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很天真地给自己座右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更是崇拜项羽的“不肯过江东”,今天看来很是幼稚。但看《南渡北归》中的热血青年,为国家兴旺,他们个个优秀,个个不惜生命,个个铁血男儿,傅斯年就是其中之一。
傅斯年,这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因笔者的孤陋寡闻,只是听说,根本对他不了解,看《南渡北归》看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及古文化研究付出的心血不由赞叹这位历史学家、教育家。
傅斯年,生于1896年3月,卒于1950年12月,字孟真,别名“傅大炮”。祖籍江西吉安,中国近代历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介绍并不高大上,光环也不对多,伴随他的也就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
称傅斯年的才干“百里挑一”绝不为过,他5岁进私塾,11岁读完十三经。乡邻皆知他是出口成章、下笔成行的神童,《南渡北归》上册大篇幅介绍了傅斯年生平。他确实忙,创办研究所离不开他,聘请才俊离不开他,筹措资金离不开他,南渡北归离不开他,连化解很多矛盾也离不开他……总之,感觉他很忙,但凡有事,都有他出面周旋处理。
他也很有个性,各类角斗也有他,爱才却有点独裁。他从小接受儒学教育,入北大本科国文门期间受新文化影响,渐渐脱离儒学,转而与胡适交往密切,并创办“新潮社”以支持胡适倡导的文学革命。1919年,他领导北大学子游行示威,是个典型的热血青年。但随着运动的愈加激进,他逐渐丧失政治热情,于次年赴欧洲留学。傅斯年学成回国后,出任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历史系主任,又与顾颉刚等人创设了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任所长并兼任北大教授。
1937年4月,傅斯年任参政员期间,接连炮轰孔祥熙和宋子文,致使二人被迫下台。1945年,傅斯年出任北大代理校长,次年卸任,继续主持史语所工作,可谓一代英才。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因突发脑溢血病逝,终年54岁。
对傅斯年感兴趣是看到《南渡北归》大爱无言一章,专门写状元府走出的才子傅斯年,打动笔者的是他在寒门中坚强不屈,在贫穷中成才,还有他和母亲的爱。
傅斯年父亲早逝,家中全靠年迈的祖父与母亲支撑。到了傅斯年祖父这一代,当年的状元府已经衰败,兄弟们分家时,处世淡泊的祖父只要了一点末等房产安身度日,因而到了傅斯年成长的年代,家中就显得寒酸落魄,生活困窘。
“如有急事用钱,告贷无门,傅母只得忍心含泪命人从颓垣断壁上拆一些砖瓦变卖。因住房破损又无钱修理,每逢风雨来临,屋顶漏水,傅母只好怀抱幼子孟博,头上撑一把布伞遮风挡雨,生活十分艰难。”
看到这段话,很是感人,坚强的母亲,勇敢的儿子……在如此环境下,傅斯年依靠不懈努力和超人毅力,以优异成绩进入北大求学,最终成为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传奇人物。
学者马亮宽说:“傅斯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位健将,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学者和卓有成就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对中国现代学术体制的创立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胡适评价:“傅斯年是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
中国历史学家何兹全:“傅斯年是20世纪中国史学界、国学界大师级人物。”
看他妻子俞大?回忆傅斯年中的一段话,让我更敬重傅斯年的。
孟真屡年来,因为公务奔波劳碌,感时忧国,多年的血压高症暴发,头昏眩,眼底血管破裂,情形严重。不得已,在(重庆)郊区山中,借屋暂居,借以养病。那时,他奄奄在床,濒临危境,悲身忧世,心境极坏。
那是一段穷困悲愁的日子。孟真重病在身,幼儿食不果腹。晴时,天空常有成群的敌机,投下无数的炸弹。廊外偶而细雨纷霏,愁云惨淡,我不敢独自凭栏。
记得有一次,三五好友,不顾路途遥远,上山探疾。孟真嘱我留客便餐,但厨房中除存半缸米外,只有一把空心菜。我急忙下楼,向韩先生借一百元,活肴待客。
那是我生平唯一的一次向人借钱。事隔一月,我还清债务,漫不经心将此事当笑话说与孟真听。不料他长叹一声,苦笑着说:“这真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了。等我病愈,要拼命写文章,多赚些稿费,不让你再观颜向人借钱了。我好惭愧!”
才气一身痴,这就是傅斯年,他爱国,爱教育,爱民,爱才,爱工作,尽职尽责,唯独不贪财,他是今天知识分子的典范。希望中国有更多的傅斯年,为国家的发展强大贡献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