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王朝中,功臣往往因功高盖主而遭皇帝猜忌,命运多舛。然而,在清朝,即便是多疑的慈禧太后,也未对曾国藩、左宗棠等功臣赶尽杀绝。究竟是何原因呢?
首先,清朝入关后,实行“重满抑汉”的原则,但在满人贡献有限的情况下,清廷需要汉人来巩固政权。尽管汉人在职位上难以达到满人的高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族精明能干之人逐渐减少,清廷不得不依靠更有能力的汉人。
到了晚清,形势更为严峻。面对太平军的威胁,慈禧太后急需像曾国藩、左宗棠这样的能将。慈禧太后在扳倒“八大臣”后,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需要优秀的将领来巩固权力。因此,从咸丰帝开始,曾国藩等人逐渐被提拔。
这一变化无疑对满族亲贵构成了威胁,但慈禧太后深知,满汉之间的对立对她来说利大于弊。曾国藩、左宗棠等汉人名将,功绩卓著,慈禧太后对他们寄予厚望,委以重任。
晚清的正规军在面对起义时表现不佳,曾国藩等人成为了清廷的依靠。慈禧太后需要他们来稳固自己的地位,而曾国藩等人的利益也与慈禧太后的利益相符。因此,双方达成了一种默契。
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三人形成了三方势力,相互制衡,共同挽救大清王朝。这种争斗和制衡使朝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安心地将兵权交给他们。
曾国藩等人的能力和贡献,使得清廷和慈禧太后需要他们的助力。同时,他们也意识到了一定的风险,但仍然为晚清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曾国藩提倡洋务运动,推动军事和民用工业的发展,为晚清的国力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总之,清朝之所以不敢诛杀曾国藩等功臣,是因为他们对清廷的生死存亡至关重要,而慈禧太后也需要他们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使得清朝不得不对这些功臣采取宽容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