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为什么明朝搞不定蒙古,清朝却能让蒙古彻底臣服?
创始人
2025-08-27 11:02:55
0

就拿努尔哈赤创造的满文来说,他借鉴的,正是蒙文,在文字上,满蒙就不分家。

而明朝呢,在文字、语言上,就和蒙古存在很大的隔阂,两百多年的沟通和交流简直是“形式工作”,鲜有深入交流。

所以明朝会说蒙语的官员根本没几个,但反观人家清朝,好几代皇帝,都精通蒙语,特别是康熙,在多伦会盟的时候,骑马射箭喝马奶酒,那个姿态比蒙古大汗还像大汗,蒙古各部首领怎么不会“纳头便拜”。

大清说是中原王朝,被认为是“继承”于明朝,可这个观点,在事实上只能“局部”去看待,因为清朝对明朝的继承,那只是在中原内部的“汉文化政治”,而对待蒙古关系,却并非继承中原传统的政策,是大清独特的政策。

其实对于一个民族的统治也好,相融也好,文化维度是关键,以前有“华夷之辨”,有的文人用血脉和民族来阐述汉民族和胡族的矛盾,但也有的文人认为,是否为“华”,那要看本身接不接纳汉文化,如果不接受,血脉即便是汉人,那么也会被认为是“夷”。

从文化去寻求共存,这才是核心问题所在。

所以明朝早期对蒙古的敌视以及一系列的“军事针对”,本质上是打不服蒙古的,朱棣的亲征,朱瞻基的再次亲征,还有英宗北伐,哪一次不是把蒙古打得苟延残喘,可是让蒙古躲进草原里“休整”一段时间,他们不又是卷土重来。

这种困局,明朝的朱家人不是最早遇到的,西汉的汉武帝,就遇到过很多次,明明都把草原打得奄奄一息了,但人家还是不服,过十几年再度袭来,不仅没能征服草原,还因为穷兵黩武让中原经济接连溃败,于是汉武帝的子孙们就明白这个道理了,对于草原,得“温柔”点。

于是西汉后期、东汉时期,都对草原民族十分客气,也算得上恩威并施,久而久之,汉朝皇帝们发现这一招还真是有效,事实上东汉末年的“胡汉”相亲,是一个很好的趋势,只可惜八王之乱在不久后爆发,两个民族的生活以及文化还没完全融合的时候,给了胡人可趁之机。

后来唐朝李世民横空出世,在敲打胡族的同时,也给予“甜头”,李世民多次对话胡人首领,特别是与突厥可汗称兄道弟,十分熟悉草原的逻辑,在征服了绝大部分草原民族后,李世民便得到了游牧民族们献上一句尊敬的“天可汗”之称。

天可汗是打出来的吗?

可能一开始靠打,但是后来,肯定靠的是思想上的认同。

那么不说太远,再回到清朝本身,他们和蒙古的关系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

清朝源自于“后金”,而后金源自于“建州女真”,女真人,这是一个在北宋后期就开始响彻中原大地的一个民族,契丹人骑着战马奔走相告,“女真满万不可敌”,然后草草地退出了历史主舞台,沦为女真人的配角。

女真人崛起过,镇压过尚未被成吉思汗统一的蒙古,所以在南宋时期,女真是对蒙古存在过直接意义上

“文化”、“思想”

统治的,至于和宋朝廷,那是八杆子打不着的关系,地理位置上差得太远了,更别说征服蒙古了。

后来蒙古人崛起,又镇压了女真,自此,女真就和蒙古形成了一种类似于“世仇”的东西,可非要说仇,这种事情根本不好追究,你女真的祖上残暴统治过我们蒙古人,我蒙古的祖上也以牙还牙了,所以在表面的“仇恨”下,更多的就是“融合”。

明朝赶走蒙古人后,对待蒙古、女真实行的都是“羁縻政策”,可以理解为“管”,但是不完全管,在明朝后期,明朝反而暗暗支持蒙古和女真“互殴”,明朝廷发现这种权衡,是管理成本最低的好办法。

可“爱恨情仇”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整体,有恨就有爱,有仇也会有情,在争斗下,部分蒙古人和女真人结下不可化解的死仇,部分又建立了感天动地的情谊和情感,所以在明朝的历史中,女真人和蒙古人的“联姻”一直存在,这看似天天打架的两户人,其实院子一直开着一扇后门呢。

这是清朝人能征服蒙古人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说是根本原因。

努尔哈赤崛起后,他对于“邻居”蒙古很不放心,因为早前本来就有蒙古部族觊觎他的“心上人”叶赫老女,努尔哈赤便对蒙古的态度很不好,加上女真的人口、战马数量有限,蒙古这些资源反而是女真人的“迦南地”,努尔哈赤怎么可能不去拿下蒙古。

