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备在夷陵惨败于陆逊,因为没有做好防火?毛泽东的评论一针见血
创始人
2025-08-26 11:32:44
0

熟悉三国的朋友们都知道汉末三国当中,有着改变历史走向的三大战役,分别是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曹操与孙刘联盟的“赤壁之战”,刘备与孙权的“夷陵之战。”

这三大战役都与火有关,而夷陵之战最为惨烈,这一仗几乎让刘备经营多年的家底败个精光。千百年来,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的原因一直没有个定论。

直到一千八百多年后,伟大领袖毛泽东一针见血地给出了答案:刘备输在没有在运动中歼敌。

毛主席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夷陵之战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能让刘备如此大败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三国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场战役——夷陵之战。

一,

夷陵之战的起因

夷陵之战前前后后都充满了谜团。不光是刘备的战败原因,就连夷陵之战的起因,千百年来史学界仍旧争论不休。我们来简单说下战争背景。

公元219年前后,刘备在汉中与曹操对峙,最终曹操军敌不过刘备军,撤出了汉中地区。

此时镇守荆州的关羽为了响应他的哥哥刘备在汉中的胜利,尽起荆州精兵,北上进攻曹魏的樊城。镇守樊城的曹魏名将曹仁不敌关羽,坚守城池

不出

,战争陷入了僵持阶段。

就在此时,东吴的使者到了关羽大营内,对关羽表示,吴主孙权希望让自己的儿子娶关羽的女儿,两家结个儿女亲家,共同抵御曹魏。

可是关羽非但不同意,反而大骂东吴使者,这让孙权十分恼怒,加上屯刘派的首领吕蒙再次向孙权献计袭取荆州,于是孙权暗中与曹操联系,希望两家共同夹击关羽。

曹操同意了孙权的计划,派徐晃,张辽等人去樊城支援曹仁,孙权这边派出吕蒙,陆逊等人偷袭荆州,两面夹击关羽。关羽不敌,败走麦城,最终被孙权俘虏然后斩首。

当刘备听到了荆州丢失的消息与关羽的死讯时,大怒,立刻要派兵进攻孙权为关羽报仇,被赵云,诸葛亮等人先用“报仇先要积蓄力量”为理由拦了下来。

等过了一年之后,刘备还是忍不下这口气,加上三弟张飞被部将刺杀,首级被部将割去献给东吴了,这让刘备忍无可忍,尽起全国兵力进攻东吴,于是夷陵之战爆发。

以上这个战争起因只是夷陵之战爆发原因的其中之一,其实没有这么简单,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且听我一一道来。

首先那就是为关羽报仇。

史书记载刘备是个颇重义气的人,当年刘备南下讨伐袁术的时候,是留张飞镇守的徐州。但张飞生性嗜酒,酒后无故鞭挞徐州的部将曹性。

曹性心生怨恨,于是联合了吕布打败了张飞,夺了徐州城。

此战张飞败得非常狼狈,仅自己逃出了包围,跑到了刘备身边,连刘备的妻子孩子都没

来得及

顾。

见到刘备后,张飞欲自杀谢罪,刘备此时说了一句千古名言:“兄弟如手足,老婆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段,安可续?”

刘备认为老婆没了可以继续娶,但是兄弟没了那就彻底没了。因此,关羽被东吴杀害了,刘备有着一定要为关羽报仇的理由。

第二个原因就与蜀汉政权的成员结构有关了。

刘备的蜀汉政权由三批人组成:首先是刘备本人走南闯北的老班底,比如关羽张飞赵云孙乾简雍等人;其次是刘备占据荆州期间收纳的荆州集团,比如黄忠马良霍峻魏延等人;最后是占据西川之后的投降派,比如李严法正吴懿等人。

荆州集团的人在蜀汉政权里占了大多数,这些人跟随刘备进攻西川,已经很多年没有回到家乡了,心中肯定是四年家乡旧土的,可此时的家乡已经被敌人占据了,这帮人是肯定想打回去夺回荆州的,因此这些人是非常支持刘备伐吴的。

并且刘备本人也知道,如果不夺回荆州,荆州集团这帮人弄不好要哗变,甚至造反,为了安稳内部,刘备是一定要伐吴的。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蜀汉集团的整个战略路线问题

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计划,占据荆州了之后可以北上直接进攻曹魏的宛城,洛阳等腹地,如果刘备想一统天下,那么荆州这个地方不容有失,是一定要夺回来的!

