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对峙)
公元前260年,当然,这也是赵孝成王七年。
这一年,秦军和赵军都集结了重兵,对峙于长平。
长平,在今天的山西省高平县。
两方基本上是倾尽所有,全部ALL IN ,想要来一把大的。
赵国和秦国同为战国七雄,老实说,实力其实差不太多。
唯一的区别就是,秦国是人才大国,名将济济,但赵国此时却面临着将领迭代更替,青黄不接的情况。
《史记·卷八十一》: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
赵国原本有一位牛人狠人,打仗贼猛,名字叫做赵奢,但遗憾的是,赵奢在这一时节,戏份已经杀青,早就领了便当。
军事战场上无人可用,也就算了,赵国的政治舞台,也有点惨淡。
名将蔺相如,也就是当年完璧归赵的那位,如今更是身患重病,不能自理,只能麻木不仁地等待着生命的最后时刻。
(赵孝成王 形象)
此情此景此条件,就算是素有雄心壮志的赵国国君赵孝成王也不禁想要感叹一声:
我滴个神呐!
不过好在,赵国至少还有老将廉颇兜底儿。
已经故去的赵奢是武庙六十四将之一,和霍去病,关羽等人齐名,而为赵国兜底儿的廉颇则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相当于战国时期的F4成员,实力和影响力,那都是不容小觑的。
赵孝成王这个人,有点心急想吃热豆腐,任用廉颇之后,命令廉颇主动出击,结果不擅长进攻的廉颇结结实实地被秦军收拾了一顿,大军溃败,廉颇只好退兵坚守。
这一坚守,廉颇同志擅长防守的优势,可就出来了。
你狂你嚣张,我紧闭城门不和你打,我不搭理你,我就这么跟你耗着,你有什么办法?
《史记·卷八十一》: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
有读者说可以强攻,这的确是个办法。
但问题在于,赵军别的不行,垒城墙垒的是相当高,秦军攻个城,赶上攀爬珠穆朗玛峰了,如此强攻,伤亡太大还不算,主要是太折腾。
秦军强攻不利,很快开始想别的办法。
(廉颇 形象)
所谓,最坚固的堡垒,往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秦军很快开始大肆散播廉颇要叛变的消息,好一顿花钱买热搜,结果消息很快传到了赵孝成王的耳朵里。
作为君王,他们天生就会对像廉颇这种手握重兵的将领有所怀疑,现在舆论闹得这么凶,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这廉颇肯定是不能再用了。
但问题是,廉颇已经是赵军的最后一张底牌了,把廉颇换下来,把谁顶上去呢?
正在赵孝成王一筹莫展之际,秦军已经又发动攻势,开始散布新一轮的谣言。
秦军士卒们对外大肆宣扬,说秦人最害怕的,当属赵国一个叫赵括的武将,那为啥害怕赵括呢?秦人又说,因为赵括是赵国战神赵奢老爷子的儿子,素有威名,秦军一听到赵括的名字就哆哆嗦嗦的。
这条消息很快被赵孝成王悉知,他眉开眼笑,鼻涕泡都要美出来了,立刻把赵括提拔了上来,全权负责长平之战的相关事宜。
我们无从检测赵孝成王的智商是不是有问题,但我们可以确定是,这位仁兄一定是有点大病。
秦军让你换下廉颇,你就换下廉颇,秦军让你任用赵括,你就任用赵括,他完全是被舆论所裹挟了。
(蔺相如 塑像)
赵孝成王虽然没有主见,但这并不代表赵国全是蠢蛋,比如,听说赵括被派上了战场,身患重病的相邦蔺相如可以说是“垂死病中惊坐起”,立刻火急火燎的跑到王宫里去劝谏。
《史记·卷八十一》:王以名使括...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蔺相如表示,大王啊,你这事儿你不能这么干呐,赵括就是个毛头小子,所倚靠的不过是他父亲赵奢的威名,他平时除了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兵书之外,一无是处,用它肯定是白费。
话,说得不太中听,但却无疑是蔺相如的肺腑之言。
不过很可惜,赵孝成王认为蔺相如很明显是仗着自己资格老而瞧不起年轻人赵括,所以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诚然,没有资历,不代表就没有能力,我们是应该多给年轻人一些机会,所以我们当然也可以认为是蔺相如存心不良,排挤赵括。
但问题是,打压排挤赵括的,不仅是蔺相如,你比如赵括的父母,从小对赵括就挺没信心的。
史书上说,赵括这个人,打小就在父亲的熏陶之下学习兵法,又好看兵书,整天演武论战,认为自己以后上战场必然能大放异彩。
(赵奢 形象)
也就是说,赵括其人,是很骄傲的。
