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抄本再现,鄯善国埋藏经年
创始人
2025-08-27 19:32:35
0

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造就不同的地域文明。 在新疆干燥气候和无垠沙漠使那些曾经被古代新疆人埋入地下的遗物如今留存了下来变成了一件件珍贵的文物比如纸质文书、绘画等手抄本《三国志》就是其中一种。 近期疆内外专家学者对它的历史内涵和内容有了新的理解。 关于《三国志》手抄本残卷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新疆及敦煌出土了好几次。 经过考证新疆考古专家们发现手抄本的年代是公元265-420年间的认为它是《三国志》现存最早的版本属于隶书字体古写本也是世界仅存的孤本。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中原和西域已经有了非常密切的交流。 《三国志》成书后很快传到了古代新疆地区出现了手抄本。 可见当时的文化传播速度之快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百年来被称为《三国志》古写本的计有7即藏于我国新疆博物馆的《吴志. 吴主传》、《魏志. 臧洪传》藏于敦煌研究院的《吴志. 步骘传》藏于日本的《吴志. 虞翻陆绩张温传》、《吴志. 虞翻传》前篇及《吴志. 韦曜华覈传》以及被鉴定为伪卷的《蜀志. 诸葛亮传》。 目前各种古写本及研究成果散见于海内外我们来看看各手抄本的发现和内容。

1909年在新疆鄯善县发现为北魏高昌麹氏所抄《吴志·韦曜华敷传》二十五行残卷。 新疆鄯善农民掘地吐峪沟(又写作土峪沟)得《三国志. 吴志. 韦曜华覈传》. 旋归新疆布政司王树楠所有。 1913王树楠的《新疆稽古录》于7月发表于北京《中国学报》第九期之《金石》专栏其中《麴氏所抄三国志韦曜华覈残传》见第25该文推测《韦曜华覈传》残卷应为麴嘉从北魏获得的诸史写本之一。 及后1924-1925王树楠又得《三国志. 吴志. 虞翻陆绩张温传》八十行残卷“余曩在吐鲁番所得”存于其子王禹敷处。 《吴志. 虞翻传》十行残卷出土情况不详但从内容与字体看此残卷实际是上面提到的《吴志. 虞翻陆绩张温传》八十行的前一部分其出土时间很可能也是1924-1925据书道博物馆自编《书道博物馆所藏经卷文书目录附解说》。 该目录记有 “《三国志》吴志第十二虞翻传晋写本吐鲁番出”和 “《三国志》吴志第二十韦曜华覈传鄯善出”

1924白坚从日本某君处重资购得《虞翻陆绩张温传》八十行残卷, 11月白氏撰有跋文称“此卷出自新疆鄯善土中今年秋至都”。 1925白坚又从某人处获得《虞翻传》十行残卷并将之影印行世。 这些残卷的书法风格与出土的魏晋时期人们所写佛经残卷相似应该是当时颇为流行的一种字体属于魏晋时期兴起的新隶体字体的结构内紧外松字距疏散有着明显的燕尾式隶书重捺之笔。 可以看出当时楷书蜕化于隶书的痕迹和早期楷书艺术的发展方向。 白坚用泰西影印法影印《虞翻陆绩张温传》分贻同志。 王树楠为之撰写跋文王氏跋文颇长撰写于乙丑(1925)元日考证此本与今本《三国志》不同之处33以证古本价值是王氏跋文中少有的一篇研究文字。 王氏跋文且称:“此卷旧藏儿子禹敷后归日本某君白坚甫以重资购得之。 “恐怕并非事实实际上此卷白坚购自王树枏并让王树枏、罗振玉题跋以增其值。 罗振玉跋写于乙丑三月只有六行文字称“传世卷轴之最古者莫逾于是”。 罗氏之子罗福成也于同年撰有短跋称此卷“今年出土于新疆省吐鲁番为予友君坚发见遂以重值得之珍如拱璧”。 1926罗振玉增订《汉晋书影》收录《虞翻陆绩张温传》写本残卷书影可惜剪去残卷第一行的四个残字造成人为缺憾。 到1930年后《虞翻陆绩张温传》八十行残卷从白坚处易手归日本人武居陵藏。 同年8内藤虎次郎(湖南)为武居氏藏卷撰写跋文在王树枏基础上再加考证古今本异同并指出白坚后来又将另外一件十行本《三国志·吴志·虞翻传》转售给中村不折当为此卷前面所接部分。 1931收藏者武居绫藏将原本影印在《古本三国志》卷轴中后附王树枏、罗振玉、内藤虎次郎诸氏上述跋文并撰《古本三国志邦文解说》叙述此卷来历并对比钱大昕《三国志》考异来说明此本价值。 1932年武居绫藏去世此卷后来归创办《朝日新闻》的上野氏家族收藏。 1976年日本每日新闻社编印的《重要文化财》第19刊出卷尾部分图版收藏者为上野淳一氏。 据京都国立博物馆赤尾荣庆先生200111月之前赴上野家调查后的报道此卷轴有郑孝胥1925年题签“三国志残卷”在罗振玉和内藤湖南题跋的中间还有乙丑三月谢无量的题跋。 此后依据本卷所用的相关研究成果颇多片山章雄先生做过很好的整理归纳。 除了上述三部古写本《三国志》藏于日本外到底还有没有其他部份不得而知毕竟日本是吐鲁番出土文献收藏的大国除了大谷探险队直接掘得的大量文书收藏在龙谷大学外书道博物馆、宁乐美术馆等处都有相当可观的藏品。

