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西夏和蒙古最终之战,30万大军对战10万,为什么还全军覆没?
创始人
2025-08-25 18:03:06
0

在南宋末期,蒙古、西夏与金国三个国家,实力都比较强大,尤其是金国作为北宋时期就十分强大的国家,到了这个时期,国家人口已经高达5000多万,只是军队数量都高达100多万。

西夏比金国实力弱,不过西夏至少也有三十万以上的军队,蒙古当时正在崛起,全国共计70多万人口,军队也就十几万,可就是这么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国家,最终不仅灭掉西夏,还灭了金国、南宋,实现了天下的统一,很多人对蒙古与西夏的最后一战十分好奇,蒙古只有10万军队,对战西夏的30万大军,为何西夏还全军覆没了?

蒙古与西夏的最后一战

蒙古与西夏之间的最后一仗,是在公元1227年展开的,此战当中,蒙古共出兵十万,而西夏则是出兵三十万,几乎是倾家荡产来抵抗蒙古了。双方相比较,蒙古不仅在军队数量上严重处于劣势,而且在士气方面,可以说蒙古虽然士气高涨,但比起殊死一战的西夏士兵来说,还是有所不如的。

明明军队数量处于劣势,士兵士气也处于劣势,但是蒙古却似乎对西夏一点都没有恐惧,反而还觉得自己是必胜的。在战争一开始之后,西夏军队在都城中兴府和南部重镇西平府各驻守十万大军,在两个重地之间的野外,留了十万大军以备支援。

蒙古军队看到西夏早已经是严阵以待,并不着急迅速与之展开大战,而是与西夏军队隔着黄河对峙,当然了,蒙古不敢轻易动手,西夏军也是不敢轻举妄动的,蒙古军队对西夏军队观察一段时间之后,逐渐展开行动。

西夏军队终于耗不起了,迅速展开大战,此时蒙古对其采用了“围点打援”的战术,先围困了拥有十万大军的南部重镇西平府,假装自己要开始攻城了,这样一来,西夏眼睁睁看着西平府面临危险,必然就要调兵去支援,于是把中兴府的士兵以及中间的机动部队都调往西平府进行支援。

谁曾想蒙古只是围困西平府,但实际上并没有立即对西平府展开行动,反而是在中兴府与西平府中间的一些关键地方设下埋伏,中兴府的西夏军队着急赶往西平府,在中途遇上早已埋伏好的蒙古军,被打得措手不及,苦不堪言,最终损失惨重。

以蒙古军队的数量,还要安排一部分去围困西平府,所以实际上在半路埋伏的军队数量不多,他们这样做只是为了达到消灭一部分西夏军队,同时对他们的军队进行突袭,促使西夏军队乱了阵脚的目的。

在埋伏中只有少部分西夏军队被蒙古的骑兵和弓箭手射杀,剩下的很多军队还是正常赶往西平府,并且进入城中去增援了,结果这刚好才是蒙古的最后一个大招。在西夏军队进入西平府之后,蒙古就来了一个瓮中捉鳖。

蒙古在西平府城外四处放火,将西平府死死围困起来,里边的西夏军队根本就没有办法出来,可是因为当时前来支援实在走得匆忙,大量的军队前来西平府,却连补给和粮食都来不及带,现在蒙古将其死死围困在里边,西夏军队想要冲出去,压根不太可能,继续留在里边,也只是活活等死而已。

经过一段时间的消耗,西夏军队实在看不到希望,就在太子李德任的率领下,打算冲出重围,殊死一战,结果在冲到城门的时候,发现蒙古军队已经准备好了几万弓箭手在等待着大家,西夏军队的十几万大军,硬是被蒙古的弓箭手射成了筛子,别说突围出去,能够保住小命退回城中,都已经是苍天有眼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西平府中的十几万大军最终显然是被蒙古打得无力反击的,十几万大军瞬间死伤到仅剩几万,而当时蒙古觉得西平府的西夏军队已经差不多搞定了,成吉思汗就亲自率领军队去突袭金国,打得金国措不及防,并且丝毫不敢去支援西夏(此时金国也已经被蒙古蚕食得差不多了,好不容易和西夏结盟,想要对抗蒙古,但是实力已经不允许)。

成吉思汗就这样留下一部分军队继续围困西平府,剩下的军队去突袭金国,持续了五六个月,眼看金国也不可能支援西夏,而西平府也早已经弹尽粮绝,西夏熬不住了,终于向蒙古投降。

也就是当年七月,成吉思汗去世,把收拾西夏烂摊子的事情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在窝阔台经过一番争斗,成为大汗之后,就带领大军去完成了成吉思汗的遗愿,把西夏王室赶尽杀绝,西夏就此彻底拜拜。

为何西夏会失败

描述了整场战争的一些细节之后,下边我们再来具体分析一下,为何西夏倾其所有,使用三十万大军对抗蒙古的十万大军,还会失败得一塌糊涂,导致全军覆没呢?

