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命赵云率疑兵出斜谷,迷惑和牵制魏军,而自领大军出祁山道远途迂回,如能顺利占领陇右,则就对曹魏西侧翼形成包围之势,此着一成,或东向而下关中,或断陇以自守,局面从容有利,不言而喻。可惜街亭一败,全盘逆势,实甚痛惋,所谓“挥泪斩马谡”,这泪实是为了痛失好局而流。
诸葛亮
所以选择西向大迂回的进兵方略,那便主要是由特定的地理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其时魏国的陇右和关中皆力量空虚,而蜀国若欲北伐成功,第一步必然是占据陇右,既能增进国力基础,又可居高临下进逼对方侧翼。其后一再出祁山,也是为此,可惜魏国既已有备,再无像第一次那样好的机会了。
这里还可顺便指出魏延的“子午谋”为何不蒙采纳。因为诸葛亮的首要目标就是占据陇右,魏延的建议则是从汉中东部出子午道奇袭长安,同时诸葛亮率主力出褒斜谷接应,以求一举略尽关中。然而即便能够得手,长期占住却大有难度。当时蜀弱魏强,蜀国要想争胜,只有采取“切香肠”的方式,先占陇右,次下关中,步步为进,显然更为合理。打仗这回事,最忌急功近利,古来多少败仗皆由此而来。所以
魏延
实不必耿耿于怀。
刘邦还定三秦,同样是上例中的地理环境,不过是以迂回为假动作,迷惑敌人,而正面突破为实,即是以偏师出祁山道,主力出陈仓道而入关中。当然史书上对此并无明文记载。关于还定三秦,《史记·高祖本纪》中载“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淮阴侯列传》中更说“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可知刘邦是出陈仓道,并无疑问。
而《曹相国世家》中则有“从还定三秦,初攻下辨、故道”,《樊哙列传》中则有“还定三秦,别击西丞白水北”(西丞应为西县县丞的简称)。故道县是在陈仓道,而下辨(今甘肃成县西北)和西县(今甘肃礼县北)则皆位于祁山道。
综合来看,很可能刘邦依韩信计,以曹参为前锋首先进占祁山道的下
辨
,而后折回陈仓道,并攻下故道县,同时樊哙率偏师仍沿祁山道出击陇右(别击)。刘邦则率主力经故道县由陈仓道入关中。因史料记载简略,自难确知其详,不过既是依韩信计,这样的安排似乎倒也符合奇巧不羁的兵仙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三国志·魏延传》上说“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此句似乎说明,刘邦还定三秦,尚有韩信自领一军从子午道出击,这也不无可能。既有韩信故事为例,也就难怪魏延坚持己见了,可惜他不知道刘邦当时本是以关中为目标,而诸葛亮则是欲先占据陇右,再图东向。所谓时势易也。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本文选自晨星兵史作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欢迎交流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