另外1931敦煌藏经洞某处出《三国志. 吴志. 步骘传》残卷为敦煌名士张鉴铭所得后传其子张作信。 张作信于1955年把《步骘传》残卷捐给敦煌文物研究所。 1964刘忠贵撰成《日本所藏晋写卷本〈三国志. 步骘传》残卷考释》。 文见陈国灿、陆庆夫主编《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历史卷》所收《敦煌文物研究所》19659月藏书。 (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1999年)。 该文文首附常书鸿按语论及《步骘传》是土地庙流出之物。 《三国志·步骘传》残卷首尾俱缺42、宽24.3厘米25每行第1819字不等440馆藏号D0554号(发表号287号)。 为《三国志·吴书》的卷7的一部分始于“解患难书数十上”终于“未若顾豫章、诸葛使君、步丞相、严卫尉、张(下缺)”。 残卷实际上是《吴书》卷7的两个部分前一个部分是《步骘传》内容后一个《吴书》卷7结语的文字。 叙述步骘于赤乌九年(246)任丞相以后的一段文字其余的文字是作者对步骘子孙历史的概略叙述。 另外约有三分之一是《吴书》卷7结语的文字。

刘忠贵对校残卷和宋绍熙本断定《步骘传》为晋写本并就其中的异文发表了看法。 1、从避讳看。 宋刊本步残卷作步瑁写改作“瑁”字。 疑避讳改名。 晋时避讳甚严。 残郑的时代上限是晋元帝建武元年(317)以后下限为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以前。 2、此残卷应早于南朝刘宋时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本。 残卷与宋刊本之间有不少歧异。 残卷中不只有个别字句与宋刊本(指宋绍煕刊本)有差异或增减或异文; 其中甚至有多出十个字一句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残卷中不见裴松之注文。 3、残卷中有不少异体字(或俗写字)俱见于汉、六朝碑版同时也见于敦煌所出的魏、晋间写本。 残卷中的异体字因印刷条件所限此表中未能尽列但已窥见一斑。 这对判断残卷的时代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4、残卷为硬纸有铅画界栏其纸色和字体大体与晋人写经相近似。 5、这分残卷与1924年在新疆鄯善县出土的晋写本《三国志·吴书·虞(翻)、陆(绩)、张(温)传》残卷风格一也有相近的地方。 其共有的特点是:字体为隶体均有铅画界栏而且字迹十分类似捺笔极重隶书气味很浓厚。

此后1965110《魏志. 臧洪传》残卷一页、《吴志. 吴主传》残卷一页出土于新疆吐鲁番英沙古城之南距苏公塔1公里光景的一座佛塔遗址的陶瓮中瓮外有铁镞木箭二十余支瓮内有还有写本佛经残卷十三种、桦树皮汉字文书、梵文贝叶两片和回鹠文字木简25枚和其它文物等。 经过文物工作者的检验《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残卷抄写的年代竟然是公元265至公元420是目前《三国志》现存最早的写本。 这件残卷一共有40行、570多个字中间偶有残缺。 跟传世本《三国志》对照它的第一行只残存着一个字左侧是岁刘备帅军来伐至巫山秭归字的残余笔画, 最后一行止于敕诸军但深沟高垒句的比核残卷图版和宋本的异同7处。 对于这几件残卷经过新疆文物保护工作者的科学修复目前已经恢复了原来面目并且保存寿命比过去有了较大的增加现存于新疆博物馆。 仔细欣赏《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残卷一行行隶书文字字体工整排列整齐漂亮得让人不敢相信这是出自于千年之前的古代人之笔。 对于这件残卷新疆研究者少大都是国内知名专家学者。

