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涓与孙膑,两虎相争,只是私人恩怨吗?看马陵之战后谁占了便宜
创始人
2024-11-29 18:14:13
0

原标题:庞涓与孙膑,两虎相争,只是私人恩怨吗?看马陵之战后谁占了便宜

#历史开讲#春秋时代诞生了“五霸”,即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而到战国时代则演变成为“七雄”,即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从角色的转换来看,各诸侯国之间的竞争从霸主政治转变为具有国家意识的全民政治。

因此,在这一时期的兼并战和消耗战也是最频繁的,据鲁史《春秋》记载,在春秋时期近300年的时间里,军事行动约有483次之多,而到了战国时期,不仅战争频繁,而且战争的规模和激烈程度也有了变化。

春秋时代是争霸时代,战争规模小,且战争矛盾有国家间的矛盾,也有不同国家间卿大夫之间的矛盾,甚至各国国内卿大夫之间的矛盾,都有可能诱发战争。

而战国时代的战争规模大,以国家间的矛盾为主。如果说春秋争霸促进了封建因素的增长,那么战国时代的兼并战则推动了封建统一战形成,进而由此诞生了一个封建大帝国。

战国初期的魏国,经魏文侯变法后,一跃成为中原霸主,但仅传至第三任国君后,魏国便衰落了。

说到衰败的直接原因,就不得不提到两场战争: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而这两场战争的主要参与者就有战国初期的风云人物:孙膑与庞涓。

那么他们在魏国衰败的过程中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二人之间又存在什么恩怨,他们又是如何将个人恩怨与魏国的衰败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孙膑与庞涓二人之间的恩怨。

庞涓与孙膑的个人恩怨

庞涓与孙膑都是鬼谷子的学生,跟随鬼谷子学习兵法多年,两人既是同窗又是好友,都期待学成之后有所作为。

庞涓是魏国人,他听说魏惠王为争霸正在广招人才,于是,他回到魏国,凭着自己的才华做了大将。

成为大将之后的庞涓,率军向周边的卫国和宋国开战,打了几个胜仗之后,声名日盛,也深得魏惠王的宠信。

但庞涓这个人心眼小,在才华方面略逊于孙膑,所以老是担心孙膑将来会抢自己的饭碗。

为了巩固自己的现有成就,他想到了一条毒计。他先假意安排孙膑来魏国大梁就职,但只给他一个小官做。没过多久,庞涓就暗中制造谣言,说孙膑私通齐国,因为孙膑是齐国人。

魏惠王听到这个谣言后,立马就要处死孙膑,此时庞涓又假惺惺为孙膑求情,最后从轻发落了孙膑,判了“膑刑”,也就是把双腿的膝盖骨剜下来。从此,孙膑便沦为残疾人,无法走路了。

孙膑后来知道自己的不幸都是庞涓所为,愤怒之余便想着复仇。他装疯卖傻,趁着监管放松时逃了出来,并向齐国在大梁的馆驿求救。

齐国使者见他虽是个残疾人,但谈吐不凡,见解卓越,大为惊叹,于是,就帮助他逃回了齐国。

回到齐国的孙膑,想办法见到了齐国大将田忌,并得到了田忌的赏识,在其府中被视为上宾,又通过我们所熟知的“田忌赛马”引发了齐威王的关注。

齐威王通过考察孙膑的军事能力,将他任命为齐国的军师,而他回报齐国的就是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

桂陵之战

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之后,韩、赵、魏各自积极向外扩张,魏国通过政治军事改革,与韩、赵两国联合兼并了不少小诸侯国,结果魏国国势日渐强盛,而韩、赵却没有得到多少好处,于是三晋联盟逐渐走向瓦解。

楚、齐、秦等大国看着魏国的兴起,也不淡定了,对魏国虎视眈眈。而魏国为加强控制东方的诸侯,避开西方强秦的威胁,于公元前361年迁都大梁,从而与向中原扩张的齐国产生了尖锐的冲突。

齐国自西周以来一直是东方大国,面对魏国的东向扩张,齐国曾强硬出兵攻占魏地观(今河南清丰南),并逼迫泗上诸侯朝拜齐国,然而此时的魏国实力还是有的,齐国很难一下削弱魏国。

