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朋友讲了个有意思的故事,说是有个女性移民美国后去买马桶,执意要买非中国产的。买之前反复确认,看到马桶上标着"made in PRC",确信这不是中国货,于是心满意足地多花几百美元买下。
结果拆包安装后才知道,PRC其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文缩写,她挑来选去,花了大价钱,买的竟然还是中国产的马桶。这位女士当场破防,感慨出国几千里,却还是摆脱不了中国制造。
这个小故事引起我的思考。不知从何时起,"润"成了一个流行词,指那些想方设法离开原生国家的人群。而"破防"则形象地描述了情绪防线被击破的状态。这位女士的经历,或许正映射了一些移民群体复杂而矛盾的心理。
说实话,我对这类现象并不陌生。前几年有位大学同学移民加拿大,天天在朋友圈晒多么美好的生活。某天他发了张雪景照片,我随口评论"看着真冷啊",没想到他立马私信我一大段抱怨——水电费多贵、房租多高、工作多难找。表面光鲜,内心焦虑,这种双面性在移民群体中似乎并不少见。
回到马桶,我倒不认为这完全是智商问题。更多的可能是一种"身份焦虑"在作祟。为什么要刻意逃避中国制造?或许是担心产品质量,但若真如此,为何不查阅消费者评价而只看产地?这背后,恐怕是对"移民身份"的一种过度强调和表演。
话说回来,无论是否移民,每个人都有选择商品的自由。问题在于,当这种选择夹杂着身份认同的焦虑时,往往会产生非理性的判断。几百美元买的不是马桶,而是一种"我已经是美国人了"的自我确认。这种心态,多少有些可悲。
其实类似的例子很多。我有个远房亲戚移民澳洲后,回国探亲时带了一堆澳洲产的维生素和保健品,坚称比国内的好。后来一查,发现他买的那些牌子,生产线全在中国,只是贴了澳洲标签而已。知道真相后,他倒没有"破防",反而坦然接受了。这种心态,反而更为健康。
人这一生,总是在不同的地方寻找归属感。有人通过改变居住地,有人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还有人通过改变消费习惯。没有对错之分。但如果这种变化建立在对过去的全盘否定上,那么无论走到哪里,内心都难以真正安宁。
我猜那位买马桶的女士并不是真的讨厌中国制造。她可能只是希望通过拒绝使用中国产品来证明自己"脱离"了过去的身份。然而现实啪啪打脸——全球化时代,你几乎无法逃离任何一个主要制造国的产品。美国人用中国马桶,中国人用美国iPhone,这很正常,不是吗?
有时候我会想,真正的"国际视野"不是用脚投票,而是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不同国家的产品和文化。好的就是好的,差的就是差的,不需要因为产地而预设立场。这种客观恰恰是很多"润人"所缺乏的。
记得去年在一个留学生聚会上,一位刚来美国的学生滔滔不绝地批评中国的这个那个。旁边一位已在美多年的华人教授静静听完,只说了一句:"当你真正融入这里,就不会再有刻意批评故乡的冲动了。"这话颇有深意。
其实,很多移民美国的中国人在生活上会有类似经历。刚开始排斥国货,到后来发现家门口的中超反而是最常去的地方。前段时间看到数据,美国亚马逊上很多生活用品的畅销品牌恰恰是中国制造。市场不会骗人,质量和价格才是王道,与国别无关。
马桶事件让我想起自己曾经的固执。年轻时坚信国外的月亮更圆,后来环游几国,见过不同文化,才渐渐放下偏见。世界这么大,每个地方都有可取之处,也都有不足。以开放心态去体验,才能真正获得成长。
那个"破防"的女士后来怎样了?我并不知晓。但希望她能走出这种心态困境。毕竟,马桶只是个如厕工具,制造地并不能决定你的身份认同。无论你身在何处,真正的归属感来自内心的安宁与接纳。
最后想说,每个人的选择都值得尊重。移民也好,留下也罢,都是基于个人情况做出的决定。重要的是心态,而非地点。如果内心始终处于矛盾与焦虑中,那么无论身在何处,都难以获得真正的幸福。个人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