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是怎么打贸易战和让齐国“再次伟大”的
创始人
2025-08-30 10:33:19
0

未来如何,唯有神知之

——《伊利亚特》第14章

这个号,基本是个影评号。偶尔会谈些历史、哲学,或发些游记。

原因在于:1、我喜欢电影;2、电影虽是综合艺术,但也是大众商品,是给普通人看的。虽然确有影评界的专业人士,但评论电影的门槛,是相对最低的。3、一部电影拍出来,既已成为一个既定事实——只要你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谈,即使并不那么专业、即使是一家之言,也总不至太过离谱。

但政治不一样。这东西看似离人很近、也确实会给生活带来影响,但它离我们又很远。

这是我极少谈论国际政治的原因。

首先,国际政治波诡云谲、风云变幻,离地万里的人全都是在隔岸观火,他们缺乏感同身受的事实亲历。而人所掌握的所有信息,不过是几经转译、以讹传讹的“二道贩子”筛选、炮制出的“N手消息”(都不是二手)。

其次,政治属“现在进行时”,任何就突发新闻——哪怕结合过往经验做出的即时判断和结论都是轻佻的、武断的,因为事情还在发展变化中,人其实无法确认事情接下来的走向和终局。

因此,哪怕我对特朗普这个人很有意见,且对他的看法经历过很大变化,我也不会轻易将它说出来。因为1:我仍会怀疑自己现在的看法是错的,这不是对他“依旧心存幻想”,而是对事态的发展持一种审慎的观望态度,哪怕“事情已经如此之多如此明显”了;2:这年头,如果你非要表达自己对政治人物的看法,那么不认同你的就会蜂拥而至——乃至非要留下自己的“反对意见”甚或骂你几句才肯罢休,这非常无聊。

所以今天我想谈谈既定的历史,而非尚在变化的现实。很多言之凿凿、信誓旦旦的键政号犯的错误是:历史只会与现实相似,但并不等同于现实。譬如认为特朗普就是个翻版张伯伦+胡佛,这类意见至多算有点道理,但肯定不是最终的“答案”。

因此我写的文章,你也千万不要得出“特朗普连管仲都不如”的结论,我不是这个意思。结论不重要,思路才重要。

我知道:2600年前的中国春秋时期与今天的国际环境并不等同,只能说齐国作为当时“国际社会”(众多诸侯国)的“霸主”和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老大”看起来有那么点“相似”而已。

这篇文章只是在讲管仲的贸易战、管仲振兴齐国的治国方略。如果有认真的读者能从中得到一点启发、感受到思维拓展的乐趣,我也就满意了。

至于“特朗普到底是个什么人”?唯有神知之。

正文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史记·货殖列传》

(齐国能用帽子、束带、衣服、鞋履供应天下,东海与泰山之间的诸侯们都端正好衣服,恭恭敬敬地前往齐国朝拜。后来齐国中衰,管仲重新修治了太公望的政策,设置了管理钱币的九个部门,齐桓公因此称霸,九次会合诸侯,一度匡正天下)

《史记》中这段话,简单描绘了管仲是如何让齐国“再次伟大”的,值得注意的是它的第一句——“齐冠带衣履天下”:齐国本来就是制造业大国,后来虽然“中衰”,但齐的制造业并没有空心化更没有转移出去。

齐不仅是制造业大国,还是农业大国、还产业齐备:“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其中具五民”(齐地山海环绕,膏腴之地方圆千里,适宜种植蚕桑、大麻,人民大多生产彩绸、麻布、丝帛、鱼、盐......当地士、农、工、商、贾五民俱全)

——所以齐的“中衰”主要是由先王昏庸、频繁政变引发的时局不稳所致(齐襄公与亲妹妹文姜乱伦、公孙无知杀害齐襄公),并不是齐国的产业结构本来就失衡或有什么重大缺陷。

齐国之所以敢对外频繁发动贸易战并在与别国的商战中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不仅因其自身经济雄厚,更因其经济没有特别的“短板”。不论“齐纨鲁缟”、“买鹿制楚”、“买狐降代”还是“衡山之谋”,你会发现这些大大小小的贸易战的打法思路和基本操作都是一样的。

(在介绍这些“贸易战”之前需提醒一句,这些故事均来自《管子·轻重篇》,但《管子》一书未必是管仲所作,胡适和傅斯年都认为《管子》最早也成于战国时期,属后人的伪作。而以严谨著称的司马迁更是一则都未记录。因此这些故事,你听听就行)

