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苏联解体之时,中国为何没有趁机收复外蒙古,这其中究竟有何隐情
创始人
2025-08-30 08:04:06
0

在我们通常的认知上来说,国家领土是一个国家最终的尊严和底线,如果一个国家的领土被人肆意践踏,那么这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没有了起码的尊严。近代中国历史之所以成为了一屈辱的历史,很大程度就在于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受制于列强的裹挟而不得不去签订诸多不平等的条约,中国也因为这些条约而丧失了大量的河山。如果要论哪个国家鲸吞中国最多的领土,那么这个国家肯定非俄国莫属,近代当中这个北方邻国通过《瑷珲条约》以及《勘分西北界约记》等不平等的条约从中国掠夺了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在抗战胜利之后更是在其一手操纵之下使得外蒙古独立,这也成为了无数中华儿女心中的一根刺。

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苏联的解体给了这个北方强国深重的一击,使其在短时间内元气大伤。这个时候国内也不乏有人提出趁着无暇顾及的时候,用武力手段收回曾经属于中国的外蒙古,看上去这无疑是一个极好的时机。不过在经过多方权衡之后,我国还是放弃了这一想法,那么到底是基于怎样的现实我方最终没有选择在这个时候收复外蒙呢?本文就来和您一起回到那个年代一探究竟。

晚清时代、屈辱割地

由于我国将元代历史视作中国古代的正统历史,所以在当时元朝所拥有的外蒙古一带自然也被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当中。到了清代的时候,当时的统治者在广袤的北方草原设立了乌里雅苏台将军折翼职务,乌里雅苏台将军当时的管辖范围包括了今天内蒙古和外蒙古在内的大片土地,在当时无论是从法理上还是实际控制上来说,外蒙古都毫无疑问属于中国的领土。

然而到了晚清时代,这一切却有了根本意义上的改变。在当时英国人通过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之后,列强的目光都被中国所吸引而来。一方面这里有着丰富的土地和资源,另一方面大清孱弱的军力却又无法保护自身所拥有的一切财富,这样一来中国自然就成为了各大强国所决定掠夺的对象。

和英法等国试图将中国变成其廉价原料获取地以及商品倾销地不同,当时在中国北方的沙俄更想通过直接占领的方式来从中国取得大量的土地。众所周知古代君主都以开疆拓土为其最为重要的功绩,所以在得悉俄国人的这一野心之后,当时的中国上下无不表示出来了极大的愤慨。

在当时中国和沙俄有着绵延上千公里的国界线,所以俄方也在西北、东北以及外蒙三地对中国提出来了领土要求,更是在新疆一带扶植了阿古柏所为其代理人。

虽然在同治年间左宗棠曾经亲自带兵西征击败了阿古柏并粉碎了沙俄鲸吞我国西北新疆的阴谋,但外蒙和外东北另外两处地方则没有了这样好的运气,尤其是外蒙方面,沙俄凭借着自身军力上的优势和地缘上的便利,在这里逐渐排除中国的影响而在各方面都去插手当地事务,这样一来外蒙古和中国的关系从晚清以来便已经是渐行渐远。

民国之后,中国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军阀混战时期,由于各方势力忙于彼此之间是战斗,所以国内的实力派都无暇顾及外蒙古的主权问题。

在这期间虽然也有徐树铮这样的地方军阀一度通过武力来短时间得到外蒙的控制权,但随着其势力的覆灭,外蒙古也逐渐游离于中国的控制之外,苏俄势力虽然没有直接将外蒙古纳入了自己的版图,但明眼人已经看出外蒙古的一切其实都是在秉承着俄方的旨意行事。

随着德意两国的战败以及日本方面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也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然而就在二战结束前夕雅尔塔密约的签订却让无数的中国人都感到了愤怒。原来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本该在战后废除之前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并收回包括外蒙古在内的失地主权,但当时的苏联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却并不愿意中国能够收复失地,所以在胜利前夕苏联和英美两国特意绕开中国而召开了雅尔塔会议,意在对战后世界秩序进行重新划分。

而在涉及外蒙的条款时,苏联方面执意要求外蒙古大片的土地独立于中国而存在。而当时的英国和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并没有否决这一项提议,就这样外蒙古大批的领土便在这一次的暗箱操作当中彻底被划离了祖国。

