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为什么唐朝之后的少数民族越来越难打了?
创始人
2025-08-27 13:32:57
0

其实,即使在唐代以前,少数民族政权也一直在进化,不过,正如魏征所说:“中国既安,四夷自服”。当时,只要中原王朝不像西晋那样瞎折腾,就能够控制住局面。

只不过,唐宋之间发生的几件事情,使少数民族政权再次“进化”。

此后,即便宋、明等中原王朝不瞎折腾,也很难长期压制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了。甚至于···一些少数民族还开创了元、清等大一统王朝,“混一海内”。

秦汉时期:少数民族政权1.0版

秦汉时期,匈奴是中原王朝的主要对手。

匈奴强盛时,一度使大汉忍辱负重的“和亲”以求安稳,但总体上,当时的匈奴还只是纯粹的“边患”。

一方面,在秦汉国力恢复后,中原王朝往往能发起强势反击。秦代蒙恬将匈奴打得“不敢南下而牧马”,西汉经数代反击后,甚至能做到对其“虽远必诛”。

另一方面,即便在中原王朝尚处弱势时(如西汉初年“休养生息”阶段),匈奴也主要只能劫掠边境,不能大举入内,更没有机会问鼎中原。

之所以如此,当时以匈奴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政权,存在三个致命弱点。

1、疆域虽大,但没有统治农耕地区的能力。

匈奴是游牧民族,其统治集团勇武善战,往往能在草原纵横驰骋,打下辽阔的疆域,但其疆域也多在游牧地区,难以统治农耕地区。

长在马背上的匈奴人常年纵横草原,缺乏统治农耕地区的人才和组织能力。

所以,即便他们打下一些边疆城市,也是劫掠后退去,无力长期经营、控制该地,就更不可能大举深入,逐鹿中原了。

2、劫掠虽多,但经济基础薄弱。

由此,匈奴的经济,基本上就是单一的畜牧经济。

因此,每到草枯水涸的冬季,他们都会受到一次大自然的”洗礼“,而一旦遇到天灾,其基本上没有抵抗能力。

所以,即便在其强盛时期,其人口、牲畜的繁衍速度都远低于中原王朝。

所以,一旦“中国既安”,经过“休养生息”后,中原王朝在人口、经济上将远远甩开匈奴,具备对匈奴发起大反击的物质基础。

而在中原王朝强盛后,一旦草原再发生严重天灾、饥荒,中原王朝还可以“趁你病,要你命”!

3、骑兵虽强,但作战方式单一。

匈奴长于骑射,但是···也仅此而已。

西汉贾谊曾分析匈奴的长短处,认为匈奴虽然长于骑射,来去如风,但是,其步兵、装备都严重不足。

由于当时马镫还没有发明,匈奴人只能靠骑射作战,无法进行大规模的骑兵集团冲锋,其正面作战能力不足。

我们知道,大汉是从汉武帝时候开始发起大规模反击的。

不过,事实上,在汉文帝、景帝时,当匈奴大举入边时,汉军集结重兵反击时,匈奴军队也不敢与汉军正面大战,也只敢发挥其机动力优势,劫掠而去。

同时,由于缺乏各种攻城装备,因此,其攻坚能力有限,难以攻打坚固城池。

所以,匈奴虽强,但即便在其强盛时期,也仅仅只是“边患”,而没有逐鹿中原的能力,而其羸弱的抗风险能力,则注定了:一旦中原王朝缓过劲来,他就不是中原王朝的对手!

仅仅只是“边患”,匈奴如此,当时的其他少数民族就更是如此了。

两晋南北朝:少数民族政权2.0版,“难以摆脱的悖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数民族政权不断“进化”。

到两晋南北朝时,一些少数民族政权进化到了“2.0”版,使其不再仅仅是“边患”了。

西晋后期开始,“五胡乱华”,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纷纷在长江以北建立了“王朝”,也就是“五胡十六国”。

其中,氐人的前秦、鲜卑人的北魏,曾统治了整个北方,尤其是北魏,统治中国北方达100多年!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发生了两处“进化”。

1、统治能力“进化”。

大汉强盛,击败了边疆各少数民族政权。

此后,各个边疆少数民族纷纷内迁,被朝廷安置在今天的甘肃、山西、河北、辽东等“可耕可牧”地区。

由此,随着各少数民族与中原人士交往的加深,他们对农耕经济、中原人士习俗心理都有了相当的认识。

由此,一些少数民族政权开始具备了学习中原先进文化,统治农耕地区的能力。

在西晋混乱后,他们得以开始将这些统治能力“实践”。

2、军事能力“进化”。

同时,这一时期,军事技术的发展,也使他们的战斗力变得更加强悍了。

一方面,“马镫”、“长槊”的发展,使骑兵的冲击力大为增强。

由此,拥有骑兵优势的少数民族,不仅可以像他们的祖先一样以骑射作战,还能组成有强大冲击力的具装骑兵集团,在正面冲垮对手。

另一方面,他们所进入的中原,正是当时中国技术、经济、文化的中心,因此,他们也得以使用“强弓劲弩”和各种攻城装备,其正面作战、攻坚能力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可以说,“2.0”版的少数民族政权,已经具备了“逐鹿中原”的能力。

