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国陕西省西安附近出土了一块墓志,其中有两块墓志铭,由于年代久远其中的一个已经难以辨认,而另一个墓志铭显示这是大唐左神策军散兵马使苏谅与其妻子马氏的合葬墓。碑文的上方还有一行波斯文字——巴列维文。
经过专家的解读发现这行波斯文字的释义要和汉字意思有一点点的不同,但是其透露出来的信息却叫人感到非常的吃惊,其译文是“此王族逝者、左神策军骑兵之长苏谅之女——马昔师之墓,时年26岁,愿你能回归光明天使阿胡拉·马兹达的怀抱,在天堂享受平静与安宁。”
汉字墓志铭是“左神策军散兵马使苏谅之妻马氏,于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亡故,享年26岁。”一个是妻子,一个是女儿,两个难道不是一个人吗?专家们有些困惑了,经过仔细的确认以后他们发现这确实是同一个人,这样一来依旧是让人感到比较的难以理解,为什么苏谅的妻子会是他的女儿呢?
根据考古专家的考证发现苏谅其实是波斯王族子弟,当时的中亚波斯人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朝叫做萨珊王朝,后来阿拉伯人崛起,萨珊王朝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阿拉伯人强势的进攻之下,萨珊王朝于公元651年灭亡。王朝灭亡以后,其王族子弟就向东逃离,一直逃到了唐朝。
当时是在李世民的统治时期,波斯人曾多次向这个东方大国求援,李世民考虑到路途遥远又无利可图只能是婉拒了波斯人的请求,后来波斯王子俾路斯也曾三次来到唐朝求援,不过唐高宗李治也因为同样的原因将其搁置了起来,只不过为了装装样子,李治象征性的封了俾路斯为波斯王,并将波斯地区设为波斯都督府。
这只是一个空名头,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一心复国的俾路斯朝着阿拉伯人发起了好几次战争,但是都被阿拉伯人给打败了,垂头丧气的俾路斯只能回到了长安并在长安定居了下来,从此以后这支波斯王族后裔就在中国繁衍生息。
到了苏谅这一代已经到了唐朝末年了,苏谅妻子死于公元874年,这个时候也正是唐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年代,爆发了著名的黄巢起义,彻底地将唐王朝的统治根基击打的粉碎,即便唐朝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朝代,但是父女通婚也是大忌,这是不被允许的,那为什么苏谅会和其女儿结婚呢?
原来波斯人信奉一种名为拜火教的宗教,在这个宗教里面他们非常的崇拜圣火,同时还有他们的光明神阿胡拉·马兹达,同时拜火教鼓励近亲之间通婚,在他们看来这是圣婚,是非常神圣的一件事情,这样有助于保持血统的纯正,血缘关系越近,证明你的心就越诚。
所以这两块墓志铭中的含义就不难理解了,只不过虽然风俗习惯的由来人们能够理解,但是父女通婚还是令人无法接受,波斯人或许也知道了这一点,虽然他们在长安生活了有200多年,但是他们一直有一个自己的圈子,拜火教就是最好的证明。中国人虽然能够容忍很多的事情,但是这件事好像触及到了中国人的道德底线。所以苏谅并没有在墓志中用汉文写下妻子的身份,毕竟这是让中国人难以直视的内容。学者直言:幸好唐朝人不懂波斯语。
但是波斯人的传统又不能让他有所隐瞒,所以他就让人用波斯语写下了关于妻子马氏的寄语,而且马氏也并不姓马,苏谅也并不姓苏,而是根据其波斯文发音音译过来的姓氏,至于拜火教,其在唐武宗灭佛运动以后就开始式微,不过后来还是流传了许多流派下来,最著名的就是明教,也就是金庸小说中张无忌当教主的教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