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堪称一个 “罐头食品国家”,其全国罐头行业涵盖各类产品,多达 600 多个品种,仿佛苏联人把能想到的东西都装进了罐头里,甚至连饮用水也不例外。不过,这些罐装饮用水并非在市场上自由售卖,而是专门作为应急物资,供应给水手和潜艇人员。
罐身上的铭文清晰地标明了用途:“罐子本身重 240 克,保质期为两年,附有使用说明。最初 24 小时内请勿饮用,应先收集并饮用雨水,用雨水装满所有可用容器,只有在万不得已时才使用罐装水。取水时,需用安全开罐器在罐盖上打两个洞,开罐器在装有补给品的袋子里。”
罐装饮用水的生产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一直持续到 90 年代初。其制作过程相当繁琐,首先要将泉水煮沸,接着添加抗坏血酸,然后才装入罐中。经过这样的处理,液体能够长时间保存。值得一提的是,苏联是全球首个提出罐装水资源概念的国家。这背后的原因是苏联在建国后的数十年间,始终在为战争做准备,当局时刻防备着军事行动或核攻击的爆发。在那种极端情况下,罐头食品就成了理想之选,至少能在第一时间防止人们因饥饿和口渴而丧生。这套生产体系自1960年代运转至苏联解体前夕,见证了冷战时期特殊的战备需求。
作为全球系统化生产罐装水的国家,苏联的战时思维深刻影响着食品工业布局。自1920年代起,政府便将食品储备视为国防战略的重要环节,至1940 年,苏联每年的罐头产量就超过了 2 亿罐,其中包括 40 种肉罐头、55 种鱼罐头、38种蔬菜罐头、101 种水果罐头以及 22 种果汁罐头。
此外,苏联罐头工业还有一个显著特点,不仅热衷于将单一类型的产品制成罐头,还致力于将现成的菜肴罐装起来,比如肉排、肉丸、炖牛肉、恰霍赫比利、豆红鱼、煮鲟鱼、肉粥等。
这种"全民战备"思维催生出独特的食品创新:不仅实现单品类食材的长期储存,更成功罐装复杂菜式。到了 30 年代,为了帮助母亲们,婴儿食品也应运而生,像蔬菜泥和水果泥。所有产品均采用严苛标准,杜绝动物副产品添加。
(超市售卖的儿童水果泥)
一个小小的罐头既保障了军队后勤,也为母婴群体提供了工业化时代的安全食品解决方案。当核战争阴云笼罩时,这些银色罐头承载着维持民族生存的最后希望。
本文由大俄的碎碎念原创整理翻译
其内容来自俄媒体网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