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三家实力平分秋色?
在中国古代春秋战国,这个诸侯纷争的混乱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已经成为常态,西周时期井然有序的礼乐制度、分封制度,在此时的政权利益纷争中,已经完全被抛之脑后。
这就给各个诸侯国的王权造成了巨大冲击,一旦诸侯王对于政权的统治力有所削弱的话,那么国内强大的士卿力量,便会趁机做一些威胁王权的事儿,这就是诸侯国政局出现不稳定状态的重要标志。
在春秋战国时期,政变实际上已经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在几个世纪的诸侯纷争中,虽然争霸兼并战争,最后塑造成为战国七雄并立的局面,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诸侯国内部政治内斗的作用。
在中学时期我们应该都在历史课上,学过两个重要的政变史实,那便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这两个政治事件其实从字面上就非常容易理解,即晋国被分成了韩、赵、魏三国,而齐国由原来的的姜氏统治变为了田氏统治。
然而就是这两个政治事件,最终催生了战国时期,七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本篇文章笔者重点向大家介绍三家分晋,当然更为重要的内容是,三家分晋之后,韩、赵、魏三国,成为了当时河北地区的主要统治诸侯国。
从当时的诸侯国力来看,赵国和齐国都是非常强大的,这也是在七雄综合实力中,能够排上前三四名的。
而小小的韩国却一直在七雄的末位徘徊,同样都是分割了晋国的领土,为何韩国的发展却如此落魄呢?
韩国的地形统治范围处于劣势,势力最弱
晋国在春秋时期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强大的诸侯国,其最有名的战绩当为城濮之战,直接打败了当时的霸主楚国,由此晋升为春秋时期的新霸主。
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晋国的获胜奠定了其春秋一霸的基础,但是晋国其实衰落的也非常之快。
《尚史》载:"昔者吾先君献公也,并国十七,且服国三十八,故战十有二胜,是民之用也。惠公淫衍暴乱,身好玉女,秦人来侵,去绛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
晋平公时期的晋国,就已经遭遇到了比较严重的危机,他本人在位前期比较有作为,尚且能够稳定晋国的强国地位,但是后来由于沉迷享乐,不务政事,使得晋国的政治开始愈发混乱。
不仅如此,他作为国君还将行政权交给了地位较低的卿阶层,由此导致了士卿集团的崛起,而这个集团,恰恰就是后来分割晋国的主要力量,士卿力量的发展,在晋成公时期达到了不可抑制的阶段。
晋成公在位期间,晋国内部的士卿集团,已经开始了相互结盟倾轧,最终经过激烈角逐,形成了著名的六家士卿,分别为韩、赵、魏、中行、智、范。
这几家士卿力量成为了当时晋国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上的主要支撑者,甚至已经将晋成公的权力完全架空,其本人就像是一个傀儡一样任人摆布。
俗话说得好,一山不容二虎,更何况晋国内部存在着六头猛虎,肯定必然会有一场恶战。
就这样,在接下来的士卿力量对抗中,韩、赵、魏三家笑到了最后,这三家就没有必要继续在争了,毕竟晋国也不小,一家也不可能完全吃下,于是出现了三家分晋的局面。
在分割完毕之后,韩国由于在地形、统治范围上处于劣势,直接导致了其此后发展的缓慢,国力的衰弱。
大国环绕下的小韩国,生存已经十分艰难
正如我们通过影视艺术,以及阅读史料上所认识的一样,战争和政变几乎交织在在这个时代的任何阶段和任何诸侯国当中,因为西周时期的那种尊王重道的意识,已经备受冲击,因此想要维持稳定政局还是非常困难的。
三家分晋事件的出现,实际上充分阐述了礼乐崩坏的具体表现,即便是诸侯王,即便你是一国之君,倘若你没有能力治理这个政权的话,权利很容易便会被当时崛起的士卿集团给推翻。
这种现象其实成分表明了,士卿阶层的实力政治不断上升,其也必将作为一种新兴势力,改变着此后证据的发展。
韩国作为三家分晋的直接利益获得者,其自此之后的发展,远不如赵国和魏国。
对于韩国这样的小国来说,周围被几个大诸侯国包围,其能够自保其实已经实属不错了,恐怕不能对其抱有更高的期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