齐纨鲁缟——齐国和鲁国都生产丝绸,齐国产的叫纨,鲁国产的叫缟,两种丝绸在当时都是“国际社会”的畅销品。为达成自己的阴谋,管仲突然下令齐国上下都不再穿齐纨了,而改穿鲁缟。

这一“莫名其妙”的国策让鲁国大喜过望,以为齐国“人傻钱多”,于是在国内开足马力制作鲁缟并向齐国大量出口——甚至就连鲁国的农民也弃种粮于不顾,积极加入到“新兴”的纺织行业中。第一年,鲁国从齐国那挣的外汇盆满钵溢,鲁庄公笑得合不拢嘴,但他没注意到的是这一年鲁国的粮食产量锐减。

第二年,管仲突然宣布:咱们要和鲁国脱钩断链,往后鲁国一张缟也别想再卖给齐国。与此同时,他还提高了出口的粮价。这下鲁国慌了:很多商人囤积的鲁缟开始滞销,而国内又陷入了粮食短缺的境地(临时现种也来不及了)。为了不饿死人,鲁国不得不硬着头皮去买齐国的高价粮。

随着管仲“不讲规矩”的一通操作,鲁国先前从齐国挣的衣服钱不仅悉数赔了回去,还“倒贴”粮食钱到差点经济崩溃的地步。经此一役,鲁国只好向齐国彻底臣服。

至于“买鹿制楚”、“买狐降代”和“衡山之谋”全都是管仲依样画葫芦的故技重施,可简单概括为:

买鹿制楚:齐国花高价向楚国买鹿——楚王乐坏了,全国上下一窝蜂抓鹿——楚国荒废了农业——齐国趁机从楚国和各诸侯国手中以低价收购粮食囤积——管仲突然宣布同楚国“断交”,齐国粮食概不外卖——楚国认怂投降。

买狐降代:齐桓公高价收购代国的狐皮——代人成天跑到山林中去捉狐狸——农业生产被耽误导致代国缺粮——敌国趁机入侵代国,代王向齐国投降。

衡山之谋:这个就更阴损了。衡山国擅长制造兵刃——齐国派人到衡山国高价收购兵器——其它诸侯国一看齐国带头搞军备竞赛这可不行,于是燕国、晋国、秦国纷纷跟风从衡山国进口武器——衡山国君高兴坏了,号召人民大炼兵器——粮食又没人种了——齐国又早从别国购得了粮食——齐国又和衡山国断交了——各国又纷纷效仿和衡山国断交——于是没粮又卖光了兵器的衡山国被“列强”瓜分。

也亏得2600年前交通不便、信息流通不畅,管仲是怎么祸害一个国家的,别国无法第一时间知晓。要是那会儿就有互联网的话,管仲不可能这么轻易的“一招鲜,吃遍天”。

我不知你注意到一个问题没有。管仲的损招之所以屡屡得手的关键是:他能成功地忽悠到敌国放弃自己原先的产业(农业),而他又将粮食紧紧攥在自己手中,这才能在紧要关头卡住敌国脖子、迫对手就范。

就是说你想威胁对手并取得成功的大前提是:你的产业得比对手强且你还能欺骗对手去削弱自己本来擅长的产业。

好,现在让我们把“农业”这个词换成“制造业”。假如:你的制造业就不如对方,甚至早就空心化早转移了,你也无法迫使对方停止升级自己的制造业。那这个时候你“脱钩断链”的威胁就会大打折扣——不能说一点儿用没有,而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大打折扣。

除非:你也明白这点,可你还要这么干。因为“不这么干不行”,你只是在虚张声势,吓唬对手,赌你的对手不敢铁了心跟你死磕。对此,你胸有成竹,因为脱钩断链不会真的发生......那......可能我不懂政治,但我很不喜欢这种“豪赌一把”的作风。因为无论如何,巨大的风险都是由两国人民来买单。

而齐国的贸易战,并非由齐国百姓来买单。你可能注意到一件事:在打击敌国前,管仲总要先花大价钱从敌国购买商品:不论缟、鹿、狐皮还是武器,齐国哪来这么多钱?——因为通过盐铁专卖(官山海)和国营妓院,齐国政府早就积累下雄厚的家底,齐国有钱,不用齐国百姓付出“忍一忍”的代价。但美国的情况是:美国人有钱不意味着美国政府有钱,那这代价最终由谁来付?