但是蒙古人愿意吗,他们也是好斗的,自然不愿意。

因此便有了努尔哈赤崛起时的第一场关键大战:九部之战。

这九部,指的是女真的“海西四部”和蒙古的五个部族合力联军。

从九部之战就可以看出,女真人和蒙古人其实早就是“一家人”,在后金建立前,他们都可以说联军便联军,甚至蒙古参与的人更多,可惜的是,努尔哈赤是蒙古和女真这两个游牧民族这百年来最耀眼的天才,他战胜了九部,也获得了科尔沁部的示好、忠诚。

为了吸纳蒙古,努尔哈赤开始了“温柔”的路线:

大路线:联姻。

长路线:文化。

联姻自然是不用说的,皇太极的五个主要妻妾,全都是蒙古人,而文化这一点,是努尔哈赤作为游牧民族的一员,对传统中原历史的最好总结。

所以努尔哈赤决定,他们新国家的“文字”,就要用好兄弟蒙古的“文字”作为模版创造,这也是什么蒙古文和满文看起来那么像,而且他们的语言都是同属于“阿尔泰语系”

(世界七大语系之一)

,努尔哈赤的这个决定,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蒙古和女真的友好关系,至于后来还有蒙古人反对清朝,那属于是“局部”的特殊现象,类似于中原汉人的割据造反。

如果说努尔哈赤是秩序的建立者,那么皇太极就是版图的完善者,皇太极登基后,对“察哈尔蒙古”进行讨伐,倔强的林丹汗被皇太极打得逃向青海,看到这里,有的人纳闷了,那清朝也对蒙古刀戈相向啊,这与明朝又有什么本质区别?

这区别,可大着呢。

明朝明太祖、明太宗、明宣宗,都对蒙古进行过北伐,最值得为人称道的,就是明太宗朱棣的北伐,他的五次北伐确实是强力的,把蒙古打得找不着北,对于草原的重创,不亚于当年霍去病和卫青所造成的伤害,但问题是,朱棣打完之后,就回北京开庆功宴去了。

朱棣没有在蒙古进行一种“体面”的统治。

首先,蒙古人是有血性的,脾气和汉人不同,你要让他服你,除了“威”,那还需要“恩”,甚至还要付出一些“情感”,比如你堂堂大明皇帝朱棣搂着蒙古大汗的脖子称兄道弟,那么蒙古大汗说不定就可以为他卖命。

可是朱棣却不是这样做的。

因为语言不通,因为君主形象,明朝皇帝给蒙古人一直都是一种“屈辱感”,类似于当年金朝定期派人“清剿”蒙古的壮力一样,所以你要用这套方法来管蒙古,注定是失败的,人家蒙古可以“红尘做伴过得潇潇洒洒”,也可以“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压根内心里就不接受你大明人。

而朱棣等人,也没有进行“和亲”这种联姻方式,在血脉上就和蒙古有着一层很大的隔阂,要知道天可汗李世民,他都是用“联姻”完成了对胡人的稳定,要想空手套白狼,那是不现实的,所以说“不和亲”确实是硬气的,但相应,也存在不和亲所带来的隐患。

说完了朱棣,再说皇太极。

皇太极打跑了林丹汗后,第一时间把林丹汗的儿子扶正,并且在后来册封为“亲王”,这个亲王享受的正是大清朝“和硕亲王”的待遇,除此之外,皇太极还把自己的“嫡女”嫁给了察哈尔亲王,时不时自己也到察哈尔打猎看望看望女儿女婿,也时不时邀请女婿带着女儿常回家看看。

这种交际看似简单,但实际上要做到,很难,甚至说,除了女真人,还真的没什么人做得到。

首先,语言要通,这是一个最大的因素,而且不是皇太极一个人懂就行,那是绝大部分人都要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满蒙上层阶级都熟悉,而不是仅有双方统治者的对话,有时候,绝大多数人的和谐关系,其实是更比少数人合作关系更重要的。

其次,双方的“文化”习惯要懂得。

众所周知,蒙古人和女真人的“打招呼”方式是偏野性的,和看到大明皇帝纳头便拜不同,可野性那也是人家的特色,人家需要的是那种“共鸣感”,这个是两个民族文化全貌的一个“缩影”,做得好本身就代表了非常多的东西。

说他们“野蛮”也好,不可否认的是,人家的“野蛮”也有野蛮的好处,那就是可以心平气和地坐下来畅谈人生,这也是蒙古人和汉人之间从未做到过的,唐太宗曾经做到过,但那是因为唐太宗建立在了“霸道”之上,本质还是一种不平等对话,只是这种统治太高级了,让胡人臣服不已,可弊端也是致命的,那就是除了李世民,再也没人能驾驭他们。