于是,齐国只能积极利用赵、韩诸国与魏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形成对魏国的压制。

公元前356年,赵成侯与齐威王、宋桓侯在平陆(今山东汶上)相会结盟,之后,赵国又和燕文公在阿(今河北南阳附近)相会。

赵国此举是有意在摆脱魏的霸权控制,因此,赵成侯的行程让魏国大为不满。公元前354年,赵国在齐国的支持下,向依附于魏国的卫国发起战争,攻下了卫国的漆、富邱等地,迫使卫国向赵称臣。

这下魏国不乐意了,打着保护卫国的名誉,派主帅庞涓率8万人向赵都邯郸进攻,还征调了宋军队助战。

魏国来势汹汹,赵国急忙向楚国求援,结果楚国只是表面承诺出兵,实际却要等着赵、魏两败俱伤后,自己从中渔利。

赵国无奈,只好又向齐国求助,但齐国也没有立马出兵,而是在魏、赵相攻一年多后才出手。

齐威王一面答应援赵,坚定赵国抗魏的决心;一面南攻襄陵,牵制魏军,使其陷入两面作战,而实际上,当时的魏国并不止双面作战。

此时的楚国乘魏出兵赵国,派兵进攻魏国南部的睢;西边的秦国也发兵攻打魏安邑等要地。

不过主帅庞涓并没有因为处于四面作战而放弃攻赵,他决心要破赵都,并不为战场局势的变化而动摇,他仍旧全力主攻邯郸。

魏赵两国战至一年多后,齐国终于出手了。此时魏赵两国都消耗了不少,齐国出手从理论上讲已经占据了战争的主动权。

齐国派出主将田忌、军师孙膑领兵8万去救赵,田忌打算直奔邯郸,与魏主力交战,以解赵围,而孙膑则提出了围魏救赵的策略。

孙膑不赞成田忌这种硬碰硬的战法,从实际出发,魏强齐弱,若以弱敌强,齐国并不占优,搞不好还会大败。

于是,他提出可乘魏都大梁防务空虚,又无精锐的情况下,围攻魏都大梁,迫使魏军回援,这样赵之困境自解。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统军迅速向魏国大都挺进。当魏国意识到齐国的战略意图后,齐军主力只好全力回撤大梁。

庞涓自恃魏武卒精锐,竟然弃主力于后,率轻锐部队兼程赶回魏国,企图全歼齐军于大梁。

孙膑得到消息后,马上令齐军折向北,将齐军部署在魏军还师的必经之路--桂陵,以截击魏军于归途。

结果魏军遭遇伏击而大败,损失惨重。然而更惨的是,秦国夺去了魏国的河西重镇少梁,旧都安邑,楚国也攻取了魏的睢水等地。

在桂陵之战中,我们也看到,孙膑卓越的军事能力,与庞涓相比,确实更胜一筹。同时也发现庞涓的弱点,自傲轻敌,最终导致自己惨败。

魏国尽管受到削弱,但基本实力尚存,公元前352年,魏因又神奇的打败了齐、宋、卫联军,迫使秦国与其修好,就连赵国也向魏孃和了。

由此可见,桂陵之战对魏国有影响,但并不足以击垮它。因此,齐、楚、韩等国仍不安心,随时寻找机会再击魏国,而魏国也不安分,再度向比它弱小的韩国发动战争,进而引发了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

公元前342年,魏国穷兵黩武,命庞涓出兵攻韩国。韩国当然不是魏国的对手,于是立即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召集大臣议事,孙膑再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既不主张不救,也不赞成早救,建议先向韩国承若必出兵营救,以促使韩国全力抗魏。然后等到韩国处于危亡之际,再发兵救援,这样一来,名利双收,一举两得。

齐威王一贯主张利用三晋之间的矛盾谋利,所以,他采纳了孙膑的建议,暗中向韩承诺出兵,待时机成熟,再次派出了田忌和孙膑这对老搭档。

韩国与魏交战五次皆败,齐威王才下令齐军出发,那么这次出战,孙膑打算如何解救韩国呢?还是老办法,围魏救赵的翻版围魏救韩。

齐军又是直奔魏都大梁,庞涓闻报后,火冒三丈,每次都是魏国胜利在望时,齐国就来捣乱,这次庞涓决定狠狠教训一下齐国。

于是魏军放弃攻韩,将兵锋直指齐军,意欲灭齐军于大梁,免得日后齐国再来捣乱。

齐国见韩国危机已除,于是准备还师。魏惠王待魏军回撤后,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率10万之众追击齐军。

