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医,是指封建社会专门为帝王后妃等上层统治阶级医疗服务的医生。清宫的太医院始建于顺治元年,有院长(五品),副院长也叫左院判(六品),御医(八品),下面还有吏目、医士、医生,这些人待遇不一样,但都统称为太医,大概有一百多人,全是汉人,满人一般都胜任不了这个差事。
给皇帝看病,看起来非常风光。作为一个医生,外界看来肯定是医术高明,不然怎么会被选为太医呢。可是,这些人一旦成为太医,就会面临着极大的考验,有时甚至面临生命危险。
因为,这些人不仅仅是考验其医术那么简单,最主要的是他们被迫卷入政治斗争,所以,御医们是提心吊胆地承应差事的。
比如说同治帝之死。同治帝是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患病的,太医院院判李德立和御医庄守和诊断的情况是:“系风瘟闭束,阴气不足,不能外透之症,以致发热头眩,胸满烦闷,身酸腿软,皮肤发出疹形未透,有时气堵作厥。”
其实,这些御医们早就看出来同治帝得的不是天花,而是梅毒,但是,堂堂天子得了梅毒,怎么能说得过去呢,所以御医们很为难,不知该怎么办。
如果实话实说,慈禧肯定不会饶恕他们,没准一发怒还会杀了御医;但是,如果按照太后的说法,按照出天花来治疗,一定会耽误病情,最后还是慈禧说了算,那好吧,太医们就开出了治疗天花的方子。
所以,都说太医看病难,此言不假。比如,清宫明令禁止使用针灸,原因是皇帝的龙体外露有失尊严,而且还有一定的危险性。太医不能坐着给皇帝诊脉,得跪着诊脉;不能让皇帝伸出舌头看看舌苔,那样有失帝王尊严;更不能问皇帝大小便如何,那也有失皇帝的威严。
尤其是御医们妃子们看病,更不能触摸妃子们的手腕,以免伤了风化,这样,就传出了悬丝诊脉的故事:太医只能把一根丝线由太监递到帷帐的房间里,系在妃子的手腕上,另一头留在屋外太医的手上。
这种脑洞大开的诊脉手法在电视剧和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并被视为医术高明的一种参照。而事实上,很多妃子负气常常把手腕上的丝线系在椅子腿上,想考考太医们能不能诊出她的病。
实际上系与不系都不能通过丝线切得脉象,太医们在这里就是走了一个形式,作了一个秀,因为清宫里有明确的规定,看病必要诊脉。
太医们敢给后妃们看病,事先已经千方百计通过贿赂贴身太监,把病情了解得一清二楚,此刻诊脉,只是在静思默想着如何下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