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35年,红军被迫长征,所幸在毛主席的指挥下
,中国红军这才找到了正确的作战方式
,随即率领大军渡过乌江,北上求存。
而令红军战士们惊讶的是,当他们攻打到贵州遵义时,
仅仅是抄了一个潜逃师长的家,就基本上满足了整支部队的补给。
那么,
这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攻下遵义
革命初期,
红军
在博古、李德的左倾主义错误指挥下,
多次与反动派拉开了阵地战,导致人员伤亡惨重。
面对如此之窘境,
幸亏中央及时拨乱反正,这才挽救了革命形势。
不过,由于身后仍有数十万国民党士兵正在追击,
所以无奈之下,红军被迫只能进行长征
。
1935年年初,在毛主席的指挥下,红军浩浩荡荡的开入了贵州遵义,
并打算在此处休整。
虽然,这里有一支小股部队在进行顽抗,可此刻的红军战士们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凭借着不怕牺牲的这股劲头,
很快就击溃了城内守军,拿下了贵州重镇。
随后,为了对受伤的战士们进行救治和及时补充部队补给,
部队便进入城中。
众所周知
,贵州多为山区,当地民风淳朴,
但碍于地形原因,故而经济迟迟得不到发展,才导致了遵义此地土匪横生。
所以,起初望着这些陌生的面孔,
城内的百姓皆闭门不出
,生怕红军和以往的土匪、军阀一般,会对其做出烧杀抢掠之事。
当然,这一切也被红军看在眼中
,为了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红军当即就对遵义城内的百姓们进行宣传动员。
期间,红军战士们不遗余力的
将自己的思想与理念传播给了每一位贵州民众
,而这番举动很快就得到了回报。
老百姓一看红军进城之后,不但不打不抢,
还纷纷的拿出自己的食物来与百姓分享。
这样的部队简直前所未有,故而宣传之初
就有大量的百姓积极参与到红军队伍之中。
与此同时,毛泽民更是向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一个十分巧妙的计划。
原来,他打算将地主豪绅曾剥削百姓的钱财,
重新进行分配,将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还到老百姓手中。
“好啊,这可是个好主意!”
这个计划很快就得到了周总理的认可,在他的指挥下,
中央立即成立了委员会,并由专人负责此事。
令红军想不到的是,仅仅收缴计划才刚刚落实没多久
,一个师长的出现,就让红军战士都
惊讶不已,
那么这个师长究竟是谁呢?
敛财师长
此人为柏辉章,他的父亲就是遵义本地人,在家庭的影响下,
柏辉章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后来,柏辉章参加了军校,
并在王家烈手下谋取了职务。
靠着家庭的影响,柏辉章在部队中的身份可谓是水涨船高,
没过多久就做到了师长的位置。
1934年,柏辉章接到了上级派来的命令,
要求他在贵州地界抵御我军的攻击。
最初,柏辉章还以为红军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可没想到的是
,战争刚一打响,柏辉章的部队就付出了惨痛的伤亡代价。
眼见着红军士气凶猛,本就贪生怕死的柏辉章便匆匆跑回了遵义老家,
随即收拾行囊逃亡去了。
按道理来说,
柏辉章临走之前肯定会把财物尽数带走。
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红军收缴到柏辉章家中的时候,
眼前的一幕却让所有工作人员都傻在了原地。
因为柏辉章留下的家财实在是太多了,
甚至连养活红军队伍都绰绰有余。
原来,柏辉章凭靠这些年来的横征暴敛积攒下了万贯家财,虽然当时他有心带走所有家产,可时间有限,
他将所有家产全部带走,简直是痴人说梦。
望着这些财务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心里道了一声“感谢”。
随即,他便欣然将柏辉章的家产全部收纳,而
像一些棉服以及银元诸如此类的物资都被红军战士们均分发给了城镇中的贫苦百姓们。
因为此事不少老百姓纷纷将自己家中仅有的儿子送到了红军队伍中,希望在战场上,他们能够为红军贡献出一份力量。
与此同时,
一些年迈的老人或妇女儿童也纷纷的拿起手中的棉线
,为亲爱的红军战士们缝上一双棉鞋,以此抵抗雪山的严寒。
正所谓军民于水,望着这些可爱的百姓们,红军战士们禁不住流下了热泪,
仿佛那一刻他们就是对方的亲生子女。
获得群众的支持后,对于未来的军事谋略,
我军也做出了一项重大的决定,那就是召开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
彼时,召开遵义会议的地点便正是柏辉章的家中,虽然
当时红军身后正有几十万国民党部队正在围追堵截。
可对于战士们而言,这时却是久违的和平与安详,在长达8天的遵义会议中,所有的战士们紧绷的弦终于能够得到片刻的放松一下,
不少人甚至还品尝到了贵州的特色小吃。
1935年1月9日,为了尽快撤离,
与其他部队会合,红军便离开了遵义。
当然,在仅仅12天的休息过程中,红军的实力已经得到了空间的提升,
最重要的指挥问题也得到了根本解决。
后来,红军相继过草地
,跨雪山,最终在井冈山实现胜利会师。
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红军的发展越发顺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自发加入其中,
在抗日战争过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结语:
至于柏辉章一家,在红军离开后,他这才敢回到家中,而看到那些红军的宣传标语之时,柏辉章可谓是怒不可遏,
当即差人抹去了这些痕迹。
但他并不知道的是,所有的百姓早已把他视为了眼中钉,肉中刺,
而那些曾写在他家墙上的标语,也早已在百姓心中、口中声声相传。
信息来源:
《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遵义会议》—中国政府网
长征中的会议-遵义会议.新华社.2009.10.19.