再一个:管仲无法无天的肆意妄为在当时是可以的,因为2600年前的古代社会就是有市场、无规则,管仲就算“胡闹”,各国也只能吃瘪,毕竟那会儿又没联合国、又没WTO,谁管得了管仲。可现在毕竟不是弱肉强食的春秋时期,如果还有人视一切规则为“废纸”,只一味强调自己的国家“优先”,为此无所不用其极,那他就得背负极大的道德压力和舆论谴责。虽说,道德谴责啥用没有,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简单道理并未过时。

而且,你别以为管仲就是个不顾道德的人,打贸易战他不讲道德,但他追求更高一级的道德。

——这个道德便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尊王攘夷”。这个词的意思是:齐国尊崇周天子,并帮助弱小诸侯国打赢对夷狄的战争。也就是当好春秋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跟“警察”角色。

就比如以下这件事:

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遂送桓公入齐境。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与燕,命燕君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诸侯闻之,皆从齐。

————《史记·齐太公世家》

(齐桓公二十三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君向齐国告急。齐桓公率军救援燕国,于是讨伐山戎,到达孤竹才回来。燕庄公远送桓公直到齐国境内。桓公说:“不是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国境,我不可以对燕国无礼。”于是挖沟为界把燕君送他到达的地方全部割给燕国,让燕君重修召公时的德政,向周朝缴纳贡品,就像周成王、康王时那样。诸侯听说后,都服从齐国)

你以为齐桓公帮人打仗还主动送地的行为很迂么?不,道德其实是种远见,终归是有利于己的——只不过不是立竿见影的短期利益。因为“居之一岁,种之以谷;十岁,树之以木;百岁,来之以德。”(在一个地方居住一年,就可种植谷物;居住十年,就要种植树木;居住一百年,就要招来道德)

你齐国要当‘诸侯之长’、春秋时期的‘世界警察’,那其它诸侯国都会问一句:凭什么?

——只有你主动承担配得上‘诸侯长’身份的道德义务和责任,去践行举世公认的价值观(已经式微的周天子毕竟还是名义上的天子,这就是当时的价值观,南蛮楚国也得认),大家才会服你,才会听你的话。你才能够团结诸国。

表面上看,齐桓公耗费人力物力去帮助‘毫不相干’的国家是费力不讨好,但他的收获是长远性的:你不帮燕君,燕君凭啥听你的去“重修德政”、凭啥恢复对周天子的朝贡?就像司马迁最后点评的那样,齐桓公做了这件事后,“诸侯闻之,皆从齐”。

齐桓公还干了很多类似‘帮忙讨公道’、维护国际秩序的事情。又如“包茅之贡”——齐国指责楚国没有向周天子进贡祭祀用的包茅。由于齐国占据了“尊王攘夷”的道德高地,楚国不敢反驳(他们反驳的只是周昭王的死不能也赖到他们头上)

就连齐桓公被鲁国曹沫挟持后被迫答应的盟约,他都没有反悔。因为管仲对他说:“夫劫许之而倍信杀之,愈一小快耳,而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被劫持时许诺而现在背信杀他,想以微小的快意,而在诸侯面前显示出不讲信用,失掉天下的援助,不可以)。果然,齐桓公忍了一时之气、签订城下之盟换来的结果和他帮助燕君后一样: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

现在让我们想象一下,假如齐桓公是这么想的:别跟我扯什么道德和国际秩序......凭啥都找我啊?别国的事跟我有啥关系!我管那么多,对齐国有什么好处?帮人打仗我累不累?想过齐国老百姓的意见没有?话说,晋国、秦国也是发达国家,它们咋不管这些闲事咋不出兵?这对齐国不公平!我看:一方面,我要继续当霸主、让齐国“再次伟大”;另一方面,我再不打算履行霸主的责任和义务了,这太不划算了......