实际上这个问题答案还是比较复杂的,我们需要分别从蒙古、西夏以及金国三方面来进行说明,这样才能对此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下边我就分别来分析一下:

从蒙古自身而言,为了最后能够灭掉西夏,实际上蒙古已经准备了20年,并且西夏与蒙古之间的战争也已经持续了二十年了,当1205年的时候,蒙古就对西夏进行了一个认真仔细的分析,并且制定了长远作战计划。

当时蒙古对西夏内部的军队组成以及士兵战斗力情况,甚至连皇室内部的一些私人问题,蒙古都了如指掌,在经过深刻彻底的分析了解之后,成吉思汗觉得,想要一举灭掉西夏,以蒙古的实力,显然是不现实的,必须对其采取逐步侵蚀,慢慢消化的战略方针,不能急于求成。

也就是在成吉思汗这样的一个整体战略方针指导下,后来蒙古与西夏之间的很多战争,蒙古都是采用慢慢熬,利用西夏急于求成的心理,最终出其不备将其挫败,可以说这个战略方针屡试不爽,西夏却似乎从来没有对蒙古进行过深入了解分析,也不会对自己的失败原因进行反思,反而是在一个个昏君的带领下,最终走向灭绝的深渊。

从整个过程来看,蒙古对西夏有着明确的战略方针,并且对灭掉西夏这件事情有很清晰的计划,而西夏则对蒙古一无所知,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蒙古就是靠着这样的方式逐渐消耗西夏的。

当然了,这是从整体而言,要是只说蒙古和西夏的最后一场战争的话,实际上此时西夏早已被蒙古的各种战术打得摸不着头脑了,失败只是时间问题,结果蒙古就算在已经胜利希望很大的情况下,依旧制定了清晰正确的战斗部署,先声东击西,将西夏大军引入西平府,然后对其围困,充分利用蒙古骑兵以及弓箭手的优势,最终打得西夏措手不及,只能在弹尽粮绝之后投降。

反观西夏,在整个战斗过程中,甚至是在蒙古侵蚀自己的21年时间里,前边的那些时间,要么忙着内斗,要么忘乎所有,直接成为蒙古手下的牧羊犬,帮助蒙古去消耗金国,正所谓唇亡齿寒,等到金国也被消耗得差不多之后,不管是金国还是西夏,最终的命运都早已注定了。

更加让人无语的是,作为拥有百万大军的金国,在最开始蒙古攻打蚕食西夏的时候,居然装作若无其事、事不关己的样子,以至于西夏没有任何支援,对金国很是愤怒,最终投向蒙古人的怀抱,成为蒙古人用来消耗金国的牧羊犬。

就算中途有很多次西夏都提出双方结盟的想法,奈何金国自以为是都拒绝了,等到最后两个国家都已经是穷途末路了,就算结盟联合起来,也无法改变灭亡的命运,再说了,两个国家就算结盟,也仅仅是兵力上有了优势,在战术以及战略部署方面,还是原来的配方,对蒙古威胁不大。

整体而言,蒙古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靠的就是自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知己知彼,针对对方的现实情况,制定出来最佳的战略方针,结合自己军队本身的优势,多采用骑兵或者弓箭手来压制对方,以至于最终不管是西夏,还是金国,面对蒙古的进攻都显得措手不及。

结语

一场战争的胜利,除了兵力之外,更加重要的还是战术以及战略部署,正是因为有了智慧的存在,历史上才会出现那么多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要是仅仅靠着人数取胜,那一场战争似乎也就失去意义了,蒙古能够靠着十万军队的实力,战胜拥有30万大军的西夏,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何以重庆 | 开州:千年自有格... 读懂开州,经历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重庆市开州区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徐文培,以汉字演变来阐释...
原创 犹... 提到犹太人,大家就可能立马想起小时候老师们说的,犹太人在孩子们小时候将蜂蜜滴在书上,让孩子们主动去舔...
她是中国第一美人,5位总统追她... 她是中国第一美人,5位总统追她,却隐居农村守寡,死后葬八宝山 在晚清到民国动荡的年代里,为了生存,很...
原创 鲸... **鲸落无声,钢叉未止:日本捕鲸背后的四百年执念** --- 太平洋深处,一头长须鲸被钢叉刺穿脊...
向世界讲好中国的考古故事,既要... 全国人大代表郑喆轩: 向世界讲好中国的考古故事,既要真,也要活 郑喆轩在资阳濛溪河遗址考古发掘现...
原创 清... 自清王朝末期开始,我们国家陷入一片混乱中,大部分地区被很多国家和地区觊觎。 本来就地域广阔,物产丰饶...
原创 隋... 581年,杨坚建立了隋朝;589年,隋朝灭南陈,中国南北朝时隔400年再次统一。随后,隋朝就进入了繁...
原创 秦... 如果从古埃及、古巴比伦算起,人类的文明历程已经延续了八千年。毫无疑问的是,距离我们最近的这五百年,是...
原创 西... 唐僧好不容易从巩州三怪的魔爪下逃生,没走多远,就又遇到了危险。只见前面两只老虎挡路,身后又有两只长蛇...
原创 同... 前言: 绰号想必大家都在生活中被人“起”过,有些是相互调笑,有些则是带着恶意的嘲讽,古今中外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