当魏军追到外黄(河南兰考附近)时,太子申本打算退军,但庞涓邀功心切,又自恃精锐,于是不惜深入齐国本土,企图与齐军一决胜负。

既然魏军一直咬着齐军不放,齐军也只能迎战了。孙膑针对魏兵强悍善战的特点,而且向来也看不起齐军,必定会骄傲轻敌、急于求战。

根据这一情况,孙膑利用魏军轻敌这一心理特点,示形误敌,诱其深入,而后出其不意给予致命打击,最后定下的作战方针是:减灶诱敌,设伏聚歼。

所谓“减灶”方针,就是第一天挖10万人煮饭的锅灶,第二天减少为5万灶,第三天又减少为3万灶,这样给魏军造成一种假象,就是在魏军的狂追下,齐军士卒在大批的逃亡。

果然庞涓看到齐军一连三天减灶,不禁得意忘形起来,因而武断地认为齐军必定兵力大损,逃亡过半。

于是又丢下主力步兵和辎重,只带着一只轻装的精锐骑兵上路追赶齐军,但没想到的是有去无回。

孙膑根据魏军的行动,算出魏军于日落时必至马陵,而马陵一带地势险要,树木茂盛,是打伏击战的有利地形。

于是,孙膑便在马陵提前设伏,并以火光为号,弓弩手率先放箭,同时还在并在路旁的一棵大树上写下“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的字样。

魏军果然在孙膑预想的时间内到达马陵,并看到了那棵写有字的大树,但是由于天黑看不清,于是庞涓便叫人点火照明。

谁知火光一亮,齐军万箭齐发,全面出击。魏军顿时惊慌失措,溃败散乱。庞涓被箭所伤,自知中计,败局已定,羞愧难当,遂自杀,也有说被射杀,总之是死了。

齐军乘胜进攻,连破魏军,歼敌十万,就连太子申也被俘虏。

马陵之战以魏军惨败而告终,此后魏惠王不得不向齐威王屈膝约和,互尊为王。

经此一战,魏国实力全面下降,从头号强国沦落为二流强国,从此,魏国称霸中原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此后战国开始了齐国和秦国的争霸局面。

同时,在马陵之战中,我们再次见证了孙膑的军事才华,如果说桂陵之战是一次截击战,那么马陵之战就是一场成功的伏击战。

两次大战,孙膑都十分注重分析眼前形势,再加上十分了解对手,因而每次出战都达到了事半功倍效果。

当然庞涓也非无能之辈,魏军也的确很强,他们也曾攻破了赵都邯郸。但他与魏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自负,这不是主要原因,但至少是原因之一。

通过上述的两场战争,我们也看到,庞涓与孙膑两人之间有恩怨,但孙膑的复仇并非完全建立在报复庞涓的基础之上,同时参与其中的主要成员,也并非只有他们二人,其中的魏惠王和齐威王才是重量级的人物。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观点:孙膑与庞涓,两虎相争,并非仅是私人恩怨,他们也是各诸侯国争霸的参与者,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就是典型的战国时代的消耗战。经此两战,齐国占了最大便宜,而孙膑与庞涓之间的个人恩怨也得到了解决,也可谓一箭双雕。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大...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而秦国得以统一六国,嬴驷、嬴稷、嬴政三个阶段可以说最为重要。 ...
原创 梁... 梁思成要保护北京古城墙,郭沫若为何坚决要拆?专家:他没错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们中国很多城市都有这厚...
原创 毛... 毛主席曾经三次警告美国,让美国也不得不掂量一下这话语中的分量,面对超级大国,毛主席展现出了自己非凡的...
原创 唐...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任皇帝,生于公元598年,亡于 公元649。李世民出身在陇西成纪,即今天的甘肃...
原创 红... 1966年12月的北京城,一名青年学生当着众人的面,亲自一拳将我国位居十大开国元帅的彭德怀殴打在地,...
原创 益...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 师纂(zuan)是三国时期曹魏...
原创 孟... 01 叶赫那拉·孟古哲哲,是努尔哈赤的第三位大妃,皇太极的生母,在皇太极称帝后,将其追尊为皇后,她也...
原创 朱... #历史开讲#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
原创 司... 三国的历史大家应该都清楚,是曹魏、蜀汉、孙吴这三大国家互相争斗的一段历史内容。在当时曾出现许多位赫赫...
原创 秦... 这是发生在 秦国统一之前 的历史疑案: 据文献记载, 秦王嬴政在即位的第九年(公元前238年)前往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