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宋怀忠还是一个年仅5岁的小女孩,他在家里玩耍的时候,无意间找到一个此前未见过的小箱子。她带着好奇打开了箱子,发现里面装满了花花绿绿的票子和一些“铁牌子”,她那时候还小,不知道这些东西意味着什么,还以为是可以随意玩耍的“玩具”。
调皮是小孩子的天性,她们对未知充满渴望,对任何事情都想尝试。宋怀忠在玩箱子里的东西时,不小心将那些花花绿绿的票子引燃,火势迅速蔓延,先是引燃了盒子,随后火舌继续扩大,逐渐吞噬了整个房子。
宋怀忠的父母发现时,火势已经无法控制,只能将宋怀忠和床底下尚未引燃的部分财物抢了出来,其余物品和房子全都在那场大火中焚烧殆尽。宋怀忠的父母很开明,知道再怎么责骂孩子也于事无补,并未责难他。
彼时的宋怀忠年纪还小,对自己闯下了多大的祸无法充分理解,只是觉得父母并未打骂他,所以未将此事放在心上。等宋怀忠长大成人以后,才真正明白自己曾经犯下过多大的错,心里一直都挺愧疚,但过去的事情不可挽回,他也没将此事放在心上,毕竟,谁在年少无知的时候,还没犯过错误呢?
转眼44年过去了,2018年到来,已经成为中年妇女的宋怀忠,对于当年的这件事已经逐渐淡忘了。但他没想到的是,因为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的一次信息采集,这件陈年往事再次被勾起,并让他对自己幼年时犯下的错误,有了重新的认识。
2018年,安徽省淮北市全市进行了一次
退役军人
信息采集工作。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时任
淮北市烈山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任的马华伦,为了此事忙前忙后。退役军人
信息采集工作并不复杂,但很繁琐,
马华伦
没想到的是,在信息采集过程中,有一份特殊的信息表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份表格的主人叫
宋良友,是一位九旬老汉,由于前几年患了小脑萎缩和脑血栓,导致他的精神状态目前不是很好,遗忘了很多事情,行动也不方便。
表格不是他自己填写的,而是由他的小女儿
宋怀忠代笔。在表格中写着这样一行字:“
曾入朝作战立功
”。正是这行不起眼的小字,引起了
马华伦的注意,他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敏锐地意识到,宋良友老先生,很可能是一位隐姓埋名的老英雄。
马华伦对宋良友不太熟悉,但他与
宋怀忠却打了多年的交道。
马华伦与
宋怀忠不仅有着多年的同窗之谊,在毕业以后,还有多年的共事经历。但他们接触这么多年来,马华伦却从未听宋怀忠提及父亲曾经在朝鲜战场立过功的事情。
为了谨慎起见,
马华伦决定调取宋良友老先生的资料,证实一下他到底立过什么样的功绩。这一查不要紧,马华伦惊讶地发现,宋良友老先生不仅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而且参加的都是第二次战役、第五次战役,以及长津湖战役等硬仗。
长津湖战役被多次搬上大荧幕,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可以说,每一位参加过长津湖战役的战士,都可以称之为英雄,因为这场战役实在太关键、太艰难!重要的是,
宋良友老先生当年也不是一名普通的战士,他在朝鲜战场上立过大功,仅一等功就立过两次!
也难怪
马华伦会吃惊,按照宋良友老先生的功绩来看,他是名副其实的战斗英雄,足以获得任何荣誉和嘉奖。但从他当时的情况来看,他似乎没有拿到与战功相匹配的荣誉,也没有获得相对应的奖励,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往事呢?