他要真这么想可完了,那齐国永远“伟大”不了。当人不打算再履行霸主的责任时,就不配再当这个霸主,干脆把“老大”位子交出去吧。

事情也正是这么发展的:齐国的霸业从什么时候开始式微了呢?从齐桓公晚年开始。

齐桓公三十五年:秋,复会诸侯于葵丘,益有骄色。周使宰孔会。诸侯颇有叛者。晋侯病,后,遇宰孔。宰孔曰:“齐侯骄矣,弟无行。”从之。

(齐桓公三十五年秋天,又在葵丘和诸侯会盟,更加显示出骄傲的神态。周天子派宰孔赴会。诸侯中逐渐有人开始叛离桓公。晋国的国君因为病了,来得晚,半路遇见宰孔。宰孔说“齐侯骄矜,可以不必去了。”晋侯听从了他的话)

三十九年,周襄王弟带来奔齐。齐使仲孙请王,为带谢。襄王怒,弗听。

(齐桓公三十九年,周襄王的弟弟带来投奔齐国。齐桓公派仲孙到周请求周襄王宽容,赦免带的罪过。襄王发怒,不肯听从)

看看,曾打出“尊王攘夷”旗号的齐桓公到了晚年居然亲自践踏自己竖立的国际秩序和道德准则。作为臣子,他竟胆大包天到想左右周天子的行动。

齐桓公鼓吹自己“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诸侯莫违寡人。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异于此乎?”——他已完全沉迷于自己的成就和昔日的荣光,觉得老子天下第一、没人奈何得了我。

他甚至想到泰山去祭天,幸亏被管仲拼命劝住。

知道齐桓公最后糊涂到什么程度么?他居然宠幸起易牙、开方、竖刁这三个小人。这三个人里面:一个杀了自己的儿子只为让齐桓公一尝人肉的味道;一个背叛自己的祖国来投奔齐桓公;还一个阉割了自己以侍奉齐桓公。管仲临终前的话说的很明白,从“人情”上讲,这仨就不算人,留他们在身边非常危险。可惜老眼昏花、老年昏聩的齐桓公就是不听,认为这仨人绝对忠诚于自己。

结果齐桓公最终被这三个小人软禁起来,当他患病时,“五公子各树党争立”(五位公子各自拉帮结党争立为太子)。在他死后,“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桓公的尸体在床上停放了六十七天,尸体的蛆虫爬到门外)

一代霸主,竟以如此凄凉的方式落幕。齐桓公死后,齐国的霸业迅速走向终结。

OK,故事讲完,今天的文章就到此结束了。不过还是要再强调一句:正如正文前提醒的那样,本文不是为了“骂”如今的美国总统就连2600年前的古人智商都不如,骂没有意义,一对一比较也不科学。毕竟:齐桓公与特朗普、齐国与美国是两码事。

我只是对时事有感而发所以想到一些历史典故。

至于文章中流露出的一些意思和倾向,或许有道理或许没有——其实我还真希望我的联想是错的。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不论时局怎样变化、大环境怎样艰难,人,不要失去对未来的希望。毕竟历史已经过去——

未来如何,唯有神知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关... 千万雄兵莫敢当,单刀匹马斩颜良。这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对关羽的评价,颜良算是关羽斩杀武将中,名气...
原创 中...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不仅在中国国内得到了广泛流传,在世界范围内也几近成为了一种共识。 有关长城...
原创 汉... 公元前179年的长安城,空气中仍弥漫着血腥与权谋的气息。仅仅数月前,吕氏全族在刀光剑影中覆灭,未央宫...
原创 他... 为了守护河山,在孙中山先生的倡议之下,国共两党开展了第一次合作。在这次合作中,我党作为一股新鲜的革命...
原创 伟... 伟人身边警卫出逃,被抓回后伟人问其逃跑原因,差点流泪 导语:这个故事来自于当时毛主席的警卫长,可能是...
原创 夏... 当时,大多数外国历史学家认为中国没有商朝。直到考古学家后来在中国河南发现了殷墟,商代的存在才被证实。...
原创 如... 李自成是有统一全国的水平的。 李是明末义军知名诸帅中唯一坚持到底,从未投降官军的。虽然早期军纪也不...
原创 古... 地理学,包括从地理衍生出的分支学科,都是近现代学科的产物。依照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学...
原创 古... 现代的人总习惯把手机、钥匙、钱包兜进裤袋里,可知道古代人是很少有裤袋的,那么有东西的时候大部分都是放...
原创 中... 在我国古代的文人学者之间,仿佛一直流传着隐逸的风气,隐逸对于他们来说是清高桀骜的象征、是在官场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