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后华
微信版第1681期
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领导了新文化运动,创办了《新青年》,当过北大校长,抗战间义无反顾出任驻美大使,且拥有36个博士头衔,为中国近现代文化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胡适从小是由母亲抚养长大的。因为在胡适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离世了。那么胡适为何能在父亲去世后,依然取得卓越的成就?这一切,都离不开他的母亲——冯顺娣。
冯顺娣的娘家在绩溪县岭北乡的中屯村,中屯村还有一个旧称叫东潭,向属七都。中屯村东与六都朱、胡、许、宋毗邻,有石板路通往镇头及翚岭脚、新岭脚往县城,两村相距仅数百米,阡陌相连,鸡犬相闻。北与笔者老家六都首村坦头接壤,可往浩寨、旌德方向。西北与寺后连塍,西南与石家(棋盘村)田地相接,通往七八都旺川、上庄,东南则有路径通歙东五都上源、大源,可达九都孔灵、临溪。所以,四通八达地处绩西盆地中心的中屯村是绩溪岭北地区的交通要冲。
据老辈人说,旧时的中屯村是个比较兴旺的村庄,交通便利,土地肥沃,冯姓、王姓、曹姓共居,兴盛时期有人口有七八百人口。据村中长者及祠堂的陈旧来看,应该是冯氏首迁,次之王姓而后曹姓。其中王姓、曹姓世代多业农,出门经商、学生意的以冯姓居多,主要从事国药、制墨、墨模雕刻等行业。清代后期始,中屯村逐渐衰败,而且败得非常厉害。其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血吸虫病的严重侵害,死于大肚病的不在少数,迫使很多村民向外地播迁。二是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长毛的烧杀掳掠,村中幸存者据胡适先生说,丁壮仅存二三十人。笔者小时候,就知道中屯是个血吸虫重灾区,说起中屯,后面往往都要缀上两个字即“中屯大肚”。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中屯村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断壁残垣、老屋基比比可见。
中屯村的建筑格局与岭南胡雪岩故里湖里村非常相似,村庄座北朝南,村前芦水流淌,与寺后水、常溪水会合后流经大源、孔灵百花潭入扬之河。村子北依芹塘山降,周边颇多良田,一条横摊石板的街衢由东到西从村中贯通。村中居民主要为冯姓、曹姓、王姓,皆建有祠堂。村东一座是冯氏宗祠,村中一座是王氏宗祠,村西一座是曹氏宗祠,而且三座祠堂的格局都相当的大,都有五凤楼式仪门、天井、享堂和寝室,足见其时中屯村诸姓的昌荣。然时过境迁,岁月流淌,当年壮观的王氏祠堂因为年久失修,行将倒塌,八十年代被县财政局作价6000卖給了村人。仪门上方高悬着“曹氏宗祠”巨匾的曹家祠堂解放后改为了绩溪县外贸公司岭北茧站,早安已失去的当年的巍峩。而冯氏宗祠也因风雨侵蚀,疏于管理,九十年代初也行将坍塌,被县财政局作价4000元售卖。
出中屯村西口不远有一座长形跨路亭,三向皆有门,一通六都坦头,一通朱、胡、许、宋,一通七、八都。亭中有座佛龛,不知供养冂哪路菩萨,这就是岭北有名的“三门亭”了。胡适在《四十自述》中说过一件事,他少时就不信佛,有一年来中屯外婆家拜年,回家经三门亭时,欲将亭中菩萨丢到茅厕里去,幸陪伴的长工劝阻未遂。
胡适留学时期,胡适母亲(后排左二)、外婆(后排左三)与江冬秀(后排右二)等合影