为了弄清楚事情的真相,
马华伦亲自去宋良友老先生的家里走访,与老先生的子女们见了面。
宋良友老先生是战斗英雄的消息,由马华伦带给宋家人,
宋良友的大女婿马继财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想起了一件事情。他快步走到家里的一个柜子旁边,打开柜子后从中取出一个纸包。
从纸包泛黄的情况来看,这个纸包应该也有些年头了,马继财取出后,拿到
马华伦面前,小心翼翼地打开纸包,从中取出一张立功喜报来。
这张立功喜报年头明显更久,整张喜报都已经泛黄了,但由于保存得当,上面的字迹仍然清晰可辨。只是,立功喜报的折痕处已经出现断裂的情况,但总体还算是完整。
由于工作原因,马华伦见过许多立功喜报,当他见到这张立功喜报后,立刻就认出来,这应该是一张抗美援朝时期的立功喜报。他小心地接过立功喜报后,仔细阅读起上面的内容,高兴地确认了这确实是一张抗美援朝时期的立功喜报,立功者也正是宋良友老先生。
但
马华伦的眉头很快就皱起来,因为这张立功喜报颁发的时间是1953年,确实与抗美援朝的时间相差不久,但这张立功喜报却并非是宋良友老先生在参加朝鲜战争时的立功喜报,而是在战后的一次演习任务中,所立下的一次三等功。
三等功固然也是难得的荣誉,但这份荣誉比之资料里显示的两次一等功的分量要差上不少,
马华伦有些疑惑,问宋家的子女们,宋良友老先生是否还有其他的立功喜报?或者是勋章?
宋家的几个子女都陷入苦思中,宋怀忠似乎想到了什么,立刻开口对老同学
马华伦说,她当年只有5岁的时候,引发了一场火灾。她当时玩耍的盒子里,除了装着一些花花绿绿的票子外,还有许多小铁牌子,可能箱子里装的那些铁牌子,都是父亲的勋章。
在宋怀忠的描述之下,
马华伦猜测那些花花绿绿的票子,很可能是朝鲜纸币,而那些小铁牌子,也很可能就是宋良友老先生的勋章。也就是说,宋良友老先生毕生的荣誉,几乎都在那一场大火中焚尽了。
时隔44年,
宋怀忠这时候才惊讶地发现,自己当年焚毁的不光只有财物,还有一箱勋功章啊!
但
马华伦既然能够查到宋良友老先生的相关立功记录,他只要主动出面申请,自然还是可以证明他曾经所获得的荣誉,也可以凭借这些荣誉获取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以及优越的社会地位,但他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
得到
宋良友的子女同意后,马华伦亲自与宋良友老先生见了一面。如今的宋良友老先生已经90岁,再加上前几年病情的影响,他目前的状态非常差,几乎记不起任何事情了。
但奇怪的是,宋良友老先生无论身体状态多差,只要你问他在哪里当兵,他就会立刻精神抖擞地回答你:
“27军81师241团3营12连!”
似乎,部队的番号已经不属于记忆的范畴,是刻在老先生骨子里,不可分割、不可忘记的一部分。
除此以外,在
宋良友老先生不可磨灭的记忆中,还有一首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每次大女儿宋华在老父亲的面前唱一个开头,老先生就一定会跟着唱起来,而且,他的声音也会因此变得嘹亮。老先生的歌声极富感染力,只要你听到他的歌声,似乎就会被歌中的深情所感染,被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1950年10月19日,彭德怀将军率先入朝,揭开抗美援朝的大幕。11月初,宋时轮所率领的志愿军第九兵团也正式进入朝鲜。
第九兵团入朝作战的决定,是在一个非常紧急的情况下做出的,由于接到命令时非常紧急,入朝前没有时间做准备,导致第九兵团的御寒措施不完备,足够厚的棉衣非常匮乏,很多第九兵团的志愿军战士都是身着华东地区的冬装进入朝鲜的冰天雪地。
彼时,
宋良友所在部队是
二十七军八十一 师二四一团三营十二连。1946年参军的他,当时已经是一名班长。
宋良友抵达朝鲜北部时,朝鲜已经在美国空军的轰炸下成为一片焦土。放眼望去,映入宋良友眼帘的是遍地的弹坑和残骸,以及残破不堪的村庄。成群的难民被迫离开家乡,流离失所,在浓烟和火光中走来,艰难求生。
整个朝鲜北部,已经无法找到一个完整的村庄,甚至找不到一间完整的房子,残垣断壁随处可见,这种情况对处于高寒地区的朝鲜人民而言,无异于灭顶之灾。
据宋良友老人后来对子女讲,他见到这一幕时,就在心中发誓:“定要将美国侵略者赶出朝鲜!”