根据以上的分析,刘备有着一定要夺回荆州的理由,纵然是蜀汉帝国刚刚成立,国力不济,也要硬着头皮打下去。

熟悉三国的朋友们都知道,后来在夷陵,刘备连营七百里,被陆逊一把火烧的干净。

那么刘备为什么要连营七百里呢?刘备被火烧是没有做好防火工作吗?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夷陵之战的过程。

二,

夷陵之战的经过

夷陵之战爆发初期,曹魏的细作就把刘备连营七百里的事情告知了魏文帝曹丕,曹丕听闻后大笑刘备,并且说了一段有名的评价:

“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

曹丕的观点认为,刘备此番带来攻打东吴的兵力本来就不多,根本不足以灭掉吴国,应该集中兵力作战。可刘备不光不集中兵力,反而分散兵力,连营七百里,让东吴有机会各个击破,这就是典型的取败之道。

其实在吕蒙的“白衣渡江”,擒杀了关羽之后,东吴便顺势占据了蜀汉政权原本占据的荆州地区,将蜀吴边境推至到了三峡附近,军事上占据了地利。

公元221年5月刘备称帝,史称“昭烈帝”,同年7月就起兵进攻东吴。根据史书记载,刘备派遣的先锋部队约一万人,刘备本队三万多人,加上从五溪蛮夷派来的支援部队一万多人,共计五万多人,气势汹汹的进攻东吴的荆州地区。

别看刘备兵力不多,也就五万多人,但这都是刘备手里最精锐的部队,因此战争初期刘备打得相当顺利,在水陆并进的情况下,很快打出了三峡口,其先锋部队一直打到了巫地。

在夷陵之战的前哨战——巫地之战中,刘备的先锋吴班,冯习等人击败了东吴守将李异,大大地鼓舞了蜀汉军队的士气;另外,为了防止北方的曹魏趁机偷袭,刘备派遣黄权率领水军驻扎在长江北岸防守。此时蜀汉的

兵峰

正旺盛,东吴一时间无力抵抗。

面对威不可当的蜀军,孙权最终听从了大臣阚泽的建议,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领朱然,徐盛,韩当等东吴名将,统帅五万大军前往前线抵御蜀军;同时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主动派人去北方向曹魏称臣,魏文帝曹丕大喜,加封孙权为“吴王”,只有口头上的封赏,并没有派一兵一卒支援东吴。

陆逊到达前线后,并没有主动进攻蜀军,反而在蜀军进攻之后一退再退,甚至把江陵等城池都让给刘备了。这让东吴诸将颇为不服,陆逊解释道,

首先蜀军是刘备的精锐,战斗力高,其次蜀军连战连胜,士气正旺,最后刘备大军占据了巫山,秭归等两岸山道地区,占据了有利地形,加之蜀军本来就擅长山地作战,如果我们主动进攻蜀军必然会大败。

可诸将不信,于是徐盛韩当等人主动进攻蜀军,果然遭到大败,从此东吴诸将对陆逊的话深信不疑。

等吴军一直退到了夷陵地区,就不再往后退了,而是就地扎营,坚守不出。为什么到了夷陵陆逊就不退了呢?这和夷陵的地形有关。

夷陵与吴军之前和蜀军交战的地方不同,夷陵这个地方地势相对平坦,树林较多,易于防守,而且自从蜀军兵出峡口已经深入东吴境内三百多里了,进攻的势头已经开始停顿下来了。

因此蜀军在久攻不下之后,不得已在已经占领的地方包括巫峡,巫地至夷陵这段长达七八余里建立了几十个营寨,这样会方便联络。

从公元221年7月刘备出兵,一直到第二年6月,蜀军一直在夷陵与吴军僵持不下。渐渐的,蜀军的士气开始下降,士兵的

斗志

慢慢的松懈。加上6月时节正是天气最热的时候,驻扎在陆地上的蜀军不胜其苦,刘备无奈,只好把军营扎在树枝茂密的林地之中。

此时的陆逊看到蜀军士气低迷,战斗力低下,认为时机已到,决定出击反攻蜀军。

反击前夕陆逊曾亲自到蜀汉的军营前查看,他看到蜀军的营寨都是用木头筑成的,周围全是树林,荒草,如果用火攻的话,一定会大获全胜。

因此在反攻开始时,吴军将士每人都拿了一把茅草,趁着风大开始放火。一时间火势滔天,陆逊则趁势率军反攻。可此时蜀军营内大乱,压根无力抵抗吴军的进攻,顿时大败,死伤惨重。

同时陆逊派遣朱然,韩当等人率军占据了涿乡,切断了蜀军撤退的必经之路,加之蜀军在巫峡,巫地至夷陵这一线上的军营都是连载一起的,都被火连烧了起来,因此陆逊造就了“火烧连营七百里”的壮举,重创了蜀军。

最终,在蜀军诸将的拼死保护下,刘备趁着夜色逃出重围,逃到了白帝城,刘备带来的五万蜀军精锐死伤殆尽。

最终,夷陵之战以刘备“仅以身免”,蜀军全军覆没而告终。

那么新的问题来了,刘备为什么会如此惨败呢?那他有没有回旋的余地呢?