然而,此时,他们还有着致命的弱点:难以摆脱的“悖论”。

对于少数民族政权来说,如何同时统治农耕地区和游牧(或渔猎)地区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早期的匈奴、羯等统治者,野蛮地将农耕地区转为牧场,屠戮人民,结果自然很快失败。

鲜卑统治者顺应规律,在中原推行”汉法“,在游牧地区亦然采取游牧民族传统的治理方式,算是稳定了局势,看起来算是找到了解决方法。

然而,“2.0”版的少数民族政权,还缺少一个“粘合器”,无法找到平衡。

一开始时,北魏以今山西大同为都。然而,大同当时的经济不发达,距离中原较远,难以有效治理中原。

此后,为了有效治理中原,北魏迁都到洛阳,大力学习“汉法”,稳定了对中原的统治。

然而,洛阳距离草原又太远,又没有办法很好地保持对草原的控制。

如此,不仅柔然持续坐大,牵制了北魏力量,即便是留在北方的鲜卑军人,也与洛阳朝廷疏离,以至于发生“六镇兵变”,使北魏走向衰落!

最后的结果是:拓跋氏无论在草原还是在中原都缺乏统治力,最后被杨坚轻而易举地取而代之了。

总体来说,“2.0”版的少数民族政权,已经找到了同时统治草原和农耕地区的办法,只是···尚缺乏“粘合剂”,以至于顾此失彼,找不到平衡。

唐代

唐代发生的一些事情,则给少数民族政权的再一次“进化”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首先,是大运河,使幽州、营州得到迅速发展!即今天的北京、河北、辽西一带,发展迅速。

隋炀帝修大运河后,唐代开始,大运河成了我国主要运输线。

大运河的北端,就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由此,以幽州为中心的河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幽州,在农耕-游牧,农耕-渔猎的分界线上,距离各处距离都很短,自古是各族聚居地区。

对当年的北魏来说,最早的都城盛乐距离中原太远,后来的平阳太小,最后的洛阳又距离草原太远,始终找不到“居中制天下”的地方。

而幽州的崛起,则给所有人提供了一个同时治理农耕、游牧、渔猎地区的最佳位置!

此后,辽以此为“南京”,金、元、清等少数民族政权均以此为都城!

随即,幽州附近又成为各族共同发展的地区。

幽州,自古为各族聚集之处。

大唐王朝采取的是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因此,幽州、营州发展起来了,各少数民族也纷纷迁徙而来。

安禄山、史思明,是粟特人。这是起源于中亚的民族,然而,在安禄山、史思明却出生在营州,可见幽州、营州的吸引力,而安、史二人也到幽州做“北漂”,寻找发展机会!

如此,包括契丹、奚、靺鞨等族在内的各族人民,纷纷在以幽州为核心的“经济圈”生活了下来。

在大唐王朝平等的民族政策之下,各少数民族不仅参与经济生活,还为大唐打仗,在大唐做官,如此,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对农耕、游牧、渔猎地区的经营、管理都有了认识。

如此,带来了一个连带结果:长城以北的辽东等地,农业有了大发展!

辽东地,在燕秦汉时期,本为中原人所居之城。然而,三国末年,司马懿平定辽东后,毁其城迁其民,使中原人基本退出此地,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逐渐在此占据主导地位。

唐代时,由于东北地区各少数民族对农耕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因此,在掠得中原人口后,将他们迁徙至辽东,发展农耕,筑造城池。今天的沈阳等地,就是在唐末五代时发展起来的。

如此,在长城以北,少数民族政权就拥有了相当农业基础。他们即便不跨越长城,也可以摆脱游牧或渔猎的单一生产方式,拥有了强大的抗风险能力。

接下来,是安禄山和河朔藩镇们。

安禄山以范阳为基地起兵,几乎灭唐。

此后,河朔三镇,独拒朝廷百年,俨然如独立王国。

这些事情,一方面表明了河朔地区实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从安禄山开始,到后面各藩镇,都大力引进、使用少数民族将领和士兵,使军事上的”融合“进一步加强了!

如此,唐代之后,少数民族政权”3.0“版本形成了。

少数民族政权“3.0”版形成

唐代之后,少数民族政权有3个特点。

1、稳定的经济基础。

由于辽东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即便不跨越长城,少数民族政权也可以拥有稳定的农业基础!

既拥有“天赋”的骑兵优势,又拥有了“足兵足粮”的经济基础,少数民族政权当然很难对付了!

2、强悍的军事学习能力。

一般来说,在各少数民族政权创业之初,其在军事技术上是落后于中原王朝的。

但是,与当年的匈奴不同,在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初具规模后,往往能迅速掌握先进的军事技术,并大量生产,形成战斗力。

与之对应的是:他们也往往能学习、发展出自己原本不掌握的新型兵种和战术。

比如,辽国吸收了北宋的弓弩技术和城池守备战术;金国则在创业后迅速发展出了“铁浮屠”、“拐子马”,蒙古人更是从西域吸收了“回回炮”,清军则在入关前就学会了火炮铸造!

