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国际上可以称得上是大事件的也就两件,其中一件就是曾经为二战胜利做出了不少贡献的苏联迎来了政治危机,之后苏联解体。
苏联在二战之后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军事强国,美国对苏联的发展十分的担忧,进入九十年代之后,苏联内部政局动荡,尤其是在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大量提拔以自己为核心的政要进而形成了特权阶层,一时之间苏联内部的领导核心变成了特权阶层,苏共的势力被大大削弱。
到了勃列日涅夫在任的后半期,苏联陷入了发展的僵局,经济滞后,特权阶层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到了九十年代,特权阶层队伍达到了300万人,相当于占据了苏联总人口的1.5%。
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挽救苏联在全苏联推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但是所谓的经济体制改革让经济下滑的趋势没有得到缓解还导致了民众的不满。
这些举措对于当时弊病积累之深的苏联而言是收效甚微的,由于当时戈尔巴乔夫提出重点发展重工业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滑,国内怨声载道,进而引发了集体事件,苏联国内各阶层矛盾不断被激化。戈尔巴乔夫之后的一系列改革更加让苏联的形势变得复杂导致苏联党派多元化政局动荡。
到了九十年代初期苏联国内不断有联邦脱离苏联的统治,在继立陶宛之后有一大批联邦宣布独立出苏联,就这样苏联这个横跨亚欧大陆的第二大国不断被解体。到了1991年,白俄罗斯等独立之后,俄罗斯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发表了《主权宣言》,由此国内进行了是否要保留联盟体制进行了公投,就这样曾经的苏联宣布解体。
到了1991年中期,也就是在6月份,俄罗斯联邦举行了第一次总统选举。1991年年底,戈尔巴乔夫正式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苏联最高国务院正式宣布苏联不存在,俄罗斯联邦成为了独立的国家。
那么苏联解体之后会对国内的民众有什么影响呢,比如说民众的国籍应该如果分配。
在当时,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形成的议会对这个问题探讨过,在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提出了两个方案,包括武器和国籍的分配。
第一个方案是按照士兵和国民的意愿进行分配,如果士兵们的父母恋人在其他联邦,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分配到那个区域。这样一来,俄罗斯就会获得大量的士兵,因为当时尽管国民支持苏联体制解体成立俄罗斯联邦,但是很多士兵还是不愿意离开自己的队伍。
所以有不少人提出应该按照士兵服役的区域进行分配,比如在乌克兰服役的士兵国籍就是乌克兰的,而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凸显公平,但是就军事武器这样的东西用这样的分配方式来分配是不合理的。所以当时俄罗斯联邦所采取的分配方式就是只分配士兵的国籍不分配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