当时他和地痞流氓打起来,别说后来的封侯拜相了,能不能活到遇见刘邦还是一个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