现中屯村诸姓,还是以王姓居多,约近十户四十余人,其排行与邻近的庙子山王姓不一样,不知迁自哪里。曹姓还有五六户,二十多人。中屯曹姓排行与旺川曹氏相同,显然为旺川曹氏播迁。村中曹姓老者说,中屯曹姓早先居地是在距离石家南山桥不远八岭碓一带,旧名曹家塘,后来迁到胡家对面前头山,再迁中屯来的,至于始迁祖是谁,《旺川曹氏宗谱》应有载。原先村中最旺的冯姓现在人口则最少,约莫还有五六户,二十来人。
中屯冯氏与岭北名门望族冯村冯氏派别源同,一脉相承。《冯氏族谱》载,唐时,冯氏世居山东益都县(今山东青州),唐肃宗至德元年(756)有繁公者为宦新安,卒于任,葬歙南吴辉(鸿飞),其子定公因事父宦游,敦行孝悌,歙人爱之,遂家于歙,因故今徽州冯谱皆尊定公为徽州一世祖。定公生二子,长子延普,次子延韶。延普公,字可道,生唐宝历二年(826),殁乾宁元年(894)。公天性明敏,博览古今,阴阳历数,弗乐仕进,爱游江湖,偶过绩溪岭北白沙街(今浩寨火烧坦),爱其山环水秀,遂于唐咸通六年(865)迁居白沙街,阙后再迁箬皮坑,因地无间姓,故曰冯村,子孙繁衍。次子延韶世守吴辉,故冯氏后世在编修宗谱时,皆称延普、延韶为新安二世祖。延普公是绩溪冯氏始迁祖,冯氏也是绩溪翚岭以北地区开族最早的家族,比坦头汪氏早百余年。
时至宋初仁宗二年(1023)时,冯氏五世祖大十公生育三子,长曰谥,居白沙街,后迁若皮坑即今于上冯村;次曰誧,迁居下冯村;三曰諝,迁居杨滩之下的龙桥。自六世祖始,冯氏依序分别授于“智、仁、勇”三派世系,并各立分祠,明主敬祖,延脉后世。
勇派始祖(六世祖)谞公迁居下五都龙桥。龙桥又叫龙朝湾,风水极佳。这里旧时有一座较大规模的古墓,墓主人是明代嘉靖年间工部尚书县城“遵义胡”胡松。相传胡松任工部尚书时,与内阁首辅严嵩不和,朝廷准备让他改任刑部尚书,胡松不就,遂以养病为由辞官回乡。一日与友人闲游岭北下五都,途径龙桥,登山远眺,只见徽水蜿蜒曲折,由远穴近,若如游龙来朝,堪为风水宝地。后经堪舆先生指点,在半山筑构佳城,并将龙桥改为了龙朝湾。胡松墓是一座豪华墓葬,有墓庐、明堂、墓道、祭台等,墓道两边有诸多石像生(现存绩溪三雕博物馆)。后来的“遵义胡”不知发昌了没有,姑且不论。但是龙桥毕竟格局还是小了些,不宜大族聚居。勇派六世祖谞公由白沙街迁此,绵延数代,还建起了勇派分祠,但由于历史的变迁和多种原因,与其他各地他姓宗祠一样,勇派冯祠历经沧桑,同毁于世。明代以后,由于龙桥地窄人多,勇派后裔不断迁居异地,谱载只存三支:
一、朱家村炫元公世系:十六世祖观国公分迁六都镇头朱家村(今属长安镇)定居。
二、中屯魁孙公世系:十六世祖魁孙公迁居七都大磡上,由于大坎上严重缺水,不宜聚居,后由十八世祖阴德公由大坎上迁至东潭(即今中屯)世居,并建冯氏分祠。(寺后高仙坦俊公派汪氏明初由旌德新建村分迁绩溪时,也是先择居于七都大坎上,后来也是缺水的原因,再迁到寺后源高仙坦的)。
三、龙桥湾庆寿、雷享公世系:一直世守龙桥湾,后因战乱播迁浙江、休宁临溪等地,现龙桥湾已无一冯姓居住。
中屯冯氏始迁祖阴德公,字立仁,生洪武壬戌(1502),明初迁居中屯后,生六子,宗益、祖益、绍益、太益、生元、寿庆。老谱载有阴德公行状:公生性笃敏,嗜学不伐不矜,公平正直,有干有能,居东潭(中屯)得地利人和之美也,后嗣绵远,家族始旺,乃公之德也。这样算来,冯氏迁居中屯也有500多年历史了。
中屯村冯氏按居地分为东冯、西冯两派,两派排行一样:
社积应益国,守义振家声。
志本坚贞立,功从懋勉成。
安仁天赐福,裕德世恒荣。
善庆昭忠厚,诒谋祖泽宏。
“社”之辈为勇派二十五世系。现冯氏后裔以三十五世至三十七世“志、本、坚”字辈为多。
冯顺娣曾祖父为(30世)守钿公,祖父为(31世)义域公,义域公是阴德公的第十三世孙,属东冯,字崇庆,生于清嘉庆甲子(1804),殁同治壬戌(1862),享年59岁。生二子,次子振铨出继给长兄义通为嗣。长子(32世)振爽,字金灶,生于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二月初一。振爽公就是冯顺娣的父亲,胡适的外祖父了。