赵括的父亲赵奢也时常和儿子谈论兵法,虽然赵括每次都侃的神采飞扬,头头是道,但赵奢却认为,自己的这个儿子,言行举止之间都太过轻佻了。
因为赵奢发现,赵括对战争的态度,是很随便,很轻松的,在赵括的言谈之中,战争就宛如一场不痛不痒的游戏。
只有过分天真的人,才会把战争当做一场游戏,如赵奢这样的名将,他们时刻都能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性。
由此,赵奢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史记·卷八十一》: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国以后不重用赵括掌兵也就算了,如果以后重用赵括掌兵,那么一定会招致赵国的灭亡。
如果说父亲威严,对儿子多有批评和成见的话,那么母亲总归应该是慈爱的。
但出乎意料的是,就在赵括成为了赵国战时最高指挥官,马上就要去前线赴任的时候,他的母亲却出乎意料的上书赵孝成王,请求王上收回成命,罢免赵括的职务。
(赵括 形象)
慈母上书,赵孝成王难免有点好奇,于是询问其原因,赵母坦然答道:
《史记·卷八十一》:父子异心,原王勿遣。
我夫君当将军的时候,礼贤下士,君上赏赐给他的财物,他都分发给了士卒,而现在我的儿子做了将军,却整日趾高气昂,致使士卒们都畏惧他,君上赏赐的东西,他都带回家中,据为己有,他的确是我的儿子,但他却和他的父亲截然不同。
《增广贤文》中说,严父多孝子,慈母多败儿。
赵母如此直接的,不留情面地指出儿子的缺点,不是他不爱他的儿子,相反,正是因为她爱她的儿子,所以才不想让赵括在战场上迎来失败的结局。
不过很可惜,赵孝成王此刻已经铁了心,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了。
意气风发的赵括前脚到了战场,后脚就更改了廉颇坚守不出的作战方针,把固守改成了主动出击。
此时的秦军将领,是一个叫做白起的人。
(白起 形象)
白起,这更是个狠人。
《千字文》中说: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战国时期最会打仗的人,只有四个,那就是白起,王翦,廉颇和李牧。
你让廉颇对战白起,或许还能打个五五开,赵军还能坚守一阵子,现在你让赵括一个A卡武将对战SSR白起,那可就有点悬了。
不过让人没想到的是,赵军在赵括的指挥下主动出击,居然出乎意料地取得了胜利,把由白起带领的秦军打得连连败退。
怎么回事儿?难道是大家都看错赵括了?误会赵括了?
当然不是,因为秦军之溃败,很显然是白起故意而为之的。
《史记·八十一》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白起假装溃败,引诱赵括追击,赵括果然全不自知,带着赵军吭哧吭哧的在后边追,结果白起在溃逃的过程中偷偷派出了一支队伍,偷袭赵军后方,并且趁机摧毁了赵军的辎重,顺带着扼断了赵军的运粮路线。
赵括大半辈子都在读兵书,别的他不知道,但他总该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
后方的粮食送不上来,前线的士兵们可就得饿肚子。
前线的士兵们饿肚子,上了战场可就会发挥不好。
士卒们发挥不好,那搞不好就会打败仗。
败仗真要是一场接一场,那赵军可就全完了。
不过没办法,此时的秦军对赵军已经形成了合围之势,活生生地把赵军围了四十多天。
四十多天,一点粮草补给也送不上来,对赵军来说,这实在是分外煎熬。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他饿得慌。
在这四十多天里,赵括四次带兵突围,想要跑出包围圈,结果均以失败告终。
《史记·卷八十一》: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
在最后一次的突围中,赵括弹尽粮绝,终被秦军的箭矢所射杀。
(长平之战)
主将都吹了,实在顶不住饥饿的赵军纷纷投降,长平之战就以秦军的全胜落下了帷幕。
时间的车轮在这一刻飞速前进,长平之战后三十年,公元前230年,秦灭韩。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
公元前226年,秦灭燕。
公元前225年,秦灭魏。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公元前221年,秦灭齐。
至此,秦灭六国,天下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