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苏联人的用心可谓是昭然若揭,由于外蒙古地形地貌是以平原为主,如果这一大片土地回归于中国人的手中,那么一旦我方在这里部署军力那么无险可守的苏联就会陷入到军事上的被动,而如果外蒙古处在一种名义上独立而实际意义上苏联所控制的状态,那么这里一旦有任何的异动苏芳都能够占尽先机。

雅尔塔密约曝光之后,中国方面虽然表示了最大程度上的抗疫,但这件事可谓已经是处于一种木已成舟的状态状态,加之当时中苏两国间的实力差距是在太大,所以中国方面最终也只能默认这一现实,1946年1月蒋介石方面正式承认蒙古国的独立。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这个古老国家的历史新纪元。按照我们最初定下的方针,对于旧中国和列强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我们一律采取一种“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意思就是不去承认之前所签订的一系列有损于国家利益的条约,不过在处理外蒙问题的时候,我方却感到了犯难。

如果说按照既定方针,我们完全应该推翻之前中俄之间的不平等条约乃至于二战之后所构建是雅尔塔体系。但问题在于在建国之初我们和苏联是一种极为亲密的同盟关系,从意识形态来说,中苏之间有着共同的政治信仰,在我党成立之初苏联方面予以了极为无私而丰厚的帮助。

而从现实利益的角度来看,在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况且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以“老大哥”的身份为我国提供了技术以及人力上的帮助,如果在这个时候立马去提出解决外蒙古领土的要求,于情于理来说都是极为不合适的行为。

不过中苏之间的蜜月期显然没有能够存在太长的时间,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旬赫鲁晓夫当政以来,他则是一改前任与中国亲密无间的政策,不仅在短时间内撤回了对于中国物质和人员方面的援助,更是翻脸去逼迫中国立马还清之前的欠款。不仅如此,当时的苏联还在中苏边境蓄意挑起两军之间的摩擦,终于在1969年的时候中国和苏联在东北的珍宝岛爆发了一场边境战争。

这次的战斗可谓是引来了世界上各大国家的目光,人们都想去看这两个具有相同意识形态有曾经亲密无间的国家究竟会不会发生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而对于苏联方面的咄咄逼人,当时国内也有人提议可以趁着珍宝岛的争端向苏联摊牌收复我们在旧中国曾经失去的外东北以及外蒙古等大批的土地,一举打击对方的嚣张气焰。

不过最终珍宝岛争端并没有酿成一次全面的战争,虽然中苏两国在此期间一度兵戎相见,但考虑到当时的冷战大环境,中苏之间如若爆发全面的战争显然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两国最终还是保持了极大的克制,苏联没有再延续其挑衅的步伐,中国亦同样没有趁机去选择收复外蒙古。

大国解体、风波又起

在珍宝岛争端之后的二十年,中国和苏联处在了一种“鸡犬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当中,两国虽然没有再有直面的冲突,但关系却已经降到了最为冰点的状态。而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中苏两国也都开启了自己命运的转折。

在经历了一段曲折的道路之后,七十年代末期中国开始了伟大的改革开放。我们逐渐摒弃了保守的思想转而敞开胸怀去和世界对话,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的经济不可阻挡地展翅高飞,可谓是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然而反观苏联,从七十年代开始由于其国内施政的失误,加之和美国的军备竞赛虚耗了太多的精力,所以这个曾经世界的巨人开始逐渐呈现衰败之相,虽然苏联也曾经一度试图通过国内改革来走出困境,然而其激进的态度以及错误的方式最终还是没有能够挽救这个庞然大国,最终在1991年12月25日,时任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发表了电视讲话,宣布了这个大国解体的命运。

对于这一天的到来,中国人心中无疑是极为复杂的,一方面我们唏嘘于这个曾经的老大哥就此成为了历史,另一方面我们也对北方就此失去了一个军事强国而暗自庆幸,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又有人旧事重提,也就是趁着苏联解体的这一短暂动荡时期来收回外蒙古的主权。