严寒带来的痛苦,不仅仅针对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也同样饱受严寒带来的痛苦。
宋良友身边的战友,许多人都被冻伤,脚趾头冻掉的事情也常有发生。许多人可能并不了解,人在受冻以后,一开始疼痛难忍,但时间长了就会开始麻木,逐渐失去知觉。
随后,被冻伤的脚就会变黑变紫,从此永远的坏掉了。
志愿军入朝作战的艰难程度极高,一些影视剧根本没法表现出全部。志愿军入朝以后,仅仅是衣食住行和面对敌人的轰炸,就已经处于生死边缘,这还是敌人尚未确定我军行踪的前提下,环境之恶劣可谓空前。
宋良友随军进入长津湖地区时,又遭遇朝鲜
50年不遇之严冬,冰雕连就是在这种极寒天气下出现的悲壮结局。
第九兵团的战士们,在冰天雪地中忍饥挨饿地隐藏了6天后,终于听到了冲锋号响起的声音。充满奋进、鼓舞的号声传进宋良友时,他甚至都已经被冻得有些神志不清了,被突然而至的号声惊醒后,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从雪地里爬出来,向公路上正在行进的美军发起冲锋。
宋良友是所有志愿军战士的一个缩影,又不全是,因为在他冲锋的那一刻,有许多身边的战友再也没能站起身来,也有许多战友,是拖着一条失去知觉的腿,一蹦一蹦地加入到冲锋行列。
美军的陆战第一师和步兵第七师,虽然都是武装到牙齿的王牌部队,但他们此前却从未遇到过如此作战方式,他们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在那茫茫白雪之中,隐藏着我军的神兵天降,当他们破雪而出,向美军冲锋时,美军精神被震慑,顿时被我军分割包围。
不过,美军是世界强军,反应非常迅速,利用坦克在被围区域快速形成防御圈,临时机场或空投场也在美国工兵的高效建设下迅速被开辟出来,与我军形成对峙。
其实,此时对于志愿军而言,处境十分危急。由于天气寒冷,我军的迫击炮管受冷收缩,导致炮弹无法放进去。武器装备本来就远逊于美军的志愿军,进攻手段更显得捉襟见肘,手榴弹已经成了“重武器”。
但志愿军却并未放松片刻,持续对被压缩在“防御圈”内的美军发起猛攻。宋良友当时担任轻机枪手,加入了尖刀组,多次顶着严寒和敌人猛烈的炮火冲锋在前。干粮和雪,是宋良友得以冲击的全部粮食,战斗间歇时,由于宋良友他们没有棉被,只能几个人挤在一起抱团取暖,换来片刻的休息时间。
即便如此,仍有许多志愿军战士在休息时扛不住严寒, 永远地闭上了双眼,为了抗击美国侵略者而献出宝贵的生命。宋良友每次回忆这段经历,他总是饱含热泪地说:
“太难了,真的太难了。”
宋良友身为一名志愿军战士,具有钢铁一般的意志,能让他高呼“艰难”,可见志愿军当时的处境有多么恶劣。
宋良友是流血不流泪的汉子,但他后来回忆抗美援朝时,还是忍不住流泪了。他说曾亲眼见到一名战友被敌机投下来的汽油弹引燃了,刚才还活生生的一个人,突然就变成一个大火球,挣扎了一会儿,就烧成了焦炭。
那种亲眼看着战友遭到敌人的攻击,遭到烈火的焚烧,却无可奈何,无法对战友施以援手的痛苦,是痛彻心扉的,是刻进了骨子里的。
除此以外,那场被载入史册的新兴里战斗,宋良友也是亲身经历者。这个位于长津湖东侧的小村庄,是整个南向公路的枢纽,对于战斗的双方而言,都是必争之地。
美军将新兴里视为一个重要的防御支点,将一支加强步兵团驻扎在新兴里。这支部队颇具名气,曾被美国总统授予“北极熊团”称号,武器装备先进,作战经验丰富,战功赫赫。无论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均表现出极强的战斗力。进入朝鲜作战以来,尚未遭遇败绩。
宋良友所在的二四一团二、三营,趁夜向“北极熊团”发起进攻,原本攻无不克的志愿军战士,在这次战斗中却吃了大亏,面对“北极熊团”的坦克和机枪织成的火力网,整整三个步兵连在战后失去了战斗力。
“北极熊团”的火力非常猛,但新兴里若不能尽快抢占,极有可能影响整个战局。为此,二十七军首长坚决下达了命令,进攻新兴里不再限于夜晚,白天也要发起冲锋。“北极熊团”虽然武器先进,但哪里打过这样的硬仗,面对潮水般涌来的志愿军战士,逐渐处于下风,出现了溃败之势,遂决定突围。
