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之盟”的签订是宋朝灭亡的开始!
“海上之盟”签订后,金继续向辽发动进攻。天辅五年(公元1121年)正月,辽皇族、伐女真东路军都统耶律余睹率部降金,使辽的虚弱更加暴露无遗,也使金看到了独力灭辽的可能性。
故此,金在没有通知北宋的情况,令耶律余睹为先锋,率先出兵攻击辽的中京。金军势如破竹,中京很快被攻下。不久,金军又拿下西京,天祚帝仓皇逃往夹山。与此同时,晋王耶律淳又在耶律大石等人的支持下称帝,辽政权内部的势力分化,使本已十分衰弱的辽雪上加霜。
曾经一度强大的辽王朝,此刻变得犹如一间摇摇欲坠的危房,政权安全危在旦夕。在金军大举攻城略地的同时,南方的宋也在为伐辽作积极准备。然而,就在宋军打算北上伐辽之时,方腊、宋江起义的突然爆发,迫使宋廷不得不将注意力移回到国内,北伐的计划也被迫推迟。
直到宣和四年(1122年)四月,宋徽宗才下令童贯和蔡攸领兵五十万北上伐辽,兵临燕云。然而,尽管辽在与金的交战中屡战屡败,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但对宋作战却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战果。
五月,“辽人击败前军统制杨可世于兰沟甸”“杨可世与辽将萧干战于白沟,败绩”“辛兴宗败于范村”;六月,“种师道退保雄州,辽人追击至城下。帝闻兵败,惧甚,遂诏班师”;十月,“药师等屡败,皆弃马缒城而出,死伤过半”“刘延庆自卢沟河烧营夜遁,众军遂溃”。
面对已经穷途末路的辽,宋军居然败绩连连,着实出人意料。对辽作战的惨败严重挫伤了宋军的信心,宋徽宗只得再次派赵良嗣出使金国,请求金军帮助攻打燕京,得到阿骨打的同意。
是年十二月,阿骨打亲自率军攻打辽国,宰相左企弓等人开城门投降,金军占领了燕京。次年(1123年)二月,宋徽宗复遣赵良嗣使金,以五十万岁币外加一百万“燕京代税钱”的代价从金人手中“赎”回了燕京。四月,“童贯、蔡攸入燕,时燕之职官、富民、金帛、子女先为金人尽掠而去”,北宋得到的实际上只是一座空城。
然而即使如此,在徽宗君臣看来,收复燕云的任务终究看起来是完成了。宋徽宗对参与北伐复燕行动的将帅和臣僚论功行赏,并令王安中作《复燕云碑》,彰显自己完成了北宋开国以来历代君主都念念不忘的收复燕云之丰功伟绩。
伐辽的败绩充分暴露了宋徽宗当局的腐败无能和宋军战斗力的低下,是对崇宁以来宋徽宗大力倡导的“绍述”国策的赤裸裸讽刺。
对于金来说,宋军在对辽战争中的差劲表现,使其从此“知王师不可用,有轻中国心”,逐渐产生了侵宋的念头。
此后,随着辽的覆亡,宋金矛盾逐渐上升为东北亚地区的主要矛盾。由“联金灭辽”带来的宋金间一系列遗留问题,也成为宋金联盟破裂的导火索,并最终导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