要知道当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的时候,曾经的各个加盟国都在忙于从中争取自身最大化的利益,俄罗斯作为苏联遗产大部分的继承人同样也不例外,在这种状态之下俄方纵使坚持维护外蒙古的独立地位恐怕也是显得有心无力,而在经历了多年发展和积累之后,中国也有信心能够趁着这个短暂的混乱期一举达成收复外蒙的战略目的。

高瞻远瞩、权衡利弊

然而在经过了深思熟虑和多方面的考量之后,中国还是没有选择在这个时候收回外蒙古的主权。对于这样的情况许多人不禁感到不解,要知道战机往往都是转瞬即逝的,如果没有抓住这一次的话,等到俄罗斯的元气得以恢复,外蒙的回归更是千难万难。那么我们没有去趁苏联解体之际收复外蒙又是出于怎样的考量呢?

首先这和当时外蒙古的人心状态有关。在外蒙古脱离中国的初期,当地有不少的人怀有着对于中国较为深刻的感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等到苏联解体之际,外蒙事实上独立的时间已近百年,在这期间当初经历过中国时代的蒙古人大都已经离开人世间而新一代的蒙古人则对中国普遍没有感情上的基础,加之多年以来受到苏联的影响,当时的蒙古人当中对于中国持敌视乃至仇视态度的人亦不在少数。

我们要知道国民认同感是一个国家得以长治久安的基础,如果在这种情形之下收复外蒙古,那么极容易引起内部的动荡,连锁反应之下甚至会引起国内其他地区极端势力的抬头,这显然无利于国家的稳定。第二点则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当苏联解体之后世界的格局已经从冷战时期的两极并立成为了一家独大,而这独大的一方正是大洋彼岸的美国。之前多年中国能够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一定程度上也是得益于苏联的存在消耗了美国的精力和注意力,然而当苏联这个庞然大物消失之后,美国人的注意力自然会来到飞速崛起的中国身上。

在这个时候我们同俄方的关系则应该是“抱团取暖”而非是再去一味对立,如果选择在这个时候收回外蒙,纵使最终能够成功也不免会和俄方斗一个两败俱伤的局面,这样一最大的得益者不是中俄之间的任何一个国家而是黄雀在后的美国人,造成一种亲者痛仇者快的局面,权衡利弊之下我们也不该莽撞。

第三点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力图给世界展示一个热爱和平且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如果这个时候选择一种“乘人之危”的方式收复外蒙,纵然我们有着充分的理由也不免会给世界其他国家留下一种负面的印象,这也并不符合我国未来的长期利益,所以最终我国还是没有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候来收回外蒙。

对于我们当时的这一选择,大家又有什么样的看法呢?欢迎留言交流。点赞关注不迷路,我们下期再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被... 一次,曹操叫来管粮官王垕说:“我想向你借一物,这样便可安定军心,你可千万别吝啬啊!”王垕连忙说道:“...
原创 刘... 刘禅因为黄皓这一颗老鼠屎,断送了刘备一辈子的心血 刘备创立蜀国之艰,可以说是虎口夺食,在动荡不安的三...
原创 刘... 刘备错过的最优秀的将领,不是张辽,不是太史慈,也不是庞德,这个人的名字鲜为人知。 从“织席贩履”的...
原创 三... 老杜(杜甫)晚年流落四川,到了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 他心中感慨,挥笔就写下一首《蜀相》: 丞相祠堂何...
原创 周... 不是英雄,也要读三国。 这是一段激情澎湃的历史,也是一个英雄人物辈出的时代,当然也更像是一个男人们放...
原创 刘... 三国时期可以说是天下四分五裂,群雄割据下为了追求权力而连年征战。可是在攀登最高帝王之位的路上,既有如...
原创 韩... 西汉建国初期,刘邦曾经说过一番话道明了他为何能够建立西汉王朝:论军事能力我不如韩信厉害,论战略眼光我...
原创 陈... 三国这段历史中的传奇人物很多,大多数历史爱好者由于熟读《三国演义》,对这段历史中的人物如数家珍,《三...
刘备两个女儿被曹操生擒后,下场... 历史的吸引人之处就是它充满波折,一场场欢笑泪水交织的故事,一幕幕滋味各异的人生经历。 比起皆大欢喜的...
原创 诸... 兵家常云:胜败乃兵家常事。此话说得也是十分有道理的,毕竟再厉害的人也有战败的时候,不可能百战百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