就如前文提到毛主席的评价就相当中肯:刘备输在没有在运动中歼敌。为什么这么说呢?

三,

刘备惨败的原因

前文提到过魏文帝曹丕的评价,曹丕认为刘备应该集中兵力作战。虽说曹丕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事情应该从多个角度看待,曹丕的看法未免有些片面了,刘备失败的原因不光只有“连营七百里”这一个原因。

其实刘备在夷陵战败的原因有很多,我们来逐一分析。

首先就是孤军深入。

前文提到,自从蜀军从峡口出来,一直到夷陵,这一路下路战线长达七百余里,战线过长就会首尾不相顾,前面一旦遭到阻击后续的部队很难快速的支援到。

其次就是刘备轻敌,不听劝阻。

当刘备的大军出了峡口之后,蜀军的水军都督黄权就曾向刘备建议道:“吴军是擅长水战的,我军又是一路顺江而下的,一旦遭到什么变故,很难退回来。

因此我请求让我率领先头部队打头阵,探清吴军的虚实,而陛下您应该在大本营坐镇。”

这本来是个非常好的建议,既能探清吴军的情况又能让刘备不会处在危险的境地,但是刘备并没有听从黄权的建议。

第三就是刘备放弃了水陆并进的战术,把水军全部调上了岸。

陆逊曾给孙权写信说道,他就怕蜀军的水陆并进,一旦这样东吴就会首尾难顾。可刘备居然主动放弃了水陆并进,这让陆逊有了可乘之机。

第四就是刘备时间选择的不对。

刘备从公元221年7月出兵,一直打到了第二年的6月,打了将近一年时间。此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久攻不下之后,火速退兵,等到了秋天再进攻吴军,避免因为天气炎热导致士气低迷让吴军有了可乘之机。

第五就是毛主席所说的,刘备输在没有在运动中歼敌。

蜀军从公元222年1月开始在夷陵与吴军对峙,一直对峙到了6月,可以说是足足浪费了半年时间。在此期间,刘备完全可以集中兵力,发挥水军的机动性优势,顺江直下直接进攻敌人腹地,比如荆南的长沙,桂阳等地。

这样做的话既可以打破僵局,又可以分散敌人的注意力,让敌人疲于奔命。

只可惜刘备并没有这么做,他过于迷信希望在夷陵这个地方一举歼灭吴军主力,因此将大军驻扎在山林之间,这样做无异是作茧自缚,岂有不败的道理?

毛主席的这番点评和他的亲身经历有莫大的关系。

世人都知道毛主席用兵如神,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毛主席打仗从来不消极防守,一旦有机会,毛主席就会寻求外线主动进攻敌人,让敌人疲于奔命,这样就能在运动中歼敌,让敌人防不胜防,如此一来,就能化被动为主动,从而打破僵局,反败为胜

比如“四渡赤水”,“千里跃进大别山”,都是毛主席主动寻求外线作战的典范。

[图片21]

结语:对于夷陵之战刘备惨败的原因,千百年来一直有诸多名家点评,但是现在看来只有毛主席的评价最为中肯,直接道明原因,切中要害,这主要是因为这都是毛主席在实战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历。

我们在唏嘘刘备惨败下场的同时,也不得不钦佩毛主席的独到眼光与用兵如神。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古代的帝王将相都认为读历史有大... 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 其一,视野和动机不一样。 普通人读历史有一个感觉,就是只能共情,不能...
原创 顺... 在大清历史中,皇族的结婚基本都是与草原蒙古部落和少数民族的女子联姻!这样既能巩固满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
文明之声 | 《前进报》印刷机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
原创 诸... 孔明是蜀汉后期真正的实权掌控者,他做了刘禅的相父之后,他不计后果的一直南征北伐,令百姓叫苦连天,相信...
原创 为... 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而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魏国以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优势,成为了一个人才集中基...
冷战开启之前,美国为何一直扶持... 美国对苏俄战略博弈的历史逻辑与地缘政治演化。 作为二十世纪全球地缘政治的主要操盘手,美国对苏俄的战略...
原创 除... 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2920期。抗美援朝战争中,彭总是当之无愧的志愿军统帅,但志愿军的历任代司令员...
原创 顺... 唐贞观年间,李世民的大业已定,闲暇之余他有了所有帝王都会有的愁绪,那就是这大唐基业到底可以存续多少年...
原创 玄... 引言 公元626年七月初二,太极宫北门响起的刀剑声,彻底撕裂了唐王朝的平静。当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
原创 9...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在某音上刷到了一间全屋配备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