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混乱的时期。各诸侯相继登场,为了让自己的国土范围扩大,奠定自己的霸主地位,以达统一中原的作用,各国纷纷对外发起战争对内实行改革。
然而在这纷乱的时代,战争势必是最有效的手段。因此除了礼崩乐坏导致诸子百家应运而生之外,众武将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其中最为出名的,势必有武安君白起之名。
他所率领的长平之战,使得赵国元气大伤,不得不对秦国俯首称臣,为秦国的东进打下了基础。在此战中,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规定,便是禁止全军吃羊肉,这其中有什么含义呢?
功勋卓著,受封武安
秦昭王即位之后,继续推行商鞅变法,其中一项措施便是军功爵制。秦国将士的爵位不再通过世袭获得,凡是在战场上立有军功之人,都可以得到奖励和封赏,以此加官进爵。
这一决策自然吸引了无数人加入秦国,白起也是其中之一。
公元前294年,白起被任命为左庶长,要求带兵去攻打韩国新城。在新城之战中,白起的军事才能逐渐显现。因此在第二年攻打韩魏联军的时候,白起再次被举荐为主将。
在这次战役之中,白起采用避实击虚等不同战法,将自己所率领的主力军队绕到韩赵联军的后方,以此来逐一蚕食联军的守备军力,最终将韩赵联军的主力军队逼至伊阙。
伊阙之战中,白起俘获魏国名将公孙喜,灭敌二十四万人,攻取韩国诸多土地,为秦国的东进进一步开辟了道路。
此战过后,白起的名字开始存在于各诸侯国的口中,总而言之他成名了。
之后几年间,白起又多次攻打魏国和赵国并夺取他们的城池,与秦国名声大起相一致的,是白起的战功。
在这种形势之下,秦国又有了削弱楚国的打算。
楚国君主起初经过蓝田等战的失败之后不敢与秦国相争,于是派人求和。公元前281年,楚国君主受一位纵横家的劝谏,采取合纵之术,打算联合其他诸侯国攻打秦国。
秦昭王听闻之后,便派白起攻打楚国。在两军交战之中,楚国国都被攻破,楚顷襄王只得迁都到陈。在这一连串的作战之后,楚国一蹶不振。
而率军攻打楚国的主将白起,战功显赫,被秦昭王封为武安君。
上党之争,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白起攻占了韩国的野王,这导致上党与韩国都城的道路被隔绝。大受秦国折磨的韩国派决定让上党郡守将上党献给秦国以求息兵。结果上党郡守冯亭不乐意秦国,不想将上党交给秦国,一想到反正自己已经被孤立了,便决定将上党交给赵国,寻求赵国的庇护。
赵国君主一听,还有这种好事?要知道平时打仗辛辛苦苦下来还不一定能攻下城池,如今上党自己就来了,这不正是壮大领土的时候吗?于是很开心的收下了这块地方。
当然,赵国也想到自己拿了上党,秦国到嘴的肥肉飞走,势必会找他们算账。于是赵国一边收下上党,一边做好了与秦国作战的准备。
果不其然,秦国不仅派兵攻下了上党,还决定再次对赵国发动进攻。著名的长平之战就此展开。
赵国深知白起作战方式勇猛无匹,于是选择了老将廉颇出马。作为战国名将之一,廉颇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即使自己无法击败白起,也能守住赵国的城池。
因此他选择以守为攻,在长平布置了三道防线。同时,随着赵国的城池逐渐陷落,他冷静分析战争局势,打算通过死守丹阳拖住秦军,让他们陷入补给不足的状况,就这样两国陷入了僵持阶段。
然而,最先出现物资不足的却是赵国。在持续三年的僵持阶段,赵国粮食逐渐不足,而向齐国求援却又遭拒,赵军补给严重不足。除此之外,赵王也受够了这种僵持的状况,将廉颇从战场上换了下来,另派善于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将,妄图一举将秦国歼灭。
秦军久攻不下,等的就是这一时刻,他立马派出白起与之作战。然而正在此时,白起却向军中下达了一项看似不近人情的命令:全军禁止食用羊肉。
将士们对此命令十分不解,却也听从他的话成功击败赵括,于长平之战坑杀赵国军队四十多万人。
为何禁止吃羊肉?
战后,有人询问白起缘由,听完回答之后不禁豁然开朗。
首先,白起用兵如神,有时的战略非敌军所能揣测。如果受命的军队在战争之中吃羊肉的话,势必会用明火,这很容易暴露秦军的位置,让赵军发现他们的所在,不利于隐藏踪迹,也不利于任务的进行。
其次,羊肉有很重的膻味。物资不足的赵军,很容易透过这一点味道找到秦军所在,届时,仅因为物资双方都能打上一仗。因此白起命令他们只许待口粮,却不能吃羊肉。
尾声
长平之战后,白起更是功勋卓著。然而,功高势必震主,白起引起了秦昭王的忌惮。在后续的对赵战争之中,白起的建议屡遭秦昭王无视,甚至在败仗之后强令白起带病出战。
行至杜邮时,白起被秦昭王赐死,一代战神就此自刎于杜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