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长平之战,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什么廉颇不主动出击,寻找白起打一场决战,反而耗时3年,直到自己被替换也没有进攻秦军?如果廉颇主动出击会怎么样呢?
多数人的想法是白起带50万,廉颇带45万,直接决战打完秦军损失40万,赵军损失40万,秦军惨胜,要是真这么打,战国四大名将也太水了。
廉颇
有一部分人认为秦国在长平和赵国对峙是认为秦国准备和赵国拼后勤,打消耗战,但是打消耗战的前提是自己的补给是几倍于敌方,就比如三国时期,魏国地广人多,可以慢慢耗死蜀国,吴国。秦国虽然变法后国力强盛,但是军粮也就比赵国多有限,没有形成数倍于赵国的优势,起不到决定作用,其实当时双方比拼的还有布阵等等。
在这场战役中,白起,廉颇,王纥几乎做到了极致,白起一战消灭45万赵军,当时秦国的战法是用一支部队引诱赵军主力进入山谷,然后主力绕道偷袭赵军后方,这种打法在当时算是第一次打出,只要是赵军进攻,无论是赵括还是廉颇领军,白起都会用这个战法。偷袭后方关键是让出丹水,一则是诱敌深入,二来是便于隐藏兵力,三来实际由对方变成背水一战,这个道理白起和廉颇都懂,那么廉颇就不会再没有杀伤秦军主力的前提下渡过丹水,白起知道廉颇的想法,所以在丹水东岸放置一部分兵力,又在西岸布置第二条防线,挡住赵军进攻,掩护东岸部队撤退,反之廉颇也知道白起的布阵,会选择一支部队秘密过河,与主力部分两边配合,白起知道了廉颇这样破解他的战法也会防备,如果真的这样打起来,两边也只能保持僵持,双方都无法取得优势。
白起在廉颇领兵时不会主动出击,因为廉颇毫无破绽,廉颇也不会主动,如果后方被偷袭就会直接惨败,所以就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我们来看看名将廉颇是怎么打的,长平地势险要,进退都不方便,那么秦军主力没有被消耗,廉颇不可能会主动出击。廉颇的打法就是必须阻击住第一波秦军,这种阻击战会设计好几次,廉颇以少部分兵力构建第一道防线,扎在秦军必经之路上,秦军若直接深入腹地,则赵军袭其后路,秦军就必须要拔掉这些钉子,主力才能安心去攻打长平关故关一带防线,廉颇才能有充足时间布置真正的防线。当廉颇修筑好防线后,王纥攻占不了,双发的战法就发生变化了,秦军主力摆在前面,王纥担心赵军抄其后路,进攻也必须留部队守护后方,一旦撤兵可以挡住赵军,避免被双面夹击,廉颇也在等秦军犯错。
赵括纸上谈兵
但是身为名将的廉颇不会犯错,此时秦军就用了反间计,赵人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换掉了廉颇,让赵括当主帅,赵括来了之后试探进攻,直接把丹水附近的秦兵打退,这让赵括有了轻敌之心。带上主力部队一波冲过去,结果到了秦军布防的位置遭到强力阻击,这个时候才反应过来后方有问题,但是身为名将的白起怎么还会给机会呢,一举击败赵国,坑杀40万大军,赵国因为愚蠢换掉了廉颇,导致自己实力大幅削弱,从此无力抵御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