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刘禅的名字几乎成了“无能”的代名词。“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等标签,让这位蜀汉末代皇帝被钉在耻辱柱上千年。但真实的刘禅,真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蠢材吗?当我们抛开《三国演义》的戏说,翻开《三国志》的记载,或许会发现一个被误解千年的复杂帝王。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白帝城,17岁的刘禅在成都匆匆继位。此时的蜀汉,内忧外患:东征孙吴惨败、南中叛乱四起、曹魏虎视眈眈。面对如此烂摊子,刘禅说了一句著名的话:“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国家大事交给诸葛亮,自己只管祭祀礼仪。
这个决定常被解读为“懦弱无能”,但细想却是最务实的策略。诸葛亮是蜀汉的实际缔造者,军政威望无人能及。刘禅若强行亲政,轻则引发权力斗争,重则动摇国本。他选择彻底放权,换来蜀汉二十年的稳定发展:
这期间,刘禅并非完全躺平。诸葛亮《出师表》中反复叮嘱“亲贤臣,远小人”,侧面印证刘禅已有亲政迹象。但诸葛亮的严父式管教,让刘禅始终活在“先帝遗命”的阴影下。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刘禅终于亲政。起初他延续诸葛亮的政策,重用蒋琬、费祎、董允等贤臣,蜀汉维持了十余年太平。但问题逐渐暴露:
最致命的是对姜维的压制。当姜维屡次警告“魏国欲攻蜀”时,刘禅听信黄皓的占卜,断言“敌军不会来”。结果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成都门户大开。刘禅选择开城投降,理由是“保全百姓”——但满城军民的痛哭声中,唯有他面不改色。
投降曹魏后,刘禅被迁往洛阳,封为“安乐县公”。一次宴会上,司马昭故意演奏蜀地乐曲,随行的蜀臣无不落泪,刘禅却嬉笑如常。司马昭问:“思蜀否?”他答:“此间乐,不思蜀。”
这一幕让他沦为千古笑柄。但换个角度看,这或许是刘禅最聪明的选择:
史书记载,刘禅在洛阳活到66岁,是三国君主中最长寿者。他的“愚蠢”,何尝不是一种乱世生存智慧?
刘禅的悲剧,本质是英雄时代落幕的缩影。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忧心:“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或许刘禅最可悲之处,在于他一生都活在父亲和相父的期待里。那个17岁被迫扛起江山的少年,从未有机会成为自己。
结语
当我们嘲笑刘禅时,或许该问问自己:若身处他的位置,能否做得更好?在英雄辈出的三国,刘禅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挣扎。他的故事提醒我们:不是每个亡国之君都该被钉在耻辱柱上——有时候,平庸恰恰是乱世中最真实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