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夷陵打了败仗,就像小说里写的那样,他的七百里长军营被大火烧了个精光,七十多万大军几乎全没了,连老将黄忠也被马忠一箭射伤,最后因伤重而死。
一读这描述,有的读者怕是要笑出声了:想想那时候,三国所有的兵马加一块儿,恐怕都凑不齐七十万呢。黄忠啊,他在夷陵之战前两年就没了,连刘备称帝那会儿都没能赶上,又咋可能在蜀汉章武二年被马忠给射杀了?
刘备在夷陵之战里,虽说没动用上七十万大军,五虎将也没折损,但损失真挺大的。士兵死的、被抓的,至少有一万多,多的可能有三万。黄权没办法,只好投降了魏国。战场上,至少四位大将丢了性命。还有一位本来是诸葛亮接班人的高官,也在这场仗里没了,他不但是刘备的好帮手,还是诸葛亮的拜把子兄弟。
刘备说要给关羽报仇,带着水路和陆路的军队大举攻打东吴。孙权也不傻,他很快就搞清楚了刘备的兵力,还赶紧向曹丕求救,说:“刘备带着四万多人,两三千匹马,从秭归出发了,请快点来帮忙,一起打败他们。”
那时候的曹丕就像老狐狸逗弄小雀儿一样煽风点火:“想当年隗嚣在栒邑闹事栽了跟头,公孙述在扞关被擒吃了败仗,将军你得雄赳赳气昂昂,努力去立下大功,好让我满意啊。”
曹丕搬出各种典籍来鼓动孙权跟他的大舅子刘备打架,但他自己一兵一卒、一粒粮食都不出,反倒加强战备,打算等吴蜀两国分出胜负后,就把那个赢家给灭了。
曹丕心里憋着坏,挑唆别人动手打架,等两边都累得直喘粗气时,他突然亮出了底牌:“秋天九月时,魏国派曹休、张辽、臧霸从洞口出兵,曹仁攻打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则围攻南郡。”
要不是曹丕的军队逼得紧,孙权也不会又去求刘备和解,当时刘备正好身体不舒服拉肚子,就顺势答应了:“那年十月,刘备下令让丞相诸葛亮在成都准备祭祀天地。孙权听说刘备在白帝城,非常害怕,赶紧派人求和。刘备答应了,还派太中大夫宗玮去回复。”
孙权这位赢家都主动来求和,这说明刘备虽然吃了不小的亏,但还没到爬不起来的地步。要是他和曹丕一起攻打孙权,孙权可能就顶不住了。
刘备之所以憋屈地接受了孙权的求和,主要是因为他的实力还没恢复。要是关羽、张飞、黄忠、马超都在,或者法正、庞统中还有一个活着,刘备肯定会趁孙权病,要他命。那样一来,孙权偷袭荆州的行为,可就真是自讨苦吃了。
刘备得在汉中留下足够兵马防着曹丕偷袭,还得留些人手管住那些想搞事的蜀中大家族。所以孙权得到的消息没错:刘备那边就只有大约四万人,外加两三千匹马,不过这些马不全是骑兵用的,可能还有些是用来运东西的。
刘备手头只有四万兵马,带兵的将领也都被陆逊摸得一清二楚:冯习将军是总指挥,张南打前锋,辅匡、赵融、廖淳、傅肜他们各自负责一块。刘备还先派吴班带着几千人在平地上扎营,想跟敌人较量较量。
从冯习到傅肜,这七位都是统领大军、冲在最前面的高级将领。至于关兴和张苞有没有去打夷陵之战,历史资料里压根就没提。
夷陵大战里,有个特别厉害的将军,他就是排在“别督”第三的廖淳。可能说到廖淳,大家没什么印象,但要是提他的另一个名字,那可是大名鼎鼎——廖化,字元俭,他可能是汉末三国时期打仗打得最久的名将了。廖化本来叫淳,是襄阳人。他之前给前将军关羽当过主簿,关羽打了败仗后,他投降了吴国。但他心里还是想回到刘备那边,于是就假装死了,当时大家都信以为真。他趁这个机会,带着老母亲白天黑夜地往西边走,后来正好碰上刘备东征,两人在秭归碰面了。
廖化在逃往西川的途中,碰巧撞上了刘备的远征队伍。刘备一见到廖化,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立刻任命他为宜都太守,让他单独带领一支军队(做别督)。