当年中原王朝自夸的“劲弩长戟”、“轻车突骑”,已不再具有优势了!

3、统治能力。

无论辽、金、元、清,一旦攻取一地,往往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其统治秩序。

显然,这样的政权,已绝不再只是“边患”了,而已经成长为可能对中原王朝“取而代之”的政权!

“汉人王朝”的变化

与此同时,“汉人王朝”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其最主要的变化,是崇文抑武。

当年,班超“投笔从戎”时,表示:大丈夫要“立功异域”,怎么能一辈子和笔杆子打交道呢?

这是汉唐时的人物风貌。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汉唐时的仁人志士,多以建立军功,开疆拓土为己任,热血贲张,豪情万丈。

而从宋代开始,统治者“崇文抑武”,使社会风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狄青在为立功无数的手下焦用求情时说:焦用是好男儿!

文人韩琦一声冷笑:东华门外以状元名唱出者方是好儿郎,焦用算什么东西?

血染沙场,战功无数,反不如寸功未立的科举士子!

明代比宋好一些,但其崇文抑武亦然,依然是“好男不当兵”。

同时,朝廷对名将的猜忌也明显增多!

汉唐时,除了西汉开国之初为巩固统治处理过一些武将外,大部分时候,名将皆能得以善终,最多也就是“李广难封”。

而到了宋明以后,大量在外战中表现出色的名将死于猜忌:狄青、岳飞、余玠、熊廷弼、袁崇焕···

其实,这些“冤屈”而死的武将,当时的战功、地位,与当年卫青、李靖都有一定差距,也都完全还没有到“功高不赏”的地步,却都因猜忌而死!

可见:宋、明的集权,对武将已经到了“系统性猜忌”的地步!

志士们多不再以立功疆场为志向,即便是有一些以此为志者又难免饱受猜忌,这仗该怎么打呢?

许多朋友替宋、明说话,认为大宋缺乏战马,大明亡于农民起义···

其实,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

大宋后来确实缺乏优质马场。不过,大宋继承了柴荣留下的底子,宋初时的骑兵底子是远远好于汉初的!

至于大明亡于农民起义···哪个朝代没有农民起义呢?

总之,任何组织要开疆拓土,都要克服难以克服的困难!至于能不能克服这些困难,关键看有没有壮怀激烈的雄心壮志!

遗憾的是,除了朱棣等少许雄主外,宋、明,始终缺少这样的雄心和气质!

雄心和气质不如人,挨打也就不可避免了!

少数民族政权“越来越难打”,其本质是: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其不断吸收中原文化,学习中原技术、经济,不断“进化”。

在“进化”得足够强大后,其不再只是“边患”,而能够参与到“逐鹿中原”的游戏中来了。

值得注意的是:成就较大的少数民族政权,皆以“中华”自居,多认为是与秦汉隋唐一脉相承的“正统”!

他们都是“中华”的一份子,只是融入得比较晚一点罢了!

所以,那些将古代少数民族政权与近代侵略者相提并论的说法是狭隘的、错误的,甚至是用心险恶的!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塑造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3500万年前的一次小行星撞击... 大约35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5至8公里的小行星以每秒15至20公里的速度撞击了如今位于俄罗斯西伯利...
舞!舞!舞!——西方绘画中的舞... 本期资源小真探,世界艺术鉴赏库更新西方绘画中的舞蹈艺术。 欢迎大家访问图书馆主页Artlib世界艺术...
新书速递∣吴志攀 绘著 《龙大... 法学大咖跨界,龙大厨漫画治愈人间~ 《龙大厨》 吴志攀 绘著 ISBN:978-7-100-2576...
原创 刘... 1964年年底,海军在青岛举办了一次大规模的比武活动。负责军委日常工作的贺龙元帅专程到青岛视察这项活...
县区|汉台区政协开展《汉台文史... 文史存真,鉴往知来。为深入挖掘汉台历史文化底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期,汉台区政协精心部署、...
31岁陈瑶金发写真惊艳全网 网... 近日,恰逢知名女星陈瑶迎来31岁华诞。为庆贺这一别具意义的时刻,她精心筹备,拍摄了一组以金发造型呈现...
怀揣诗歌的种子,享有内心的清澈... 11月22日下午,诗人杨键最新诗集《一粒种子》首发分享会在南京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举行。本次活动以“对...
王子文大胆拍摄《红秀》写真,风... #图文作者引入成长激励计划# 提到王子文,大家对她的 “精灵系” 形象和娇小却有气场的风格很熟悉。她...
上海老太擅闯鱼塘摘粽叶,被两条... 上海老太擅闯鱼塘摘粽叶,被两条恶霸犬咬死,责任如何划分? 八旬老太擅闯乡间鱼塘,被两只恶霸犬撕咬致死...
原创 人... 古人常说: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预见多远的未来。天道轮回,每个历史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风貌,展现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