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给人的印象是血腥、残暴,大家对其都是谈之色变,世界上没有几个人喜欢发生战争,当然有些人骨子里却喜欢战争,他们认为所以事情都得用战争解决。
我国是最早进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国家,国家、部落体系形成之后就有战争发生,战争一发生双方就要斗个你死我活,但是在春秋的战场你会看到互为敌军的人在一起修战车,敌军没有列好队,另一方不进攻等等情景。
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之中的表现被后人耻笑,但是在先秦时期,史书对宋襄公的评价普遍较高,赞美宋襄公的宋军是仁义之师,反而将赢了战争的楚国视为蛮夷,宋襄公自己在战后也不认为自己有错,反而认为自己是有仁德之心的君主,不应该去攻打白发的老兵,不应该靠关塞取胜,不能去攻打没有布好阵的敌人。这些话在现在看来简直就是笑话,是傻子才会这样干。
但是在春秋初期,战争并不是非要拼个你死我活,一般都是为了争一个霸主的地位和比高下,杀人很少,攻灭他国的战争也很少,打仗就跟现在踢足球、打篮球一样,是有规则的,也就是常说的周礼,一般的礼仪有:
一、师出有名;《礼记·檀弓下》:“师必有名,人之称斯也者,则谓之何。”打仗必须名正言顺,不能平白无故去攻打别国,就算没有理由也要编一个。如果没有理由就攻打其他国家,会被其他国家和周王视为暴行,大家会联合起来打你。这个礼仪现在还普遍存在,美国侵略别国都要编一个理由。
二、礼不伐丧;别国国王去世的时候,不能去攻打别国,还有别国遭受洪水、干旱等天灾的时候,也不能去攻打别国。春秋后期,越王勾践能够打败吴国,就是因为他“不要脸”、不讲礼,吴国大饥荒的时候,勾践攻打吴国,攻打吴国之前开设营妓,他是历史第一人。之后还杀害功臣,就是之后以残暴著称的秦始皇都没有这么做。
三、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交战双方有时候打不赢了,或者要劝降对方,亦或瓦解对方意志,一般会派使者前去交谈。这个礼仪现在都还普遍存在。
四、战书约战;师出有名之后,你不能直接就是攻打别国,你需要给敌国下战书,双方约定好时间、地点,堂堂正正地打上一仗,不能搞偷袭和伏击,宋襄公就是这样认为的。一般是点到为止,到时间之后,双方就收兵回家,各找各妈,不论胜负都要走了,不要家里的饭凉了。
五、不鼓不成列;决战双方在开战之前,要布好阵,布好阵之后才开始决斗,宋襄公就是这样认为的,等着楚军渡河、排列好队列。而且还有双方击鼓才能击鼓,初中语文课本中《曹刿论战》也有这一条礼。
六、不能攻打敌方的君主,见到地方君主要行礼。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敌军首领是敌军的核心,敌军首领被捉或被杀,敌军的意志一般会被瓦解,但是在春秋,你非但不能打他,还要给他行礼。
公元前575年,楚国和晋国为了争夺中原霸权,在鄢陵地区爆发了战争,晋历公亲征,栾书和郤至陪同,郤至作为晋军主将,驾车攻打楚军,楚军大败,郤至在战场中三次遇到楚共王,每次郤至都下车向楚共王行礼,楚共王很高兴,送给了郤至一把弓箭。
七、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老人);敌人受伤就不能再次击杀他,不能捕捉白发老人,宋襄公就遵守这个礼仪。
还有敌军逃跑,不要一直追,做做样子就行了,敌军的战车坏了,帮忙一起修,修好之后,等敌军跑一会了再追。
讲礼容易把自己害死,公元前521年,宋国发生了内乱,宋国国君对掌权的华氏、向氏不满,宋国联合其他列国的军队和华氏在赭丘作战,公子城与华豹驾车先说一些客气话,说完之后,公子城退回,华豹大喊一声:“城!”公子城十分生气,拉弓准备射华豹,转身发现华豹已经拉弓了,于是让华豹先射,华豹没有射中。
华豹准备再次拉弓射公子城,公子城说:“你已经射了一箭了,该我射了。”华豹便放回箭,公子城然后一箭将华豹射死。
春秋时期的战争基本都是贵族之间的战争,统帅一般是一国之君,士兵则是士,奴隶一般是运输粮草,大家都遵行周礼。春秋末期,礼乐崩坏,奴隶进入战场,有战功的还会被赏赐,改变命运。《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等书也相继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