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被称为燕赵大地,是因为燕国和赵国的都城及主要国土在河北。
实际上,河北不只有燕赵,在如今河北省会石家庄附近这一大片区域,在公元前296年之前的春秋战国却一直属于另一大强国"中山"。
没错,就是那个“中山狼”的中山国。中山国建国于公元前506年,因国都中人城中有山,所以被称为“中山”。
历史渊源,早至西周。
公元前774年,周王封了鲜虞1支国君为“子”,而这个鲜虞就是中山的前身。
中山侯获周天子分封之后,把他的侯国封地赐分在燕晋之间。那里的原始居民是来自北方的狄族鲜虞部落,称为白狄。中山国建立之后,中山侯秉承周王室制度,把国民鲜虞人逐步教化。因此,中山国虽是外族,实际上却是一个华夏化的戎狄国家。
三次立国,命运多舛
建国后的中山国,在史料中记载几无,说明当时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国。直到公元前506年,才有了零星记载。《左传*襄公十八年》,突兀一句,“十有八年春,白狄始来。”
此后的中山国依然命途多舛,先后三次立国,第一次亡于晋国内乱,第二次被魏国吞并,直到公元前380年,中山桓公驱逐魏人,重建中山国,历经两代国主的励精图治,多次击败强大的魏国、赵国、燕国甚至相对较远的齐国。
公元前323年与韩、魏、赵、燕五国相王,在战国时期相王就是对该国的认可。可见在当时中山国的地位。后又参与平叛燕国内乱,吞并了大量燕国的土地,国力达到鼎盛,战车千乘,国土方圆500里。在这一时期能达到"千乘之国"的并不多,说它是战国时期的第八雄也就毫无争议了。
中山侯钺
修建长城,对抗赵国,灭于赵武灵王
中山桓公复国之后,赵国逐渐成了中山国最大的威胁。于是中山国修长城,引水围鄗,攻守并举对抗赵国。而赵国一直视中山国为心腹大患,所以时刻都想攻灭中山国,两国互有攻伐,中山国甚至多次取胜。
中山国的地势,嵌入赵国腹心,是赵国的心腹大患。《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继位后云“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遂将中山之患视为第一要务。
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后,赵国国力大增,终于取得了最终上风。
公元前306年,赵国举二十万之众大举攻打中山国,第二年,中山国不敌,只得求和。公元前301年,赵军攻破中山国都城,中山王妾子次虫逃往齐国,赵国立中山王尚为傀儡。公元前296年,赵国废中山王尚,吞并中山国,
从此中山国就消失在了历史的舞台,虽然中山国国力一度堪称战国第八雄,但终究因其由“白狄”所建,而不为华夏主流文化所接纳,从而被选择性遗忘,这就是中山国少见于史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