振爽公,村人习以金灶倌呼之,14岁的时候,被太平军掳走,落在军中,军中有个裁缝师,见小金灶头脑机灵手脚麻利,能吃苦,就收他为徒弟,叫他跟着学裁缝。冯金灶从绩溪到宁国,再到广德,在军营里混了几年,手艺学到了,还趁机跑了出来,好不容易回到家乡,只看见祖屋一片焦土,祖上的产业都被长毛烧成了灰烬,家里的人也被长毛杀光了,全村的丁壮留剩的不过二三十人。此后,冯金灶振作精神,努力耕种、做裁缝,一心想重振家业。没几年,就简单修葺了被长毛烧毁的老屋,娶了旺川曹善基的女儿曹细曦为妻。次年,妻子为他生下个女儿,冯金灶想要儿子,便为女儿取名“顺娣”,顺娣者,顺弟也,希冀下一胎能生下一个弟弟,传宗接代。天遂人意,隔了几年,曹氏相继生下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长子家瑞出继振铨公为嗣。次子家治,一名诚厚,字禹平,一字瑞生,生光绪五年(1916),十三岁由族人介绍于泾县某药号学生意,及长娶旺川郡庠生曹苑书次女彩眉,生二子声闻、声阆。声闻、声阆就是胡适的表弟。诚厚壮年不幸染上血吸虫病而离世。声阆就是后来被胡适资助去南开大学读书并成大器的冯致远先生。金灶后来又生了两个女儿,次女嫁六都庄岱上黄天生,三女嫁旺川曹诚均。
冯金灶后半生最大的心愿,便是振兴祖业,因为老屋被长毛烧了,一家人也被长毛杀光了,现在只剩下他一个人,他觉得是老天爷留下他,是要他中兴祖业的。所以他发誓,一定要在老屋基上建造一栋更大更讲究的新屋。冯顺娣小时候,天天看父亲忙这件事,天还没亮,父亲就去村头或河滩选石头,挑上一大担子回来,铺垫地基,来回三担之后,才去上工做裁缝或干农活,晚上歇工,再要挑上三担。见父亲如此辛苦,冯顺娣心里不好过,自恨不是男儿,不能替父亲分忧。
这一年,也就是清光绪十五年(1889),冯顺弟已17岁了,眼看到了出嫁的年纪,有人来提亲,居然是个47岁的老头,这老头名叫胡传(原名守珊,字守三,又字铁花,号钝夫),上庄人,中过秀才,当过塾师,42岁时出门远游,现任江苏候补知府,两位前妻先后离世。其官虽不大,但能办事,人称“三先生”,在当地也算有名望的人。胡传有过两次婚姻,他的原配夫人冯氏死于太平天国乱兵的手里,他的第二任夫人曹氏,为他生下了三儿三女,最终死于难产。曹氏死后,胡传很为难,这么一大家子人得有个女主人照顾,于是他在亲友的介绍下,托人到中屯冯家提亲,想娶冯顺弟做填房。
当媒人带着厚礼到冯家提亲的时候,金灶夫妇很是为难,胡家有钱有势,对他们来讲,属于高攀,女儿嫁过去衣食不愁,能过上好日子。但两人的年龄相差实在是太大了。胡传已经47岁了,冯顺娣才17岁,两人相差了三十岁。况胡传家还有几个孩子,其中几个年长一点的,年龄比冯顺娣还大,他担心女儿嫁过去做晚娘,会受气。虽然家里很穷,但还能吃上饭,还没有到卖女儿的地步。冯振爽琢磨着孩子不可能答应嫁给这么大岁数的人,他心疼闺女,想着为她找个好的婆家,打算找个理由拒绝这门亲事。
冯顺娣像
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冯顺娣却认可了这门亲事。冯顺弟对父亲说,虽然胡传的年龄大,但我不在乎,我愿意嫁到胡家。听了这话,冯金灶非常吃惊,连忙问她原因。冯顺娣对父亲说,我知道你想把家里的祖屋重新修建一下,但家里太穷,拿不出这笔钱。可惜我是个女孩子,没有本事外出给家里挣钱。我听说上门提亲的胡家很有钱,如果答应了这门亲事,他就会给咱家一大笔钱,有了钱,正好可以重建祖屋,完成你的心愿。听了冯顺弟的话,冯金灶夫妻又商量了一下,胡传是比女儿大很多,但在当时老夫少妻的事也不少。胡家很有诚意,愿意拿一大笔聘礼钱,女儿同意嫁过去,答应这门婚事也不错。思来想去,反复权衡,最后,他们接受了胡传的提亲。