皇太极极力拉近蒙古关系,而蒙古的“科尔沁”部则是十分看重皇太极,虽然科尔沁部人没想到后来继承皇位的竟然是福临(顺治皇帝),但是科尔沁部知道,自己在大清中也属于是顶尖贵族了,而当福临登基的时候,蒙古人更是震惊和自豪,因为大清的皇帝,有一半蒙古的血脉。

自顺治开始,蒙古和大清的“关系”又多了一层血缘关系,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可以说这两位皇帝用了很多办法拉近和蒙古的关系,但唯独用不上“血缘”这个说法,而顺治则是不同,顺治本身就是孝庄所生,自身就有一半的血脉,可以说是“蒙古外孙”,再加上大清皇后本就是蒙古人,蒙古怎么可能会不觉得亲近?

孝庄虽然太后,却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推动满蒙关系的进步,比如她让蒙古女子成为大清皇后,这也足以再次抬高蒙古人的地位,所以在大清的“等级”中,满人最高,其次便是蒙古人,最后才是汉人,满人和蒙古人联姻习以为常,和汉人的联姻寥寥无几,由此可见,大清拉拢蒙古,那是下了血本的。

大清在中原站稳脚跟后,经常安排蒙古贵族入朝为官,蒙古人做官和满人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那就是不一定要经过科举考试,靠着血脉和关系就能当官,而且大清皇室很聪明,他们知道治理蒙古,重点是扶持“黄金家族”,因此成吉思汗的后人被大清再度推到蒙古的前列,用这种“血脉”的方式在蒙古内部进行管理。

而康熙三十年,康熙主导的“多伦会盟”可以说是展现了中原王朝对蒙古统治的“教科书演示”,喀尔喀蒙古的各路首领围绕着康熙驻扎大帐,康熙则完全没有在这些人面前露怯,反而是占据上风,在打猎时把游牧民族的“彪悍”展现出来,和各个蒙古首领称兄道弟、把酒言欢,这让喀尔喀蒙古的“四十九旗”贵族都对康熙心悦诚服。

没办法,这康熙大帝,又会蒙语,又会蒙文,抚养他长大的孝庄和苏麻喇姑也都是蒙古人,这些骄傲的蒙古首领怎么可能不感到亲切,所以说,这是大清“独属”的特点,他们治理蒙古,注定不需要付出太多的代价。

要用一句话来总结的,那就是清朝对于蒙古,那是一种更高级的“羁縻关系”,

小事信得过,大事有把握

,可是明朝对于蒙古,那就是一种低级的“羁縻关系”,

有钱啥好说,没钱就打咯

两者的异同看似很多,但归根结底,确实都是在文化层面上,假如大明能更加信任蒙古,给蒙古和亲,甚至让蒙古人进朝做官,那么明末的混乱,或许又有不一样的结局。

可是明朝就是明朝,清朝就是清朝,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色,因果相同,结局也未必相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东海县豪客居珠宝商行(个体工商...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东海县豪客居珠宝商行(个体工商户)成立,法定代表人为赵双双,注册资本1万人民...
长沙福元堂珠宝有限公司成立 注...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长沙福元堂珠宝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路一丁,注册资本5万人民币,经营范围...
豫园股份:珠宝业务二季度增长显... 2025年8月26日,豫园股份(600655)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交流会在全景网举行。董事长兼总裁...
2025-2031年中国智能茶... 共研网发布的《2025-2031年中国智能茶具及电热水壶行业深度调查与市场需求预测报告》报告中的资料...
原创 解... 最近,仁爱礁再次成为中菲两国博弈的中心舞台。近期,菲律宾海警的舰队倾巢而出,直奔海南附近的“马德雷山...
打造理想主卧:如何确保木工主卧... 在装修主卧时,木工主卧打柜子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许多业主常常为工期延误而烦恼,影响整体装修进度...
浮梁县薪石具陶瓷工作室(个体工...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浮梁县薪石具陶瓷工作室(个体工商户)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刘爱云,注册资本10万...
中俄蒙“万里茶道”国际旅游联盟... 中新网呼和浩特8月26日电 (记者 张玮)中俄蒙“万里茶道”国际文化旅游推介会,26日在内蒙古自治区...
【北疆文化之文物鉴赏】战国立牛... 战国立牛形金饰件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装饰性金饰件,现收藏于鄂尔多斯市博物院。 饰片是用...
李家淇贺铜镜鉴赏专栏:《撩拨辽... 撩拨辽博之铜镜 千年镜光映照人间烟火 李家淇贺 李家淇贺,商都朝歌人,业从金融,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