打仗时廖化当的都督是临时职位,夷陵之战打完后,廖化就变成了正式的广武都督、丞相的帮手、右车骑将军,还有了假节的权力,并且兼任并州刺史,被封为中乡侯。他一直干到蜀汉消失,在去洛阳的路上生病去世了。
蜀汉那七位大将里,后面史料还提到了张飞的副手、伐吴的先锋吴班。这家伙其实也是皇亲国戚,夷陵之战打了败仗后,他的官职却一路往上升。刘禅当了皇帝没多久,他就当上了骠骑将军,还得了假节的权力,被封为绵阳侯。
吴班具体哪一年去世,历史上没有说清楚。但他的好朋友辅匡,跟着刘备撤退后,一直活到了蜀汉快要灭亡的时候。到了元熙元年,也就是公元238年,辅匡才去世,那时他已经从镇南将军升为了右将军,还被封为了中乡侯。
打完夷陵之战后,就没再听到将军赵融的消息了,但他肯定没在那场仗里牺牲。你想啊,像赵融那样的大都督,要是被东吴抓了或者杀了,东吴肯定得大肆宣扬,记在战功本上。可东吴的战功本上只写了他们杀了蜀汉三个大将:陆逊让人点火烧营,一看火候到了,就带着所有军队一起冲,杀了张南、冯习和那个胡人的首领沙摩柯,还攻破了四十多个军营。蜀汉的杜路、刘宁等人只好投降。刘备呢,跑到马鞍山上,摆开阵势保护自己。陆逊指挥军队从四面八方围攻,蜀汉军队一下子就垮了,死了上万人。还有个叫傅肜的,在刘备撤退时负责断后,手下士兵都战死了,东吴的将领劝他投降,他大骂:‘东吴的狗贼!哪有汉朝将军投降的!’然后就战死了。
杜路和刘宁举手投降了,黄权也跟着投降,刘备身边有名的大将,看起来就只有冯习、张南、傅肜、沙摩柯这四位牺牲了。
这四位都是都督和胡王级别的大将,在夷陵之战打响前,他们名气并不大。所以,他们战死对蜀汉来说,影响不是特别大。刘备和诸葛亮最难过的不是那四位投靠魏国的黄权手下战死,而是侍中马良的不幸遇难。
马良并没有像小说里写的那样,画了一张刘备七百里连营的地图跑回成都告诉诸葛亮,他其实是直接在打仗时牺牲了。刘备称帝后,让马良做了侍中。后来刘备去打东吴,派马良去武陵招抚五溪的少数民族,那些部落首领都接受了封号,一切都按马良的安排进行。可惜后来刘备在夷陵打了败仗,马良也不幸遇难了。
在曹魏后来推行的九品官制里,黄钺大将军、三公和丞相都是最高等级,也就是第一品;接下来是四征、四镇、车骑、骠骑和各大将军,他们属于第二品;侍中则是第三品里最高的,再往下就是散骑常侍、中常侍、尚书令、左右仆射和尚书这些官职。换句话说,要是按曹魏的官制来算,马良就相当于副丞相那样的大官。
就连自称汉室正宗的刘备集团里,侍中也是个非常厉害的官职。咱们瞅瞅诸葛亮的《出师表》,就能瞧出侍中差不多就是丞相手底下最牛的文官了,地位比后来接替诸葛亮的费祎和蒋琬高多了。想当年,先主刘备做了汉中王,蒋琬就进了朝廷当尚书郎。建兴元年,丞相诸葛亮开了府署,招蒋琬做了东曹掾。先主立了太子,费祎和另外一人都做了舍人,后来又升了庶子。等后主即位,他俩就成了黄门侍郎。
马良比诸葛亮年轻,给《三国志》加注的裴松之说他们可能是结拜兄弟:“我觉得马良大概和诸葛亮结成了兄弟,或者两家有亲戚关系;因为诸葛亮年纪大,所以马良叫他大哥。”
马家五兄弟,数马良最好。比起五弟马谡,马良无论是人品、见识还是本事都强多了。诸葛亮特别看重马谡,而刘备也把马良当作自己的左膀右臂。刘备管荆州时,就让马良当了手下,后来还让他去东吴办事,孙权也对他很客气。
治中从事是州牧的助手,地位比郡守还要高。大家想想看:马良年纪轻轻就成为了刘备集团里的重要文官,假如他没有在夷陵之战中牺牲,那他在诸葛亮之后,是不是有可能接过丞相的大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