关于这桩婚事,胡传日记有载:“光绪十五年(1889)二月十六抵家;二十一日说媒订婚,择定三月十二日迎娶;四月初六日往中屯磕见岳父母;五月初九启程赴沪......”。
冯顺娣非常幸运,嫁到胡家之后,夫唱妇随,日子过得很舒服,胡传的人品不错,对她知冷知热,非常体贴,胡家虽然人多,但冯顺弟也没有受过气。
冯金灶也拿到了一笔礼钱,据说是300大洋。他把这笔钱,重新修建了祖屋,也完成了自己的心愿。新建的祖屋有石门柱、石门盖,首先进去是个门套,有厢房、天井,门套进去是主屋,三间两过厢两房间一天井,上门头东边一门阙通后厨房,加上简约的木雕装饰,新屋算不上豪华,但也算大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与主屋并排东边还建了一栋官厅,无楼上,房顶铺以望砖,似是书屋,可供孩童安静课读之用,这或许是是女婿胡传的意思,以后要训导子孙读书。
冯顺娣结婚后没多久就被胡传接到了上海,他们结婚的第三年也就是在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的12月17日,冯顺娣在上海川沙县大东门程裕新茶栈生下了一个儿子——冯顺娣唯一的后代,也是胡传最小的儿子,他就是后来成为了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民国大先生胡适。
再说冯顺娣的内侄,也就是胡适的表弟,声闻和声阆。声闻生于1901年,字汝骏,以农为业;次子声阆,生于1906年,又名汝骐,行名致远,小声闻5岁。据冯致远先生自己说,1918年11月23日,他的姑妈,也就是胡适母亲冯顺娣不幸病逝,胡适回家奔丧,12月1日到家,直至次年元月29日方回京。期间来中屯探望舅舅舅妈,看见18岁的大表弟已是成人,已是家中正劳力。而13岁的冯致远则躺在破被窝里看书,顿生爱意,问其想不想读书,冯致远回答,当然想啊。几年以后,冯致远收到胡适从北京寄来的一封信,要他自筹盘缠去天津南开学校读书,读书期间的费用由他资助。信中还附了一封写给南开校长张伯苓的介绍信。在胡适的帮助下,冯致远得以在南开附中、南开大学读书。冯致远先生回忆说,他在天津南开附中、大学的七年学习中,胡适每年资助200元,直至1932年南开大学数学系毕业。
冯致远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北京安徽中学、合肥六中、徽州中学、芜湖内恩工校、皖南师范任教,曾任过安徽师范大学数学系讲师、副教授。冯致远先生从事中学和高师数学教学工作四十年,专长于代数和初等函数,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曾编写有《算数复习及研究》、《初等函数》等讲义,对安徽省数学教育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也算是冯顺娣娘家最有出息的子孙了。冯致远生有二子一女,1992年逝世,归葬中屯。长子鹏飞,曾在芜湖十中任教,生有一子五女。次子洪飞,病逝于合肥。女儿晓琪,高中文化,远嫁武汉,子嗣不详。
现在冯顺娣娘家唯一的嫡系亲人是他的大内侄声闻的两个孙子,大的入赘宅坦胡氏,小的叫冯某文。几年前,他见太高祖金灶公一手构筑的祖屋由于风雨侵蚀,疏于修缮,即将坍塌,并将情况报告县有关单位,在未能得到答复的情况下,将祖屋拆毁,将旧木料折价五万(有说8万),卖给了县城某总,原址现在是一片废墟。
从废墟到废墟,冯家的祖屋,在历经了130余年轮回后,重新回到了原点。假如金灶公和冯顺娣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作者系绩溪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