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欧盟站队美国”这件事:
1、欧盟那些国家从自己的历史出发,都会本能自觉地“站队美国”,如果不跟在美国后面,那是“数典忘祖”。
2、如果一个欧洲国家的领导人不跟在美国后面,坚决要带着本国走独立的道路,那么这个人要么横尸街头;要么因为腐败、绯闻下台。
最近芬兰女总理热舞视频不就是这么回事吗?早期的帕尔梅被杀不也是这么回事吗?因为美国已经深度控制欧洲。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前的世界
美国历史很短,它的出现是一个“异数”;实际上美国就是欧洲国家在宗教斗争中落败的清教徒建立的国家,是欧洲白人建立的国家;其中盎格鲁撒克逊人最多。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之前,欧洲是一个混乱、杀戮的世界。
欧洲文明发端于古希腊时,东、北欧荒无人烟;中、西欧是蛮族部落打猎的地盘。
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四处征伐,将希腊文明传遍欧洲,就连古埃及也服膺于亚历山大大帝的旗下。
马其顿帝国分裂后,希腊文明式微,但仍然深深影响着接下来的罗马帝国。
古罗马帝国是欧洲的统一政权,范围很广,盎格鲁撒克逊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等等,在罗马帝国眼里,都是野蛮、不开化的“蛮族”。
但是,罗马帝国是一个以军事征服为主的政权,他们从来没有提出一个大一统的理念,也没有强有力的核心领导,这个帝国是松散的、容易分裂的。
希腊、埃及还是有自己文明的,罗马帝国对他们保持着应有的尊重。罗马帝国不断地扩张,让欧洲蛮族渐渐走进文明;但帝国无节制的扩张也让帝国走向灭亡。
在蛮族的不断攻击下,罗马帝国没办法保持其统一,分裂东、西两个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处在欧洲各人种攻击的中心,不久就灭亡了,继续分裂成东、中、西法兰克王国。
一个小国林立的欧洲出现了,他们在欧洲大地上互相抢夺、厮杀,战争、饥荒如影随形,瘟疫更是让欧洲大地死气沉沉。
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奴隶,都生活在痛苦之中,这就是欧洲著名的“黑暗的中世纪”。
东罗马帝国中心在君士坦丁堡,他们延续的时间比较长。虽然有战乱,但罗马帝国的文化、典籍,还是很好地保存了下来,这是欧洲文明的根源。
同时期的世界还有几个大的文明体存在。远在东方的亚洲大陆,中华文明蓬勃发展,经济强盛;
虽然不断有北方游牧部落的侵扰,但中原帝国仍然保持了统一、延续,只是皇帝经常更换。
亚洲另一个文明在南部的印度次大陆,文明的中心是现在的巴基斯坦境内。
印度次大陆文明和外来文明结合在这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虽然印度各地土邦林立,但这里的王朝一直稳定。
欧洲东北方的俄罗斯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他们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一种独特的文明,而是东西方文化的结合。
俄罗斯人本来也饱受外族入侵之苦,当他们进入留里克王朝后,北欧人喜欢扩张劫掠的特点就在这个民族的血液里扎下了根。
他们和西欧各国关系变得微妙,既对立倾轧又互通有无、既战争不断又惺惺相惜。
至于非洲、美洲,那个时候还是土著人生活的地方,欧亚大陆还没人知道美洲的存在。
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给黑暗的欧洲带来文艺复兴
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是一个非常混乱、反智的时期,教会在欧洲掌握了决定性权力。
为了抢夺东罗马帝国余脉的拜占庭帝国的财富,也是为了转移混乱欧洲的矛盾,在教皇的号召下,欧洲人发起了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说是要讨伐异端,但挨打的总是拜占庭帝国。
终于,在十字军的轮番打击之下、在奥斯曼帝国最后的雷霆一击之下,拜占庭帝国在1453年灭亡了。
帝国的象征——双头鹰标志被拜占庭末代公主带到沙俄,所以沙俄一直以“东罗马帝国继承者”的身份自居。
但拜占庭帝国的贵族、学者大部分都回到了欧洲,那里是他们的根;随着他们回到欧洲的,还有传承千年的古罗马传统文化和工艺、知识、典籍。
这些从东罗马帝国回归欧洲的文化,极大地震动了欧洲;因为这些文化本来他们也有,但由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进入黑暗的中世纪,这些东西在欧洲丢失了。
所以,拜占庭帝国灭亡,给欧洲带来“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说是“文艺”,实际上是一次全面的文化复古运动,也是一次科技跃进的运动。
到16世纪,欧洲地区在艺术、建筑、哲学、文学、音乐、科学技术、政治,宗教以及智力探究的其他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尤其科学技术的发展结合欧洲人惯于冒险的特点,再加上奥斯曼帝国遏制了东西方贸易的咽喉,使得欧洲国家想另辟一条贸易通道,“大航海时代”就这么到来了。
随着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欧洲国家发达了,他们在美洲建立了殖民地,大批在欧洲属于非主流的清教徒、探险者,甚至作奸犯科的人纷纷来到美洲生活。渐渐地,美国就这么建立了。
