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燕临死前怒喊8字咒语,秦始皇却没当回事,16年后字字应验!(说历史的女人——第211期)
秦始皇所建立的大秦,无论疆域和兵力,都达到了一个高峰,按照秦始皇本人最初创建大秦的初衷,更是希望大秦帝国能够传至百世、万世。但是这样一个巨型帝国,却最终只经历两代便灭亡了。有的小伙伴认为大秦之亡,乃是溃于蚁穴。而这所谓的“蚁穴”却有很多个,不过有一个非常有名,即项燕临死之前怒喊的那句8字诅咒。
熟悉历史的小伙伴对项燕应该也比较了解,他是楚国人,而且祖上世代都是将领,因为功劳被封于项,所以项燕的这一支族人就以封地之名为姓,就以项为姓了。
不过到了项燕这一代的时候,天下的大势发生了巨变。先前多少代都一直弱小贫穷的秦国忽然在商鞅变法之后,经过几代君王的励精图治,到了嬴政时期,变得十分富强,东方六国不再是他恐惧的对象,而成了他眼中的一块块肥肉。秦国逐步屯兵东方六国之势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势不可挡。终于,等秦国的嘴巴啃到了楚国这一块肥肉时,作为楚国的将领,项燕展示了一个军人的铮铮铁骨。
在公元前225年,嬴政派遣猛将李信率军二十万之众进攻楚国,一开始,李信和蒙恬分头进攻,大败楚军,不久又攻破了楚国的首都鄢郢,接着李信继续往西推进,就和蒙恬的大军实现了会合。
但是会合之后却发生了意外,按说此时的秦军会合之后更猛了,可是却吃了一次败仗。因为楚将项燕认为此时的秦军已经被胜利冲昏头脑,警惕性和防御性都降低了,于是率领一支精锐紧随秦军其后,急行军三天三夜,终于得到了一个出战良机,向李信的军队突然发动猛攻。李信的部队没有防备,陷入混战,两个营被项燕击破,另有7个都尉级别的将领被斩杀。李信兵败,狼狈逃走。这大概是有史记载的项燕最得意的一战。
但是到了第二年,即公元前224年,情况就有点不妙了。怎么说呢,其实这时候已经不是靠某个人之能力所能扳回的局面了,实在是大势所趋,天下大势使然了。上一年,秦始皇在朝会上问谁能灭了楚国,结果名将王翦说得要六十万兵马才行,而李信却说自己只要二十万就够了。对于秦始皇而言,战争的成本是他必须考虑的,所以他宁可选择成本低的。当然李信,也不是无名之辈,他也是秦国的名将,所以秦始皇的任命基本是没问题的,李信最初攻打楚国,战事也是非常顺利的,很快都攻破了楚国的首都。只是结果有点令人意外,谁也没有想到项燕会来那么一手。
但是经历过失败的秦军,又换了一员作战经验和统兵能力更强的人,这一回可不是靠偷袭就能击退的了。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达到前线的时候,楚国震动,就紧急搞了一次全国动员,征兵征粮,奔赴前线,一时间可谓是同仇敌忾、气氛高涨。作为统兵大将的项燕,带着士气高昂的士兵在王翦的大营外叫阵,但是王翦却高挂免战牌。任你如何羞辱和谩骂、挑逗,反正秦军都是大营紧闭。
那么王翦在干什么呢?他下达的命令是,让将士们每天吃吃喝喝、玩玩乐乐,累了就睡,睡醒就继续玩。而且王翦自己也率先垂范,陪着士兵们一块吃饭、玩耍。
这样过了很长一段时间,项燕见无法挑逗王翦出阵作战,再加上多日观察,认为此处之秦军短时间之内可能对楚军造不成什么威胁,于是就率主力往东边走,准备进攻其他地段的秦军。但是王翦得知后,立即就率领部队火速追赶,楚军根本没有防备到这一招。楚军遭到突袭,损兵折将、伤亡惨重。但王翦却令士兵一鼓作气继续攻打,一直把楚军打到蕲县之南,楚军死亡、逃窜不计其数。作为楚军之帅的项燕,见大势已去,乃拔剑自刎。
项燕之死,在史载中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他是兵败后,无力回天,只好自刎。另一种说法则是项燕被王翦围困,被逼自杀。前一种是主动的,后一种是被逼无奈的。但是不管哪一种,项燕都算是为楚国捐躯了。
但是
16年后(从项燕死到巨鹿之战,中间刚好16年),即公元前208年,此时秦帝国的老板已经不是嬴政,而是他的儿子胡亥了。因为胡亥在赵高的乱搞之下,引发了天下百姓的不满,起义不断,尤其是陈胜吴广起义,影响极大。于是,秦帝国就派遣大将章邯去平叛。章邯不愧为名将,很快就消灭了陈胜吴广的起义军,接着又攻打各地叛乱的诸侯,直到把赵国的反叛老板围困在巨鹿。
此时,秦军的虎狼之师,已经让各地部队感到胆怯,不是一战就败,就是干脆直接就躲得远远的。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项燕的孙子项羽带着一支部队“破釜沉舟”后出现在了战场上。项羽的大军和章邯的大军进行了对决之后,项羽成功击破章邯之军。其后,章邯率领的这支秦国唯一的一支精锐,又因赵高的逼迫,竟然选择投降了项羽,可是投降的结果也没好到哪里去,在新安县,项羽又坑杀了这支秦国降卒,数量高达二十万之众。至此,秦国这支部队的彻底消灭,也基本预示了秦国的必然灭亡。
在此,如果我们回头再看项燕临死前怒喊的那8字咒语,似乎字字都应验了,一点也不差,果然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说它是预言也好,说它是巧合也罢,总之真是够邪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