“北极熊团”想要实现向南突围的目标,就必须攻下当时被我军控制的一处高地才行。宋良友所在的三营十二连正是负责坚守该高地的部队,面对准备溃逃敌人的猛攻,宋良友与战友同3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整整激战了三天三夜,如同一颗钉子一样钉在了高地上,始终未在敌人的猛攻下退让半步。
当然,在人数、武器、补给全都处于下风的情况下,取得如此傲人的战绩,也意味着十二连的战士们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十二连的连长、指导员、排长相继牺牲,战斗接近尾声时,全连战士仅剩下宋良友等数名战士。
面对绝境,宋良友率领几名战士向敌人发起反冲锋,冲锋过程中,一颗炮弹落在距离宋良友不远的地方,爆炸产生的巨大气浪席卷而来,将宋良友整个人掀飞到悬崖边,幸运的是,他被一棵生长在悬崖边的大树给挂住,这才没有跌落悬崖。
但宋良友被气浪掀飞的同时,一枚弹片击中了他的腹部,导致腹部出现一个拳头大的窟窿,肠子从中涌出了一部分。这种突然袭来的剧痛,令宋良友一时间难以忍受,陷入了昏迷。
宋良友的意识再次清醒时,耳边传来了枪炮声,腹部传来剧痛。他强忍着剧痛,从树上爬起身来,将肠子塞回体内,又解下自己的腰带,用力地捆住腹部的伤口,避免肠子再次流出。随后,宋良友又忍痛抓住悬崖边上的藤蔓,重返地面后,踉跄着独自返回了部队。
宋良友返回部队时,激烈的战斗仍在继续,部队首长见宋良友受伤,立即派人将他送到后方医院治疗。宋良友福大命大,得到治疗后保住了性命,并凭借此次英勇表现,荣立一等功。
此次战役取得胜利以后,宋良友跟随部队进行休整,一直等到志愿军发起第五次战役时,宋良友再次随部队披甲上阵,入朝与美军战斗。宋良友发誓,这次一定要为牺牲的战友们报仇雪恨。
宋良友随军入朝以后,再次击溃美军,但美军的机动性非常强,志愿军追击时没能扩大战果,反而在撤退时遭到敌人利用机动性强的特点进行疯狂反扑。宋良友所在部队遭到敌人围困后,他多次参与突围任务,最终得以摆脱敌人的围困。
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结束后不久,第二阶段进攻发起,宋良友所在部队负责切断敌人退路,一夜之间向敌军纵深猛插60公里,如同神兵天降,阻南逃之敌于玷桥。南逃之敌被截后,第二阶段进攻也随之结束。
然而,狡猾的敌人在此时再次发起反扑,二四一团团长隋克荣转而率部承担起阻击敌人追击部队的任务。面对疯狂的敌人,志愿军战士拼死抵抗,但由于弹药和补给匮乏,最终以惨烈收场。
一场激战过后,隋克荣与一名警卫员幸存,遇到宋良友等人后,组成了5人的突围小队,由隋克荣指挥。依照隋克荣制定的突围计划,宋良友等人爬悬崖,走峭壁,最终成功突围,再次荣立一等功。
从宋良友的功勋和经历来看,他是名副其实的战斗英雄,按照他的功劳,回国后只要他愿意,就一定会得到极高的待遇。但宋良友回国以后,却选择隐姓埋名,对自己曾经的功劳只字不提。
他回国以后,当过烧锅炉工,也干过门卫,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无论做什么工作,他都兢兢业业,体现出老一辈革命者的伟大奉献精神,直到1984年退休。
若不是因为这一次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宋良友的事迹恐怕会被他隐瞒一辈子,他的女儿宋怀忠也不会知道,原来她当年还是5岁小女孩的时候,焚毁了一箱子的勋功章。其实这也不怪宋怀忠不知情,因为此事发生以后,他的父亲宋良友根本没有对她表示出任何的怪罪,似乎她所焚毁的勋功章,与自己毫无关系一样。
宋良友这样的老一辈战斗英雄,才是今天年轻人最该追捧的“明星”,他们的功勋如同日月,他们不居功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先辈用鲜血换来的胜利,赢来的祖国强大,我们当誓死捍卫,不惧来犯之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