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青铜器上的文字主要讲了大禹治水和以德治国的故事。有意思的是,开头部分跟古书《尚书·禹贡》里记载的大禹"顺着山势开凿河道"的治水方法几乎一模一样。
《诗经·商颂》里还唱道"洪水滔天,大禹治水安天下"。可见从西周开始,不管是虞舜后代建立的遂国,还是商朝后人建立的宋国,包括周朝人自己,大家都坚信大禹治水确有其事。
大禹凭借治水的功劳,从一个普通罪人后代摇身变成舜帝之后的部落联盟首领,为后来夏朝世袭统治开创了先河。
【但由此也带来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大禹治了个水,就能顺利成章地得到天下?】
其实大禹治水并不是自愿的,他当时站出来治理洪水完全是迫不得已,并不是因为有多么崇高的奉献精神。
《尚书》里说,尧帝在位时发了大洪水。当时尧帝听了大臣们的意见,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可鲧干了九年都没成功,后来舜帝把他处死在羽山,还给他定了四大罪状,让他背上了千古骂名。
后来,舜帝又任命了鲧的儿子禹担任司空,让他接着治理洪水。根据历史记载,大禹在接手治水工作前一直默默无闻,直到他父亲鲧治水失败后,作为罪臣之子的禹才被委以治水的重任。
大禹因为这个身份压力很大。《史记》里说,他想到父亲鲧治水失败被杀,就特别拼命,在外面忙了13年,连家都不敢回。这个"不敢"不是说他多敬业,其实是害怕舜帝。
一般认为,大禹成功治理洪水后,获得了极高的声望。他在治水过程中统一调度人员和物资,实际上已经掌握了公共管理权。这样一来,建立中央集权的新政权体系,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但这个推测恐怕并不符合当时实际情况。】
在大禹生活的远古时期,中国还处于部落分散的状态,各地由不同部族各自管理。根据出土文物来看,当时主要形成了四个较大的部落联盟:中原地区的华夏部落(对应龙山文化)、山东一带的东夷部落(对应大汶口文化)、长江中游的三苗部落(对应屈家岭—石家河文化),以及生活在东南沿海的百越部落。
考古证据表明,南阳盆地的方城和南召地区虽然位于中原,但曾受到屈家岭文化的强烈影响。这说明当时三苗族群的势力范围已经向北扩张,逐渐接近伊洛平原一带。
有意思的是,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修建城池最多的也是屈家岭文化,这些古城都带有防御功能。这正好和古书上说的"南方苗族人很强大,不服从中原统治"对得上号。可见在尧舜那个年代,三苗部落确实势力很大,经常和中原王朝对着干。
当时为了对抗实力强大的三苗部落,华夏和东夷两大势力联手结盟。这段时期中原地区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华夏和东夷轮流当老大。比如华夏的领袖尧把位置让给了东夷出身的舜,舜后来又传位给华夏的大禹。有意思的是,大禹原本也打算把首领之位传给东夷的伯益。
禅让制能不能顺利执行,关键不在于接班人是否德才兼备,而在于这个人必须来自华夏或东夷部落中有实力的群体,而且要和前任首领不属于同一个派系。这才是禅让制度背后真正的历史真相。
在尧舜统治时期,他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联合华夏各族抗击三苗部落的北上扩张。相比之下,治理洪水这件事在当时就显得没那么紧迫了。
实际上,鲧和禹父子俩治理洪水前后用了20多年,直到舜帝晚年才真正解决问题。但有意思的是,在这段治水期间,史书记载尧帝曾在丹水边打仗收服南蛮,舜帝也多次击退苗民(见《吕氏春秋》)。这些记载说明,洪水对尧舜统治的部落来说并不是最紧急的威胁,否则他们哪还有余力调兵遣将去和三苗打仗?
另外,华夏集团内部其实是由很多家族部落组成的,这些部落之间都有亲戚关系。就拿大禹的姒姓家族来说,下面还分成夏后氏、有扈氏等好几个分支。根据《夏本纪》的记载,大禹的儿子启当上首领时,主张禅让制的有扈氏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两边还为此打了一仗,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甘之战。
考古发现证明,远古时期的政治格局确实很分散。研究先秦历史的许宏教授指出,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也就是史书上说的夏朝初期那百来年,中原地区的各个部落都是各自为政、经常打仗。从出土文物来看,根本找不到史书中描述的那种统一王朝的迹象。
夏朝刚建立时还保留着部落联盟的组织形式,最多算个诸侯国的盟主。光靠治水功劳,大禹很难让其他部落首领完全听命于他。
其实大禹治水立下大功后,得到的封赏并不丰厚,只是被赐予"姒"这个姓氏,并获封"有夏"的称号。当时舜帝把大禹分封在如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地区,以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的王城岗遗址)作为统治中心。考古发现证明,这里就是河南龙山文化王湾类型的遗址所在地。
舜帝的儿子商均(原名义均)在治水时根本没出过力,结果反而获封商地(现在河南商丘虞城县一带)。这说明大禹治水成功后,并没有理所当然地接任首领之位,只是和商均一样得到块封地而已。
舜帝去世后,各地首领都不愿追随舜的儿子商均,反而纷纷归顺大禹。于是大禹登基称帝,建立夏朝。从治水成功到舜帝离世这段时间里,大禹到底采取了哪些行动,最终让他能够一统天下?
【在传世文献中,大禹有一项常被人忽视的功绩:征三苗。】
古籍中多处提到三苗灭亡的故事。《竹书纪年》说三苗快灭亡时天降大雪;《墨子》记载大禹手持天命征讨三苗,遇到人面鸟身的神灵相助,最终打败三苗后治理山川;《战国策》则提到大禹攻打三苗时东夷部落没有出兵相助。
相比大禹治水传说的模糊不清,他攻打三苗部落的事迹在史书上记得清清楚楚。这场大战彻底终结了从尧帝时代就开始的中原部落和三苗部落之间的争斗,最终以中原部落大获全胜告终。
关于大禹治水的历史证据,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考古发现。有学者认为,在那个使用铜器和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的技术水平还不足以治理长江、黄河这样的大河。专家推测,大禹治水可能只是在黄河和淮河的一些小支流上开展过局部治理工程。
大禹讨伐三苗这件事,考古发现给出了有力证据。这场战争后,河南龙山文化的王湾类型完全取代了石家河文化。通过这次军事胜利,大禹建立了强大的军队,这为他后来登上王位奠定了重要基础。
强大的军队给了大禹处死防风氏的勇气。不过当时大禹还没和东夷盟友彻底翻脸,所以还是遵循华夷轮流掌权的老规矩,先选了东夷的皋陶(后来早逝)和伯益当接班人,但暗中把兵权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启。
后来,大禹的儿子启靠着武力夺取权力,先是打败了反对他的有扈氏,又除掉了原本该继承王位的伯益,最后成功建立了夏朝。
《战国策》说得特别直白:"大禹表面上把王位传给伯益,却暗中安排儿子启当官...后来启带着自己的人马打败伯益,抢走了天下。这招真高明,明着让伯益接班,实际上是为儿子铺路。"
夏朝之所以能建立起来,关键不在于大禹治水的功劳,而是他通过武力征战掌握了军队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