而同时期的中原王朝,还沉浸在自己“家天下”的封建王朝,明朝不断地和北方蒙古争斗,想要安定北方;地理上大西北的山脉也天然屏障了西方的影响。
到了清朝,惯于封闭保守的皇朝还是没有一点改变的想法,他们拒绝了西方传来的工业文明,沉浸在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之中。
当西方传教士把西方科技发展的产品展示给皇帝看时,还被皇帝呵斥为“奇技淫巧”。比如乾隆皇帝,明显看到火枪的威力,但他还是更加钟爱弓箭刀枪。
反而是一衣带水的日本,顺势接受了西方的工业文明。而中原王朝的大清,被西方各国瓜分、殖民,国家领土沦丧、任人宰割、民不聊生。
印度也和中国一样,他们不是拒绝外来的科技,而是在土邦内讧和外来侵略之下,被西方国家殖民。荷兰、法国、英国在印度不断争夺,最后英国胜出,把印度变成英国的殖民地。
经过了殖民时期,世界上的大局基本定了下来:先进入工业化的国家成为世界的“领头羊”,这些国家是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美国和亚洲的日本。
其他国家基本都是这些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如果按照人类社会类比,大致上是:
先进入工业化的国家是上流社会人士,他们掌握先进的科技、占据绝大部分资源;
其他国家就是“劳力者”,受制于人。
三、一战、二战是殖民国家内部势力范围的再划分
殖民时期,世界大局基本确定,不会发生什么变化;但殖民国家内部却矛盾重重,主要是他们对自己的利益有不同的追求。
比如后发的德国、沙俄明显要求得到更多的势力范围;而英国、法国这些老牌国家又不愿意退让。矛盾积累多了,一个火星就能点燃,世界大战开打了。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国家打得精疲力尽;两次大战都是美国作为关键力量,在最后一锤定音地决定了胜负。
本来是西方国家一员的沙皇俄国在一战期间灭亡了,取而代之的是苏联。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加上历史上就有的排斥,苏联成为西方国家的眼中钉、肉中刺。
美国自己就是从殖民地上建立的,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要西方国家放弃殖民地;美国的提议被英国人否掉了,那时候英国是世界上说了算的国家。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世界局势比殖民地时期有了新的变化。殖民地纷纷独立,但他们不得不依附在大国身上发展,因为在科技、经济、军事各方面,新出现的国家太弱了。
德国、意大利、日本在二战中战败,他们不得不按照美国、英国、法国等老牌帝国的要求进行改造。改造完成后,他们还是留在第一批工业国的集团里,作为世界“领头羊”集团的一员。
由此可以看出,二战后的局势虽然发生变化,但本质上还是西方国家领导着世界,区别的一点仅仅是霸主由英国变成美国。
对于二战的定义,也无处不体现西方国家的心思,他们忽略掉苏联、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淡化这些国家在二战中的牺牲,甚至连日军的大屠杀,在他们眼里都不是什么事。
在西方国家眼里,白人的牺牲才是牺牲,决定战后秩序的重要因素是欧洲战场,其他地方的战争,都不是很重要的,除了太平洋战争,那时美国打的,所以也很重要。
表面看,殖民地没有了,但世界仍然是殖民地时期的样子:美国、欧洲国家掌握技术、资源;世界是他们的市场和资源地;其他国家只能在他们的分工下,作为工厂存在。
所以,在欧洲国家的意识里,美国遏制他们,就如同当年他们遏制美国一样,是他们“领导者”内部的事;他们绝不会因为内部的问题,而不站队美国,毕竟美国是他们的老大。
欧洲国家也害怕失去“领导”地位,因为他们在殖民时期积攒的家底几乎挥霍得差不多了,现在所剩的,只是一些高技术方面的优势;再有的话,就是一些第三产业的优势。
而这些优势想要变现,维持他们居高不下的开支和高得出奇的社会福利,首要条件就是把自己紧紧绑在美国一起,坐稳世界食物链最高端;
其次要把其他国家锁在发展中位置,让他们不断给西方国家输送利益。所以,即使美国遏制欧洲,美国每次搞事,欧洲还是站队美国。
四、其实美国已经把欧洲控制得紧紧的
从二战结束到现在,美国通过冷战,利用欧洲国家对战争的恐惧,早已经把欧洲紧紧控制在手里。欧洲国家内部很多团体、欧盟内部许多官员,实际上已经成为美国的代言人。
欧洲没有美国驻军的主要国家不多,法国就是一个,所以法国在外交上多少还有点自主权。但即使是法国,他们也不能逃脱法国的控制。
比如当年的卡恩事件,就是美国清除对自己不利的政治人物的手段;萨科齐因为对南联盟战争有自己的想法,想减弱欧洲对美国的依赖,结果选举下台,还了监狱。
在欧洲,德国基本没有政治上地位、英国是美国的特殊关系国家、法国独木难成事,并且这根独木还不是很强大的巨木。欧洲国家实际上大部分被美国控制了,不跟也不行。
说两个例子:1986年2月28日晚上,当时的瑞典首相帕尔梅被暗杀,直到现在,这个案件还是个无头案。
帕尔梅是瑞典“社会民主党”人,成为瑞典首相后,他通雄心勃勃地进行改革,重新定义瑞典的中立政策,支持去殖民化、反对拉美独裁者。
最近几天,芬兰女总理马林热舞事件爆出,她是芬兰“社会民主党”人,年轻、有活力、喜欢跳舞。这也不是她第一次跳舞。
但她很巧妙地处理好芬兰加入北约事件,让这个令俄罗斯头痛的问题暂时变得安静下来,“热舞视频”就在网络上传出,搞得满城风雨,下一步是否辞职还是问题。
美国的CIA,经费很足、手段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