提外一说中国现存最早的纸画也在新疆英沙古城不远处的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墓主人生活图》由6幅画组成距今约1800画风简单但表现了魏晋时期的贵族墓主人生前奢华的生活画中甚至还有汗血宝马、凤凰、厨娘等内容从服饰等细节上都表现出了浓郁的中原汉文化。 早在魏晋时期生活在西域地区的先民们已经会在纸上画画了而且画得逼真、生动。 他们的画既像儿童画又有写实的绘画风格这张纸画长1.05米、宽0.476块大小差不多的画面拼接而成分上下两层。 每一块画面可以单独成一幅画6块合起来又组成了完整的一幅画显示着墓主人的生前身份、地位和生活场景是一幅难得的中国古老纸画的精品。 先看上层的3幅画拼接成的一幅画:一片田地阡陌分明庄稼茂盛田边放着犁、耙等农具散发着浓浓的田园气息。 枝繁叶茂间落有一只长尾大鸟好似凤凰若按凤凰非梧桐不栖之说那么那棵大树应是梧桐树。 上层3幅画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圆好像是太阳和月亮当空照北斗七星熠熠生辉组成了一个日月星辰的变化场景。 新疆博物馆研究员阿迪力·阿不力孜认为在新石器时代的许多陶器上都有太阳、月亮和星辰的图案历代帝王都在陵墓里安放星象图到了汉代这种情况很普遍成为一种葬俗。 如此看来这个北斗七星验证了中国古代重视北斗七星的说法。 墓主人端坐在整幅画下方最中间的木榻上蓄着八字须双眼斜视神态严肃手拿团扇好像是在乘凉。 他的身体看上去略显臃肿头戴高高竖起的黑色高冠身穿条纹袍服一看他的穿着打扮就是浓郁的中原汉文化风格。 该墓主人的姓名虽然无从查找但从很多细节来看他的身份不低特别是他周围不仅有作为高级仪仗的下垂流苏复斗账还有象征权力的节和指挥军队的麾。 墓主人可能是州一级的军政首脑想不到最能反映三国时代的文献和遗迹居然是在新疆的黄沙土下。

事实上《三国志》手抄本的出土已经充分说明《三国志》是沿着河西走廊传入了新疆或新疆人手抄的那个时期新疆与中原地区往来渐渐频繁经济、文化交流渐渐增多中原汉文化对新疆地区的影响已经走入了人们生活当中比较深入人心了。 通过《三国志》手抄本生活在古代新疆地区的人随时识文习字了解中原历史不忘历史以史为鉴取其所长描画更好的生活。

我们今天所看到《三国志》的最早版本是北宋咸平六年(1003)国子监刻本和南宋绍煕(1190)刊本。 希望寻找一本更早的、完整的《三国志》写本几乎是不可能的。 今天幸存于世的也只是为数不多的几分残断写本。 如果与《三国志》全书比较起来真是微乎其微。 而以上几种写本残卷都是我们研究《三国志》和校勘宋刊本《三国志》及《晋书》、《资治通鉴》的珍贵资料也是我们研究晋代书法的宝贵资料。 这些手抄本一一仔细研究发现其字数虽然不及原版本的百分之一但内容非常丰富。 特别是其中一些难辨认或解读的字经过辨认和解读不少内容都是鲜为人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汉... 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秦国先后按顺序消灭韩、赵、魏、楚、...
【百年工运故事】热潮:新劳动者... 第十二期 热潮:新劳动者运动中的劳模力量 1942年9月11日,《解放日报》发表题为《向模范工人赵占...
原创 1... 【1900年的布达拉宫】布达拉宫是公元631年吐蕃王朝君主松赞干布建立的,建成后成为了西藏乃至整个藏...
原创 历... 历史上能够被青史记载的人少之又少,忆往昔五千年岁月,能够留下姓名的又有几人呢?而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书...
原创 作... 作者:青灯 在唐玄宗李隆基还是临淄王的时候,那个时候他的思维和脑子都还正常。 李隆基遇见了一位歌妓赵...
原创 被... 泰国位于东南亚,自清朝以来便与我国保持着密切的交往,两国间的互动频繁且历史悠久。经济上,泰国与众多“...
原创 清... 清朝平息吴三桂之乱历时8年,付出了重大代价。然而,它所获得的成果远远超出了所受的损失。这一历史结局的...
原创 水...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马跃檀溪后,偶遇水镜先生司马徽,随后徐庶投奔刘备并成了刘备的军师,帮助刘备击败...
太原王氏迁徙与分布考论 作者王氏兴祖十七世孙王瑞峰 一、太原王氏的历史渊源与播迁脉络 太原王氏作为中华姓氏中的重要支系,其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